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1.

近日,又一个新词“选择性失忆”火了,形容的是那些记忆力只有1秒钟的年轻人。

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这些年轻人更关注的是当下的快乐,穷和购物欲是他们的第一生产力,他们坚定不移地奉行享乐主义原则。

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这种矛盾性自律,让我想起来之前的“朋友圈式自律”。

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有一段时间,朋友圈都在流行立flag、打卡习惯养成行动。很多人在朋友圈打卡,想通过21天习惯养成法改变自己。

我的朋友C,当时深陷六级考试和肥胖的泥沼中,兴奋地加入浩浩荡荡的打卡大军。她自信地给自己制定了目标:半年内重拾英语,减肥30斤。

半年后,我再见到她的时候,她还是在向我抱怨苦刷六级而不过的痛苦。我问,你这半年不是一直在打卡吗?没有效果吗?

她说:“立下flag后,我确实想过努力。为了激励自己,我一口气买了很多课,还去买了健身房的年卡。但是坚持打卡没几天,就被考试、朋友约会什么的牵绊着,开始断断续续了。到后来,我连碰都懒得碰了。

这半年我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每天动动指头在朋友圈打个卡。”

这样的自律,仅限于朋友圈。

明明什么都没做,什么目标都没达成,却要在朋友圈通过打卡为自己打造一个随时会被熟人拆穿的自律人设,倒也不必。

这时的打卡,已经不再是督促自律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是对外展示炫耀自己自律生活的一种包装罢了。

但是,假装自律,生活绝不会陪你演戏。

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2.

那个曾在《武林外传》中饰演佟湘玉的闫妮,曾经苦恼于这个角色太深入人心,“中年妇女”印象定型,导致自己戏路变窄。后来,她沉寂了一段时间。再出现在快本上时,她的小蛮腰、筷子腿,迅速制霸热搜,让人惊呼“逆生长”。

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当谈及她的变化时,她自己只是简短的几笔带过:“少吃多动”。

原来,在她沉寂的时间里,她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气质不咋地”的现状,健美操、拳击、瑜伽、跑步等等,什么都练,拼命运动,在饮食上也严格监控自己,晚饭选择少吃或者不吃。就这样,她成功让自己瘦下来三十多斤,成为了令人羡慕的“腿精”。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从不败美人的神话,只不过是美人从不服岁月罢了。

前几天,清华大学发布了一条关于正在校史馆中展出的“清华学生计划表”的微博,不过几分钟内,点赞转发过万,迅速登上热搜。

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从早上6点钟起床到次日晨1点钟,该做什么都写了精确的计划,每天过完后还要进行总结探讨。这让网友一边惊叹于计划表的精细度,一边在微博评论里“瑟瑟发抖”。

但随后,也有很多接受媒体路访的清华学生表示:自律比计划更重要。

使清华学生卓越的,并不是这些精细的计划,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对这些计划的执行。没有执行计划的自制力,这些计划不过是些空谈努力的花架子。

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萧伯纳说过: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自律的人,只不过是努力比别人坚持得更久,让努力成为了习惯。

3.

自律者出众,不自律者出局。

有些人总会有这样的现象:

前脚说要减肥,下一秒就点了炸鸡;

明知要早睡,却忍不住熬夜追剧或者打游戏;

明知道这样不行,却还是为了一时的快乐选择了堕落。

所有的自我放纵,最后都会变成打在脸上的巴掌。

为什么要哭丧自己越来越高的体重?为什么要抱怨自己睡眠不足眼袋浓重?当你自我放纵的时候,就应当预想到了这样的结果。

世界500强的企业华为,在自己的企业实行一种员工末位淘汰制。

他们会在每次绩效考核过后,把绩效考核成绩排名靠后的5%员工淘汰,让其离职。

这种末位淘汰制看起来非常残酷和不近人情。但是,正是这种残酷的淘汰机制,使得华为员工拥有其他企业都没有的激情和干劲,正是他们的努力让华为突破重围,成就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可能,在国内外市场上都获得了极高的消费认同。

华为始终认为,对员工最大的负责不是养着他,而是逼迫他。

有人说,就算这样,这样的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目的性太强,对自己的员工太不负责,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

可是,退一万步讲,不采取这种末位淘汰制,什么才算是对员工的负责呢?

让他在一个位置上做重复性工作,安安稳稳呆了几年,在他背负着房贷、养老、育儿几座大山后对他说:“对不起,我们有更合适的人,你走吧”?

可能直到这个时候,这个人可能才会意识到自己工作了这么久,其实根本没有多少进步。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离职即失业。这时已经被舒适圈养废了的人,很难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别谈养家糊口了。

在职场上,只讲功劳,不论苦劳。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即使是一个资历十年的老员工,如果比不上新来的实习生的岗位核心力,他被裁的概率也会非常高。

舒适圈,正在对人们温水煮青蛙。

舒适圈太容易养废一个人了。它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可以让你无知无觉地在泥沼里越陷越深,最后被淹没到彻底失去对危机的感知。

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4.

最近,浙大一位48岁的宿管阿姨因为标准英语口语走红网络,被大家称为“宝藏阿姨”。

她叫郭红萍,原本是全职主妇,在女儿考入浙大后,选择去做浙大宿管。受到大学里的学习氛围感染,她觉得“自己还年轻,不能把时间浪费”,于是重新捡起了英语。

她下载了英语APP,只要一有空,她就打开手机,听读英语文章或对白,还经常进行真人英文对话练习,用英语和学生们打招呼。她鼓励身边的同事一起学习,帮她们抄了一份常用词汇和对话表,发音不对的地方会帮忙纠正。

在这样持续不断的练习下,她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可以和外国留学生流利交流,每次真人英文对话练习都能得到八九十的高分。

而现在的她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考几个专业级证书回来,攻关兼职翻译方向。

自律的人,老天都不忍辜负。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自律呢?

一、制定目标,循序渐进,小目标小步走。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万科集团的创始人王石,是业界大佬们公认的,靠高度自律成功的企业家。他在47岁时用5年时间完成了两次爬珠峰,60岁在国外骑自行车、学习外语4年。

然而已经67岁的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律。他每天坚持做力量训练,制定每天、每月的计划表格,每次完成15个引体向上,他都会在表格里划掉一格,几个月下来他已经做了1000个引体向上。王石用一点一滴的小计划,让自律变得可以简单操作,由不适感变得舒适,再有动力完成目标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制定自律目标时,我们以时间轴来制定长、中、短期目标。比如先制定好3-5年大目标,然后,再把它们分解成以年、季度、月、天、小时为单位的小目标。首先从短期目标着手,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小目标小步走,每达到一个小目标,都要回头看一看,有没有偏离我们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自律的目标。

切忌贪多贪快,实现每一个实现的小目标,就是帮助我们去冲刺大目标的助推器。

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二、具备积极的心理动机,才能真正实现自律目标

积极、强烈的动机是自律最好的动力。

不是自律太难,而是动力不足,我们常常半途而废,多半是心理动机出现偏差。

心理学家这样解释我们的心理动机,我们都具备最基本的、积极的心理动机,它们是:

第一、关联性:感知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关联。

第二、自主性:能按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或行动,更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第三、熟悉度:知道自己有能力处理好手头的事情,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不是自律太难,而是诱惑太多,纷繁的社会生活常常会让我们很难坚持。这时,我们要学会分辨心理动机,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我为什么想要达成这个目标?

第二、把上面这些理由分别列出来,分辨哪些是我们内心想要做到的动机,并且是意愿强烈。这几点就有可能帮助我们最终达成目标。

比如:它能体现你的价值感吗?它能改善你的生活质量吗?它能帮助你成为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当这些心理动机被满足时,克服困难和阻碍会变得容易些,完成了目标能使我们感受到人生更幸福,身心也更加健康和坚强。

90后自律观引热议:别假装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三、做情绪的主人,自律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美国文学家受爱默生说:“英雄并不比常人勇敢,他只是比常人多勇敢五分钟而已!“

自律本身就是逼自己跳出舒适圈的过程,痛苦和压力不言而喻,有些人会在中途被这些不适感吓倒,甚至想逃避,然而越回避压力,越容易感到不安和失落。

当我们面对压力时,学会管理情绪会让自律变得更加容易。

第一、我们要学会重新定义压力,改变对压力的看法,视它为成长的动力,不逃避、不害怕,并接纳它,因为压力是成功的附属品,无法摆脱;

第二、当压力引发的负面情绪出现时,是我们提醒自己打起精神坚持下去的信号,再多坚持一会,我们会发现从一次次承受压力经验中成长;

第三、学会和负面情绪好好相处,接纳当下的情绪,不去和它抗争,因为越抗争坏情绪越逼紧你。坏情绪不是我们的敌人,它是我们学会勇敢的好伙伴。

让我们学会视压力为动力,做情绪的主人,快乐地自律,这样的自律必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所有措手不及,不是说没有时间准备,而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准备。

放弃了自律,等于将机会和荣光向自律的人拱手相让。尝试自律一开始可能非常痛苦,但是,最痛不过辜负自己的心痛,最苦不过无法坚持的苦涩。

康德曾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不要让自己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沉沦,因为今天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另一种美好的形式馈赠给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