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波蘭人的“海間聯邦”為何成了海市蜃樓?丘吉爾一語中的

藉助工業革命和強大的科技力量,歷時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得格外慘烈,尤其在作為主戰場的歐洲大陸。一戰結局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投降,如果說還有什麼更出人意料,那應該就是分屬兩大陣營的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在短短一年內相繼土崩瓦解。

歐洲格局自然重新洗牌,戰勝的協約國當時鼓吹“民族自決”。於是,在戰敗國和沙俄統治下的各民族紛紛取得獨立,歐洲大陸一下子冒出十幾個小國。毫無疑問,在一眾“新生”的國家中,歷經一百多年才復國的波蘭最為“幸運”。

一戰後,波蘭人的“海間聯邦”為何成了海市蜃樓?丘吉爾一語中的

18世紀後期,波蘭被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家連續三次瓜分,最終從歐洲地圖上消失。波蘭人很清楚,這三個強鄰都不會輕易放過自己。要想復國,他們必須同時倒下,而這樣的概率似乎微乎其微。神奇的是,這樣的局面竟在一戰後真實出現了。

就這樣,三大帝國分別“吐出”一塊領土,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了。然而,在當時波蘭國家元首畢蘇斯基看來,當年瓜分波蘭領土最多的俄國還侵佔著一部分波蘭領土,恢復“大波蘭”疆域必須向東開拓。

剛獲重生就夢想“大波蘭”,畢蘇斯基的野心還真不小。在描繪出未來的波蘭國界時,這位波蘭國父說得很明白:“我們在西面能取得多少領土,要看協約國打算擠捏德國多少;而在東面,我們要趁俄國處在混亂之際佔領儘量多的土地。”

斷定蘇俄因戰後的民族分裂而自顧不暇,波蘭人雄心勃勃提出“海間聯邦”構想,旨在東歐建立一個由波蘭主導的聯邦國家,不僅將芬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囊括進來,還包括部分白俄羅斯、烏克蘭甚至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疆域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至黑海。

一戰後,波蘭人的“海間聯邦”為何成了海市蜃樓?丘吉爾一語中的

如此一來,波蘭的版圖遠遠超過被瓜分時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儼然成了東歐霸主,以這樣的實力,無論是對付東邊的蘇俄還是西邊的德國都綽綽有餘。自恃有協約國撐腰,波蘭人開始向著這個宏大目標昂首前進。

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時任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就不加掩飾地說道:“給予波蘭人獨立和領土無異於給猴子一塊高級懷錶”。這當然存在嚴重偏見,但後來的歷史表明波蘭人確實高估了自身實力和在歐洲的號召力。首先,波蘭設想的這一聯邦僅是自己一廂情願,與蘇俄對抗取得獨立的這些國家並不代表願意加入聯邦;其次,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為切欣對抗,與烏克蘭為東加里西亞對抗,這些爭端顯然成為聯邦形成的障礙;

最後,那些新獨立的國家也紛紛在邊境產生爭端:羅馬尼亞與匈牙利為特蘭西瓦尼亞鬧得不可開交,斯洛伐克與匈牙利為爭奪魯塞尼亞摩拳擦掌,而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在與蘇俄對抗的同時又互相對抗,如此錯綜複雜的關係令“海間聯邦”成了海市蜃樓。

同期,布爾什維克還竭力向歐洲輸出革命,慕尼黑、柏林、布達佩斯等地都發生了革命。一戰雖然結束了,但歐洲並不太平。看著遍地狼煙的歐洲大陸,丘吉爾不無憂慮地指出:“巨人們的戰爭已經結束了,侏儒們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一戰後,波蘭人的“海間聯邦”為何成了海市蜃樓?丘吉爾一語中的

畢蘇斯基認為,沒有一個獨立的烏克蘭就沒有一個獨立的波蘭,對於把烏克蘭從蘇俄分裂出去表現出超乎尋常的興趣。1919年初,在尚未接到各自政府命令時,波蘭軍隊和蘇俄軍隊已開始交戰。起初,波軍打得很順手,新組建的波蘭陸軍陸續佔領西烏克蘭大片領土。

打到烏克蘭,波蘭人才意識到自己加入了一場大混戰。在那裡,蘇俄紅軍、白衛軍和彼得留拉領導的烏克蘭獨立軍打作一團。1919年夏,白軍進逼莫斯科,蘇俄紅軍危在旦夕。而此時,畢蘇斯基做出令人驚詫的決定。

原來,畢蘇斯基認為白軍比蘇俄對波蘭的威脅更大。在波蘭獨立上,白俄強硬表態不接受,而列寧領導的蘇俄不僅宣佈瓜分波蘭無效,還表示願意把明斯克、赫梅利尼茨基等地劃歸波蘭。於是,畢蘇斯基不理會協約國的施壓,不肯參與推翻列寧政府,無形中在1919年夏秋之際挽救了布爾什維克政權。

同列寧後來認為簽訂佈列斯特和約為明智之舉一樣,畢蘇斯基後來仍認為支持蘇俄是正確的。因為,假如白軍獲勝,波蘭在東面最多隻能取得“種族邊界”,而蘇俄給出的條件顯然更有利於波蘭。

擊敗鄧尼金的白軍騰出手後,蘇俄開始向西線增兵,圖哈切夫斯基率10萬大軍展開全面反攻,一路追著波軍來到華沙城下。

一戰後,波蘭人的“海間聯邦”為何成了海市蜃樓?丘吉爾一語中的

危急存亡之際,“波蘭第一元帥”畢蘇斯基再次展示其強人風采,號召波蘭人“拿起武器拯救祖國!謹記我們將來的命運!”

為了抵擋布爾什維克西進,協約國只得出手了。時任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內閣成員寇松、丘吉爾一邊向蘇俄施壓,一邊向波蘭提供援助。此時的波蘭才意識到,自己在歐洲的“人緣”有多差。期間的1920年8月6日,英國工黨公開宣稱“英國工人永不會在這場戰爭中成為波蘭的盟友,而工會也阻止補給品運往波蘭。

法國社會黨人更是在報刊上公開宣稱“不向反動的波蘭提供一人、一元甚至一顆子彈,堅決支持俄國革命!工人國際萬歲!”此外,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及立陶宛等國也拒絕轉運供應波蘭的戰爭物資。

最終,波蘭還是在協約國幫助下解了華沙之圍。在這場後來被譽為“波蘭拯救了歐洲”的戰爭後,雙方於1921年簽訂了里加條約,波蘭得到“寇松線”以東四分之一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領土,面積高達14萬平方公里。然而,波蘭人仍不滿意,畢蘇斯基甚至把簽訂這一條約視為“一種懦夫行為”。

一戰後,波蘭人的“海間聯邦”為何成了海市蜃樓?丘吉爾一語中的

因與蘇俄單獨媾和,波蘭還為此向烏克蘭人道歉。戰後,波蘭不僅扣留了自己的烏克蘭盟友彼得留拉,還在佔領地區實行“波蘭化”,導致波蘭人與這裡的少數族裔烏克蘭人的關係越來越差。

作為在歷史上存有爭議的地區,維爾紐斯在波蘭、立陶宛和俄國之間多次易手。華沙戰役後,蘇軍撤離維爾紐斯。之後,波蘭同立陶宛簽署條約,承認維爾紐斯歸屬立陶宛。然而僅過了幾天,波蘭突然撕毀條約出兵佔領維爾紐斯。

當年秋,波蘭戰勝立陶宛奪取維爾紐斯,專門成立了一個由波蘭人主導的“中立陶宛管治委員會”。1922年,維爾紐斯通過一場“公投”納入波蘭版圖,立陶宛人被迫離開,立陶宛語也被禁止使用。波蘭人從俄國人那學到的招數果然管用,通過改變人口結構,波蘭人和猶太人逐漸佔維爾紐斯大多數,而作為少數民族的立陶宛人所佔比例下降到了0.8%。很顯然,此後波蘭和立陶宛的關係也好不到哪去。

雖然沒有實現“海間聯邦”,波蘭仍獲得面積高達3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在寸土寸金的歐洲可謂大手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國力取得長足發展,一度以歐洲第五強國的姿態傲視東歐。為在蘇德兩大帝國之間“玩平衡”,波蘭在1934年分別同兩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1938年蘇臺德危機期間,波蘭更是趁機出兵佔領了捷克切欣地區。

一戰後,波蘭人的“海間聯邦”為何成了海市蜃樓?丘吉爾一語中的

地處東歐平原的波蘭既缺乏天然屏障又缺乏戰略資源,在兩大軍事集團之間,波蘭試圖構建的海間聯邦根本行不通。在這樣情況下,波蘭除了忠實選邊站加入“集體安全體系”外別無選擇,因為哪一方的野心它都遏制不了,不管誰向它“借道”都將宣告自身滅亡。

然而,波蘭的統治者似乎不這麼想,而幻想用兩邊獻媚的伎倆避免遭受打擊。仗著英法支持,波蘭一邊充當反蘇急先鋒,一邊對德國人陽奉陰違。也許忘了一戰後從德國身上割走的領土,也許忘了波蘇戰爭後從蘇俄割走的領土,波蘭人就這樣打著如意算盤過日子。然而,在蘇德擴張的道路上,波蘭註定成為第一站。難怪二戰後確立波蘭西部邊界時,丘吉爾詼諧道:“不要把這隻波蘭鵝塞得過飽,它會因消化不了而死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