龍泉窯之祖-瓷器收藏家必須知道的縹瓷文物

玩高古瓷的,龍泉不可不重。龍泉青瓷是宋瓷裡除了五大名窯以外首屈一指的名窯!很多產品質量和藝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五大名窯的高度。在海內外深受重視。堪稱青瓷之巔。玩龍泉的多,知道縹瓷的,恐怕就極少了!縹瓷是什麼玩意?

龍泉窯之祖-瓷器收藏家必須知道的縹瓷文物

縹瓷 ,語出潘岳的《笙賦》;"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酃"。酃(ling),亦作"酃綠"," 酃醁 ",即今天湖南衡州酃湖土產“湖之酒”也。自古即為美酒。 晉人《贈石崇》詩:"飲必酃綠,餚則時鮮。"《晉書·武帝紀》:"薦酃淥於太廟。"《樂府詩集·三洲歌》:" 湘東酃醁酒,廣州龍頭鐺。”說的都是這種酃酒。在白酒還沒出現的魏晉時期,這種米酒就是最好的酒。

龍泉窯之祖-瓷器收藏家必須知道的縹瓷文物

縹的本義是一種青白色的帛,所謂縹瓷就是一種淡青色的青瓷。文章中的這句,名揚天下,但你知道這裡的縹瓷究竟是指什麼窯口的瓷器嗎?

潘岳,一般人不知道他是誰,我說潘安,那知道的就多了。潘岳,就是西晉時期的文學家潘安。所以,他所說的縹瓷,一定是西晉瓷器。

據考證,縹瓷很有可能就是當時甌窯生產的一種胎色白中帶灰,釉色淡青發白的瓷器。唐代說越窯似玉,邢窯似雪,也是這種比擬法。唐人陸羽《茶經》有引用晉杜毓《荈賦》中"器擇陶揀,出自東甌"句,清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曰:"甌,越也,昔屬閩地,今為浙江溫州府。自晉已陶,其瓷青,當時 著尚。"東甌就是今天的溫州,而甌窯青瓷以青綠帶白為特徵,所以縹瓷這種文學說法其實是指甌窯瓷器。

龍泉窯之祖-瓷器收藏家必須知道的縹瓷文物

甌窯,中國古代瓷窯。在今浙江省溫州一帶的甌江兩岸,因甌江而得名,故名甌窯。甌窯制瓷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時期已成功燒製青瓷,是我國最早有文獻可考更有實地可考的青瓷窯址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甌窯制瓷技術已趨成熟,生產達到繁盛,在我國陶瓷史上享有盛譽。

甌窯200多處窯址,廣泛分佈在永嘉、樂清、瑞安、文成、泰順諸縣和溫州市。它們多數聚集在甌江、飛雲江和楠溪江兩岸這些地方。當地制瓷的自然條件很好,瓷土和木材資源豐富,依山可建龍窯。水上交通亦非常方便。

龍泉窯之祖-瓷器收藏家必須知道的縹瓷文物

甌窯產品種類繁多,在造型和裝飾工藝上均有自己的特點,產品遠銷到福建、廣東和江蘇等省,當時與越窯、婺州窯、德清窯相互競爭。而大約在南朝時,龍泉才開始燒製青瓷,窯址主要在麗水呂步坑和慶元黃壇等地,規模不大,產品粗糙。

龍泉窯之祖-瓷器收藏家必須知道的縹瓷文物

唐五代甌窯制瓷業繼續發展,窯址密集分佈於溫州市郊西山、楊府山及楠溪江下游永嘉縣境內的啟灶、坦頭、箬隆、黃田等地,器物種類繁多。北宋時甌江南岸的西山窯場極為興盛,連綿數里,品種較多、工藝精湛和釉色瑩雅,產品遠銷海內外。

龍泉窯之祖-瓷器收藏家必須知道的縹瓷文物

五代至北宋早期,龍泉窯金村一帶突然開始生產一種受甌窯重大影響的淡青釉瓷器。這種瓷器器形規整,釉面均勻光潔,透著淡淡的青色,有些還經過刻劃修飾,與呂步坑、黃壇窯址的灰胎青黃釉瓷器有很大的差別,卻與甌窯瓷器在瓷質、釉色等方面極其相似。這種變化來得突然,這一時期被稱為為龍泉窯歷史上的“轉變期”。有人認為,這種瓷器極有可能是來自甌窯的工匠到龍泉燒製的。後來金村地區成為宋代龍泉兩大窯場之一。由此可見,把甌窯稱為龍泉之祖是有一定道理的。

龍泉窯之祖-瓷器收藏家必須知道的縹瓷文物

甌窯的器型特徵如下:

1.瓷胎呈色灰中較白。魏晉時胎質較粗,坯體未完全燒結,到了東晉,胎質變得細膩。唐至宋瓷胎呈灰白或淡灰白色。

2.三國兩晉時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青白色為主。比景德鎮的青白瓷,由於胎體較灰,呈現一種灰青色。亦有少量青黃色和青綠色。南朝時釉色普遍泛黃,開冰裂紋,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唐代早、中期釉色呈現黃或淡黃色。晚唐至宋出現純粹的青色或青黃色,胎釉結合緊密,少有剝釉現象。

龍泉窯之祖-瓷器收藏家必須知道的縹瓷文物

3.產品品種和造型大多與越窯相同,但也有特色產品,例如,東晉時期的牛形燈、褐彩蓋罐和五聯罐等,而隨葬的明器極少生產,不像越窯。

4.裝飾比較簡單,常見的有弦紋、蓮瓣紋和褐彩,其中褐彩頗有特色,普遍使用於東晉至南朝的瓷器上,特別是那種繪長條形的紋飾,起筆細,收筆粗,為其它瓷窯所不見。唐宋時期紋飾簡樸,不見繁縟的刻劃花,也與越窯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