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悲劇”各不相同,但“平凡的悲劇”更容易看見人生

在學術界,作為美學範疇的悲劇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人們對悲劇產生的根源也各有千秋。

古希臘哲學家亞理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出了“過失說”這一觀點,在他看來悲劇的根源是由人物自身的過失所造成的。文藝復興時期,在人的價值與尊嚴高揚的社會思潮下,人們對悲劇根源的認識轉向了人物的性格,認為悲劇是兩種對立性格的衝突引起的,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就是較好的代表。

“英雄的悲劇”各不相同,但“平凡的悲劇”更容易看見人生

黑格爾

對悲劇理論作出重大貢獻的黑格爾,把悲劇衝突的實質理解成兩種實體性的倫理力量的衝突,也就是善與善的衝突。馬克思主義的悲劇觀是植根與西方美學的傳統裡,他的悲劇觀是對古希臘、黑格爾悲劇觀批判發展起來的。

一、“不要為了席勒而忘了莎士比亞”

馬克思沒有系統闡釋過悲劇理論,只是在一些零散的論文裡表達了悲劇的看法,他的悲劇理論主要是從寫給拉薩爾的信中體現出來。早在1842年,馬克思在第179號《科倫社報》社論中探討了悲劇的成因。

當時他認為“不學無術”會造成悲劇,不學無術是一股魔力,因而我們擔心會造成更多的更多的悲劇,難怪最偉大的希臘詩人在邁錫尼和忑拜的王室生活為題材的驚心動魄的中把不學無術描繪成悲劇的災星。

在馬克思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時反對私人財產繼承製,認為“財產的可變性”是悲劇產生的原因。由此馬克思思考人的異化的深刻問題,他想試著找回失去的人性,被物化的人性。馬克思在給拉薩爾的信中寫道:“

你所構思的衝突不僅是悲劇的,而且是使1948年—1849年革命政黨必然滅亡的悲劇性衝突,因此我只能完全贊成當作一部現代悲劇的中心點”。

“英雄的悲劇”各不相同,但“平凡的悲劇”更容易看見人生

概括起來,馬克思主義的悲劇觀有兩點:第一,悲劇衝突必須有歷史真實性。悲劇是歷史的真實的具體存在現實生活的人。悲劇人物不是永恆的正義和普遍精神。第二點悲劇人物應該有歷史的合理性,體現歷史的必然性要求。

馬克思的悲劇觀是在批判席勒、黑格爾等前人的批判下建立起來的。馬恩在批評拉薩爾時提醒他“不要忘記了觀念的東西而忘掉了現實主義東西,為了席勒而忘了莎士比亞” 。他們注重從社會歷史角度分析悲劇的根源,完成了悲劇的由內到外的轉變,即從悲劇主人翁的自身轉向了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來分析悲劇。

為什麼最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悲劇作品?為什麼最偉大的藝術家都是悲劇藝術家?古希臘悲劇、莎士比亞悲劇、法國古典悲劇、德國古典悲劇、存在主義悲劇、荒誕派、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為什麼?因為人生本身就是悲劇。

“英雄的悲劇”各不相同,但“平凡的悲劇”更容易看見人生

古希臘經典悲劇《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裡》

無論你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無論你走到哪裡,無論你活多久,你都身處於悲劇之中,你無處可逃。你只是在不同形式的悲劇之中選擇,而不能選擇非悲劇。因為,只有上帝和魔鬼,悲劇是不存在的,上帝是萬能的、至善至美的、沒有缺陷和痛苦。魔鬼破壞一切、毀滅一切、至惡至醜、冷酷無情。

二、三種悲劇殊途同歸的本質

在這裡,不妨看看幾種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悲劇:

1、英雄悲劇

悲劇主人公本身或多或少的製造自身的悲劇,強者主動向環境挑戰,他替自己招來災難和痛苦,這樣的悲劇就是所謂的“英雄悲劇”。這完全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和自由選擇過程本身。例如: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就深刻的表現了英雄悲劇的本質。

“英雄的悲劇”各不相同,但“平凡的悲劇”更容易看見人生

俄狄浦斯在出生後就被父母拋棄,因為有先知預言這個孩子將來要殺父娶母,俄狄浦斯在荒野中被野獸餵養,長大後到處流浪,有一次在野外與一個人發生爭執時,把這個人殺死了。後來,他因為踩破了斯芬克斯之謎,除去了斯芬克斯這頭怪獸而被人民擁戴為王,並娶了早已失蹤了前國王的王后,婚後生有一子一女。如果故事到此為止,則並不構成悲劇。

然而,俄狄浦斯王自己選擇了悲劇,他不顧一切去追查事情的真相,結果,母親含羞自殺,而俄狄浦斯王則拋棄了王位,扣掉了自己的雙眼,帶著自己的子女重新開始了流浪生活。這是一出真正的英雄悲劇,那種為了真理、為了良心得到安寧而不惜犧牲一切的探索精神和冒險精神,正是一種真正的悲劇精神,也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高貴的精神。

2、反英雄悲劇或者反主體悲劇

這是一種使自己的反主體性得到惡性膨脹的悲劇。這個過程也會出充滿猶豫、羞恥、恐懼、懊悔和內心的譴責,這表明一個人的主體性仍為完全泯滅,仍在抵抗反主體性的侵蝕。這種內心的交戰也是極其慘烈的。例如:莎士比亞在《麥克白》一劇中生動的表現了這樣一個反主體性戰勝主體性的過程。如果人一點主體性或者善性都沒有了,那他就成了魔鬼,在他身上也就不存在什麼悲劇了。

“英雄的悲劇”各不相同,但“平凡的悲劇”更容易看見人生

話劇《麥克白》

“反英雄”或者“黑色英雄”之所以也是悲劇人物,正因為他在自己毀滅自己的主體性,使自己墮落成為暴君或者奴隸,他們並沒有得到自由和幸福。

3、近乎無事的悲劇

這是魯迅先生給予的稱呼,因為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並不是英雄悲劇,而是一些平凡的悲劇,阿Q式的、祥林嫂式的、閏土式的悲劇。

人的生命和靈魂、人的主體性在漫長的歲月中被一點一點的消磨、扭曲、窒息,最後湮沒。這些千千萬萬庸性個人、老實人、弱者,也曾抵抗過、拒絕過、拼搏過,但他們終於抵不過比他們更加強大的力量。最後只能靠精神勝利法,麻木不仁、相信命運來殘度餘生。這種悲劇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人、環境造成,但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英雄的悲劇”各不相同,但“平凡的悲劇”更容易看見人生

悲觀主義者對人性表示絕望。叔本華在理論上的失誤在於只承認生命意志或人的自然本性而不承認人有更高的本性即主體性;佛洛依德最初也只承認人的生命本能,後來加上一個死亡本能,同樣否認認得主體性。從這樣的人性理論出發自然只能得出悲觀主義的結論,有些批評家由此認為:人生是註定不幸和痛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