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野令”下的特種養殖

養殖戶遭遇“斷指”之痛 該何去何從?

2月24日,全國人大通過了有關全面禁食野生動物的相關條例,禁食範圍包括人工繁育和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禁野令”。全面禁止野生動物,讓全社會更為深刻地認識到“野味”不能再吃了。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此前已經將“野味”養殖作為特色產業來發展的養殖戶們該何去何從?記者專程前往我縣部分特種養殖戶進行了解。

全面“禁野令”下的特种养殖

4月8日,記者來到地處黃豐橋鎮滿江村的潤鑫特種養殖場,老闆洪譚章正在忙著給豪豬喂飼料,由於突然而至的新冠疫情而出臺的“禁野令”,讓他的養殖場一下子陷入困境,近40只豪豬不但不能上市銷售,每天的飼養成本卻依然要負擔,洪譚章表示壓力很大。

全面“禁野令”下的特种养殖

三年前,懷著創業夢想的洪譚章籌資建設特種養殖場,如今事業才剛有點起色卻遭遇“斷指”之痛,“禁野令”的出臺讓他對自己的未來變得十分迷茫,眼前的困境更是讓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同樣,在黃豐橋鎮湖廠村的文帆蛇場,老闆曾慶生也因為“禁野令”的出臺而感到焦慮和迷茫。目前曾慶生的蛇場裡還養了近萬條蛇,每天餵食的成本需要一千多元,這讓他更是感到壓力山大。

全面“禁野令”下的特种养殖

據瞭解,我縣目前共有特種養殖場36家,其中包括豪豬養殖場7家,蛇場7家,竹鼠養殖場7家,蛙類養殖場8家,豪豬、蛇、竹鼠等養殖數量近3萬隻,固定資產投入2600多萬元,每年產值近2000萬元。

縣林業局野保站副站長表示,“禁野令”出臺以後,攸縣很多特種養殖戶感到非常迷茫,陷入困境,很多養殖戶不斷向我們諮詢,瞭解情況。我們林業部門也積極介入,摸排走訪,宣傳政策,盡能力幫助他們轉產轉型,逐步退出,儘可能幫他們解決困境。

政府助力產業轉型 積極引導有序退出

“禁野令”的出臺意味著特種養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陣痛期來了。在健康與安全面前,特種養殖無可避免要經歷“斷指”之痛。如何積極穩妥引導養殖戶轉型、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成為眼下最迫切的問題。

全面“禁野令”下的特种养殖

面對“禁野令”對特種養殖造成的影響,國家相關部門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就穩妥做好禁食野生動物後續工作作出有關要求。據國家林草局最新的通知要求,各地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要掌握實際情況,科學評估禁食影響,並正確理解禁食野生動物範圍,分類做好工作銜接。其中要求對屬於禁食範圍但具有科研、藥用、展示等非食用性合法用途的,依法依規做好行政許可證件或文書變更、換髮等工作,引導、幫扶養殖戶調整、轉變生產經營方向;對屬於禁食範圍但其設施可用作養殖其他動物的,通過加強信息服務和技術指導,主動引導養殖戶調整養殖結構,繼續發揮養殖設施的作用;對禁食後停止養殖活動的,在地方政府領導下積極支持、指導、幫助養殖戶轉產轉業,儘量減少影響。

縣林業局野保站副站長說,像豪豬、銀環蛇也有藥用價值,我們就積極幫他們轉產轉型,聯繫有關加工企業幫助他們銷售。

隨著“禁野令”的出臺,我縣也有部分特種養殖戶選擇自願退出,在皇圖嶺鎮山關村,從事蛇場事業20多年的劉方針決定申請退出特種養殖行業,目前他的蛇場還存有1000多條蛇,希望相關部門能妥善處理。

全面“禁野令”下的特种养殖

那麼對於自願申請退出的特種養殖戶,國家林草局要求對禁食後停止養殖的在養野生動物進行妥善處置。一是科學實施放歸自然。二是轉作非食用性合法用途。三是對屬於禁食範圍養殖戶放棄養殖的外來野生動物,不得放歸自然,可委託代養或移交至具備條件的收容救護機構,今後根據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等需要進行合理調配。四是對確不能採取上述3種措施處置的在養野生動物,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還要求相關部門針對禁食措施給部分養殖戶、從業人員造成損失或影響等情況配合做好補償工作,幫扶養殖戶解決困難。

縣林業局野保站副站長表示,對於自願退出的養殖戶,我們會到現場摸底,進行登記存欄量,實行一戶一冊建檔,在根據國家出臺的後續政策進行補償。(全媒體記者:劉志剛 劉建飛)

審核:劉良平

全面“禁野令”下的特种养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