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凪的新生活》: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允許的

最近有一部日劇非常火爆,屢屢刷新豆瓣分數,一路飆升到9分以上,名字叫《凪的新生活》,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大島凪逃離職場,到郊區給自己放個小假的故事。

《凪的新生活》: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允許的

這部劇推出第一集後就大受歡迎,因為好多人都在大島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非常有共鳴。大島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職場中從不拒絕別人,同事讓她幫忙,她照單全收。為了融入集體,明明帶了午飯也要和她們一起吃午餐。一起拍合照,其他人都美美的,只有大島閉上了眼睛,她依然不言語。

《凪的新生活》: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允許的

大島會隨時給同事們的朋友圈點贊,擔心她們會不會甩下她單獨約會。和同事慎二談地下戀情,因為慎二喜歡直髮,明明一頭捲髮的她愣是每天凌晨起床把頭髮燙直。

可該來的事情還是來了,同事們並不把她當回事,只當她是不會拒絕的免費苦力,下班一起約會卻不帶她。同時,大島在無意中聽到慎二吐槽她寒酸的飯菜和節儉的性格,說她小家子氣,只是因為性生活和諧才在一起。

《凪的新生活》: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允許的

這一切對大島來說都是莫大的打擊,痛定思痛,她乾脆辭職分手,來到郊區過起了斷舍離的生活。

01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允許的

看起來,大島的遭遇很可憐,但造成這個境地,和她的思維與處事方式不無關係。

和同事相處時,她總是在傾聽,基本不會發表意見,連同事都吐槽她只會說"我懂"。就算她們拋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給她,無論調侃也好,解釋也罷,對方只是期待一個回應,而大島思慮再三,最後只能回應一個尷尬的微笑,這時候話題早就過去了,她喪失了唯一表達自己的機會,久而久之很容易被周圍的人忽略。

討好型人格的最大問題就在於,他們總是為了討好別人而忽略自身感受,而社交是雙方的事,有回就有應,一段關係是靠當事人共同維持的,為了顧忌他人,而忽視自己在集體中的重要性,自然會被邊緣化。

有時候你認為別人待你很差,很可能是你的性格傳遞出了你可以被"欺負"的信號。

心理學導師黃啟團曾提到一個治療案例,一位學員的前妻和現任妻子對他持有兩種評價,前妻覺得他工作繁忙、脾氣暴躁,還會動手打人;而現任覺得遇到現在的丈夫很幸運,他還會主動幫自己承擔家務。在黃啟團看來,是這兩個妻子截然不同罷了,一個御夫有術,一個充滿了抱怨。

回到《凪的新生活》也同樣,大島前期對男友慎二百依百順,雖然心裡喜歡大島,但慎二卻未付出什麼實際行動,在辦公室還要裝出一副不認識她的樣子;當後期大島開始一次次拒絕慎二,展開獨立的新生活時,慎二卻反過來窮追不捨,甚至在同事眼前牽起大島的手。

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作為社會人,我們一定會受身邊人的影響,我們自己對待不同的人都很難保持一致,所以,別人如何對待你,很大程度取決於你的表現。

02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卻傷害自己很多年

討好型人格有兩個關鍵詞:過度和認同。

首先他們需要別人的認同,這是常態,每個人都需要認同。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曾說過:"人畢生都在尋求優越感。"優越感也可以理解為希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同。但問題就在於,討好型人格對認同感有過度的依賴,甚至在該表達自我意見的時候也選擇放棄,這時候就變成一種病態了。

造成討好型人格的深層原因,就是自卑。阿德勒曾這樣概括道:

對自己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在交往中缺乏自信,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不敢聲張自己的意見,一遇到有錯誤的事情就以為是自己不好。

而造成自卑有很多因素,原生教育、外部環境、自我認知較差等等。

在《凪的新生活》中,大島極度怯懦和自卑的性格都歸因於強勢的母親。大島小時候不愛吃玉米,於是母親就氣憤地把玉米全部扔進垃圾桶,同時告訴大島,這是自己幾個月來辛勞的成果,就這樣被她無情地踐踏了。於是大島會認為,媽媽辛辛苦苦種的玉米,都是因為自己"不愛吃"才被丟進垃圾桶,進而產生了深深的自責。其實幼小的她不會明白,"玉米"只是母親要挾她的手段,是母親的"手段"毀了玉米,並非她的錯,但這樣的教育已經根深蒂固,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大島總是在檢討自己,整天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甚至完全失去自我。

成年後,大島本來打算和朋友共同投資一家自助洗衣店,可母親想裝修房子,管她要錢。大島心裡不願意,母親故技重施,只是這次把"玉米"換成了"房子",道德裹挾她,如果她不出錢,就讓自己臉上無光。於是大島再次妥協,把省吃儉用攢下的資金悉數交給母親。

這一招真是屢試不爽,原生教育很容易根深蒂固,哪怕孩子成年,擁有獨立的思維都無濟於事。母親一個失敗的教育方法,卻無形中傷害了大島很多年。

03 受傷不可怕,可怕的是每次都傷在同一個地方

想從自卑的人格中出走,這並不是很容易的事。很多方法論告訴我們,要重拾自信、找回自我、敢於拒絕等等,說來容易,可究竟該怎麼做?自信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撿起來的。已經形成了好多年的人格,這種行為方式已經習慣,想改變並不簡單,甚至更多人還沒能發現自己的問題。

大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幸運的,她能在20幾歲的時候,遭遇這些故事,故事足夠痛,痛到她願意辭職給自己放個小假,慢慢思考消化,痛到她能看清自己性格的弊端。同樣,大島也是智慧的。

可不幸的人還有很多,比如《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面的松子,和大島的性格極為相似,只要別人開心,她什麼都願意做、願意順從,一直遇人不淑,自暴自棄。松子是愚蠢的,她從未看清自己的問題。

看不清自己,更是對現實狀況的逃避。因為習慣了被人忽略,習慣了逆來順受,把不公也當成習以為常,"鈍感力"太強,以至於失去對自我的保護。

所以為什麼說"痛定思痛",只有覺得痛了,才會思考痛苦的來源,才會探究問題所在。我認為,與其讓自己畏縮在一個殼子裡,不敢面對現實,總是勸誡自己"算了吧",不如當問題出現時就好好正視它,別壓抑別逃避,認清自己的痛苦,讓它蔓延下去,直到它觸及心靈深處,就會自然而然引起反思。

別阻礙任何反思的機會,為了給自己足夠的空間反思,一向節省的大島放棄了原有的生活,扔掉了大部分東西,只留下必要的衣物和自行車。它不想被忙碌的生活佔據,而是給情緒一個適當的出口,讓它在身體內隨意流動。

所以她能快速的從悲傷中走出,勇敢拒絕慎二,回懟刻薄的同事,經歷了一系列新生活,最後敢於向問題的源頭—母親發起挑戰,直到真正地找回自我。

《凪的新生活》: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允許的

04 面對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超越問題

我們都是凡人,遇到問題難免會被捲入其中,不停糾結。其實,自身與情境中間是存在一層空間感的,心理學利用這種空間感,創造了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那就是超越。將自己從情境中抽離,以更高、更廣、更有效的時間和空間觀去審視問題,你會很容易從困惑中解脫。

1、 位置感知法

無法自拔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如此便不會擁有一個客觀的視角。試著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所經歷的事演繹成別人經歷的故事,你就能清晰地看到問題所在了。

2、 時間觀

有人說三觀可以再加一觀,變成四觀,加的這一觀就是時間觀,我也把它理解為樂觀。

時間觀也是一種超越的視角,把更多的精力放眼於未來,關注現下的選擇對未來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不再糾結眼前的問題。在劇中,大島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她從不陷入當下的情緒,總會考慮現在的選擇對今後的影響。

比如她喜歡上了鄰居阿權,可阿權是一個多情的人,大島也曾糾結,但她考慮到自己和這樣的阿權不會有未來,於是馬上斷了和阿權的關係,快刀斬亂麻,這就是優秀時間觀的體現。拉開問題的時間框架,會讓你胸懷變得更寬廣。

3、 價值最大化

這部劇的結尾處,面對慎二和阿權的表白,大島一個都沒選,委婉地拒絕了阿權,也勇敢地和慎二說了再見。因為她心裡清楚,一旦接受慎二,以兩個人現在的相處方式,她難免又回到以前的自己,而喪失了這次小假的初衷——找回自我。這也是全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哪怕別人迷信地告訴她,錯過這次桃花運,下一次就要等到78歲了,大島也依然不為所動,因為比起感情,她更加珍惜這個全新的自己,這就是她認為最有價值的地方。

《凪的新生活》: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允許的

當一個人在決策時能看到更大的價值,他就不會因為其他損失而介懷,從而超越沒有意義的附加值,做出最準確、最忠於自己的選擇。

在這部劇中,我們可以跟隨大島凪一起成長,目睹她從一個自卑、隨波逐流的討好者,變成一個自信樂觀,有人格魅力的人,就像她的願望清單的其中一項,以前都是圍著別人轉,而最後她成功地舉辦了一個屬於自己的PARTY,散發著屬於她的獨特魅力。大島那些美好的人性閃光點也鼓舞了周圍的夥伴,因為她的存在,都展現了自己溫暖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