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心理學》:幾條技巧教你讀懂人心

《博弈心理學》:幾條技巧教你讀懂人心

人的笑容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行為?人的記憶可以如何欺騙自己?大腦會如何處理你不好的記憶?

心理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可以很好的解釋以上問題。

這篇文章的內容來源於《博弈心理學》,如果你讀過這本書,那麼歡迎來和我交流。如果你沒看過,那麼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對你有幫助。

1.欺騙你的8和9

有沒有注意過平時買衣服,或日用品時商品的價格。19.9 ,48 ,199。這些價格是不是很熟悉。

豆芽98日元/袋,捲心菜198日元。這與100日元和200日元相比,僅僅2日元之差,但比起100日元和200日元的標價,感覺上卻便宜了許多。

最近買過的商品價格:小盆栽,9.9;外套68;防曬霜19.9很有意思的是,別人問我多少錢時,比如防曬霜,我會說十幾塊錢吧,儘管它和20只差一分錢。但自我感覺很便宜。

2.社會行為的笑

笑代表著什麼?

是因為內心的愉悅?是因為一時的暢快?是為了向對方傳遞自己“是友非敵”的信息?或者,單純是為了構築良好的人際關係?上述解讀都沒錯,但是,還有一個更具衝擊性的事實,那就是,笑容其實是一種“展示”。

康奈爾大學的兩位教授在保齡球道上安裝了針孔攝像機,將投球者的面部表情拍攝下來,並進行了觀察。他們通過拍攝、分析兩千多個投球者的表情,得出了驚人的結果——如果按照預想,人們在投出好球、得到高分時,自然會露出笑容,但真正這麼做的人僅佔4%。

那麼,其他人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在得到高分後會先轉過頭、面朝同伴,然後才會笑容滿面(42%)

人們展現給同伴的“喜悅的笑容”,並不是表達其“喜悅心情”的個人情感體現,而是一種為了向同伴進行“展示”的社會性行為。

3.羞恥心

荷蘭的一位博士以135名大學生為對象進行了一項實驗,他讓學生們分成兩組,一組寫下曾經令自己感到羞恥的事情,另一組寫下最平常的生活狀態。然後給每位學生10枚硬幣,看他們如何分配。結果顯示,回想起自己醉酒,比賽失敗的人往往會拿出更多的硬幣分給他人。

懷有羞恥感的時候,人們會想方設法拿回自尊,對待他人會更加熱情懇切。換言之,人們通過善待他人來填補心靈上的空缺,從而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總之,感到羞恥並非壞事,你無須也不能丟棄“羞恥”。懂得羞恥會變得更加體貼和善。

羞恥”是一種十分珍貴的感情,可以喚起人們對於他人的善意和援助意識。因此,不要認為羞恥心沒有什麼用處,事物都有兩面性。

4.大腦會遺忘那些不好的事情

問題:小學時期考得最好與考的最差的成績

相信你還清楚地記得學生時代的成績吧,尤其是好的成績和回憶,常常會從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來,例如在全班排前幾名,對微積分特別拿手,曾在全國競賽中獲過獎……但是,對於不好的成績呢?能夠清楚地記得自己考試不合格,卻相對少得多。也就是說,人都有一種傾向,即保留那些迎合自己心意的記憶,而淡忘那些不順心的記憶。

無論哪個國家的學生,對於自己不擅長的科目和不理想的成績,都會選擇遺忘。換言之,不好的回憶不會一成不變地留在記憶中,一段時間後,它就會被你忘卻,消失無影。所以,不管面對什麼事,都應該果斷勇敢地去挑戰,不要懼怕失敗,不要擔心,大腦會選擇遺忘,只要你不會時不時把這件事拿出來。

5.記憶可以被捏造

過去可以輕易被“捏造”上一節談到,人類會選擇忘記那些不順心的事情。但同時,人類也會“捏造”一些迎合自我的過去。

有一項實驗能證明,“記憶”是多麼的不靠譜!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博士對20名志願者進行了一項關於記憶錯覺的實驗。首先,韋德博士在志願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志願者的家人,得到4張志願者小時候的照片。然後,她將其中一張照片與氣球圖片進行合成,製作出一張假照片。最後,她將照片拿給志願者看,讓志願者描述一下自己對假照片的回憶。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志願者回答“記得”假照片上的“氣球旅行”,並詳細地講述了旅行過程。其中一個志願者甚至說:“那時我六歲,當時花十英鎊就可以坐熱氣球到二十多米的高空中去,我可以肯定,這張照片是我母親站在地面上給我怕的。”

就是這麼簡單!即使是與事實不相符的記憶也可以偽造,記憶是非常隨意的東西,對它最好持有三分懷疑。

6.幼犬效應

明明沒有養狗的打算,但撫摸了小狗後便對它心生憐愛,於是也想養一隻——“幼犬效應”由此而得名。

在商品營銷中,“免費試用一週,不滿意全額退款”等策略,就是根據這種心理制定的。

威斯康星大學的博士將一個馬克杯展示給231名學生,並詢問他們“若是出售,這個杯子可以賣多少錢?”結果,只是近距離觀察杯子的學生給出的平均價格是3.16美元,而被允許隨意觸摸、檢查杯子的學生給出的平均價格是3.36美元。

可見,通過觸摸,人們更容易產生擁有的慾望,更容易將其視為自己的“所有物”,因而給予更高的評價。

“幼犬效應”在營銷領域的巧妙利用,為商家帶來了可觀的利潤,行為經濟學家稱之為“所有權依賴症”。

當你和朋友就某件事產生分歧,如果一味強調自己的觀點如何好,或許難以使對方信服。這種時候,你需要換個策略,委婉地說:“要不先試試吧?不行再改,反正也不會耽誤事,你覺得呢?”

如果你的方案確實不錯,“試試”之後,一般人就不會想再變革。這裡既有人們普遍存在的“怕麻煩”的心理因素,也有從“試用”這一行為中得到的滿足感的因素。“試行策略”就這樣變成了“正式策略”。

這就是“幼犬效應”在攻心說服力方面的具體應用。雖然這與商品的“試用”在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質卻是一致的,都是通過“試”而使對方得到滿足感,從而認可並接受你的提議。

7.笑聲可以傳染

加卡爾頓大學的博士讓被實驗者戴上耳機聽些小故事。但是,有半數人收聽的故事錄音中加入了觀眾的笑聲。結果,那些聽了有笑聲的小故事的人,都很容易隨著他人一起笑出聲來,愉快與笑意就這樣擴散開來。這被稱為“情緒感染效應”。

即使是些無聊的故事,只要你誇張地捧腹大笑,對方便也會覺得可笑,快樂就這樣傳染開來。於是,人們就會覺得“和你在一起很開心”,“你是一個朝氣蓬勃的人”。

十九世紀的戲劇導演都會僱一名笑聲特別有感染力的職業觀眾,借用她們的笑聲去影響其他觀眾,從而產生鬨堂大笑的效果。

這就難怪如今國內的綜藝節目裡也會加入一些笑聲的元素。

一個小故事:1962年,就讀於坦桑尼亞的三名少女開始發笑,他們的笑聲出現了傳奇般的感染力,全校159名中學生95人被感染,被迫停課。

8.奇怪的名字

首先,怪異的名字很容易給人留下印象,可以讓人立刻記住它。

比如,藝人們在起藝名時就很重視這一點。比如很多人知道Angle baby,但不一定知道楊穎。

由於名字的改變,得到的評價甚至自身的存在感都會變得不同。因此,重新審視自己的名字也是十分必要的。

楊紫原名楊旎奧,朴樹本名濮樹,很多明星都改過自己的名字。

一個公司的名稱如果很拗口,很難被人一眼記住,就應將其商標改成容易留下印象的。

同樣,用難記的名字、常見的名字無法申明自我主張的時候,不妨考慮一個綽號加印到名片上,哪怕只是用於工作中。像這樣的事,全世界無論哪個國家中都是存在的。

9.“氣味”容易殘留在記憶中

有年輕人進入人氣服飾品牌“阿伯克龍比與菲奇”(A&F)的專賣店時,店員會拿出自家的香水噴到陳列的衣服上。這樣一來,店鋪的品牌印象就會附著在“香氣”之上。

這一招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顧客只要聞到這種香氣就會想起該品牌,穿著該品牌服裝時滿足的回憶也會隨之復甦。這是進一步提高購買慾望的一種策略。

實際上,“氣味”和記憶有很強的聯繫,經歷的事情也好,心情也好,甚至是感情,都會和氣味合在一起,作為記憶銘刻在腦海中。

不做細緻講解,網上有相關內容。

10.手可以讀心

稱為“引發銷售技巧大革命”的美國人肯恩·德爾馬,僅用137美元就開設了一家公司,短短數年後,他就成為年收入數十萬美元的風雲人物。他將自己致富的秘訣都記述在了Winning Moves一書中。

據說他是通過“手”來讀心的。

例如,下面這些動作都表示“YES”。

·手處於放鬆狀態,並沒有緊握

·手打開放在桌面上

·收拾書桌上多餘礙事的物品

·用手蹭著下巴

表示NO:

雙手放於大腿上,肘部打開,雙手拇指交握

雙手交握於腦後

自己說話時,對方一個勁的擺弄著筆

手指按在額頭中央

雙手支著下巴

11.我們的判斷力究竟是多麼不可靠?

克萊爾蒙特大學的博士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將名叫“基德”的真實人物的相關信息告知被實驗者(臨床心理學家18人、心理學專業研究生18人、心理學專業本科生6人),讓他們推測基德的性格。結果,隨著博士將越來越多的信息告知被實驗者,被實驗者對於自己預測的確信程度不斷上升,而與之相對的,實際的正確率卻並沒有提高。

人們普遍認為,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但事實並非如此。不論增加多少新信息,人的思考都不會偏離最初的判斷太遠,換言之,人們會拽著從一開始就遭到扭曲的印象不放。

因此,像“獲得的信息太少才出了差錯”、“信息量不足無法得出結論”之類的說法,都不過是藉口。信息的多少無法決定結論的正確與否,還不如索性根據最初的判斷行事。

很多時候人類的直覺都是正確的。與其拖拖拉拉錯失良機,不如搶在他人之前迅速作出決斷以佔得先機。

信息再多也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

隨著信息的增多,只有確信程度在不斷攀升;但確信程度和正確率之間看不出任何關係。

12.拿出撤退的勇氣

如果你找領導談事,領導在忙著處理事情,讓你等一下。於是你等了5分鐘、10分鐘,領導卻還在忙,你是就這樣算了,還是會不甘心地繼續等。

“已經等這麼久了,還是再稍微等一會兒看看吧。”

誰都想為自己付出的辛勞索取相應的回報,因而有很多人會繼續徒勞地消耗時間。這種現象被稱為“投資虧損效應”,意味著“被埋沒的費用”、“投入到無法回收的領域中的費用”。

越是投入精神勞力到某項事物中,你就越是難以抽身而退,到最後泥足深陷、不克自拔。

新澤西大學的艾琳·佈雷徹博士以企業市場部的員工為對象,進行了一項實驗。

假設被實驗者手上有2萬美元的資金,然後詢問他們對於某種虛構的商品“會投入多少廣告費”。

(事實上,該項實驗中設定,不論投入多少廣告費,都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

結果,被實驗者不斷投入廣告費,直到收到效果。他們已然陷入了“再來一次”的怪圈中,無法自拔。

投資量越是增加,想要收回的報酬也就越多,但也更容易陷入惡性循環,最後血本無歸。

世上總有些事是我們無能為力的。當遇到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時,就需要有勇氣果斷撤退。

13.不要相信面前的人

人都是想要偷懶的動物。

你面前的人並不一定就是你看到的那樣。

工作利落、為人機靈的女同學,也許她回到宿舍後不會打掃,不化妝的邋遢女生。

在人前和在人後,我們的行為有時會發生180度的大轉變。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偷偷拍攝了在公園裡跑步的人的錄像,調查在45碼的路程中他們在人前和人後的跑步速度。

結果顯示,跑步者們在被他人看到時會提高跑步速度,在沒有任何人看到時則會降下步速。

教授將有人看和沒人看時的情況進行比較,發現有的人的速度竟會相差4倍之多。

其實不論換作誰都一樣,認為“有人在看”時就不會偷懶。或者說,是想將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故而發揮了比平時更大的能力。

由此可以得出兩點:

第一,眼前的事物不能保證一定是“真實的”,多多少少都應持有一點兒懷疑。

第二,人在他人的注視下不會想要偷懶。

注:文章整理於《博弈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