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事就是好事,做好事也一定是利他的,利他即自利,因為“自他不二”——自己和別人不是兩個。
很多人讀過《了凡四訓》(《袁了凡家庭四訓》),袁了凡先生就因為立志行善,立“功過格”以記之。由於積極行善之故,原定的命運全改了。為善最樂,何樂而不為?
不論任何人,只要能克除“意、必、固、我”的私心,那些貪、嗔、痴、惱、懼、疑、嫉、恨……等昏暗的心霧,在大公無私“愛”的陽光照耀下,皆會化為烏有。除掉了這些纏縛心智的罪惡繩索,原本的純然“愛”心,便是與天地交流無礙的大自在、大解脫。
在這種活潑潑的天機運行中,思想是純正的,情感是豐富的,情緒是平衡的,性格是和善的,心胸是開朗的……這些“誠於中”的優美氣質,自然美化了“形於外”的表相——儀態端莊,容光煥發,眼睛明亮,談吐誠懇,聲音柔和,舉止大方。這時的你,最具“親和力”,與你交往,便會感受到你的“同化力”。這時的你,擁有廣大的同情與“愛”心,不但最能感動與你有緣的人,同時你也必定能夠獲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到此,不需服用什麼長生不老的特效藥,“愛”就能夠使你青春永駐,延年益壽。
“愛”與“善”也是一體的別名,有“愛”心就一定會行善,行善一定是有“愛”心的。“愛”是生機,“愛”的反面是“恨”,“恨”是毀滅。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心,必定會趨向罪惡之“恨”,遭受到煩惱、痛苦、空虛及墮落的苦果。
在人的一生中,唯有“愛”最真實。充滿“愛”心的人,就擁有了生命的“源頭活水”,欣欣向榮,生趣盎然,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功。因為他的所作所為都有利於別人,予大眾以福。他造福別人,獲得別人的回饋與禮敬,相互激盪之下,“愛的人生”便自然形成。
“人之初,性本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一個人要保有他本有的、美好的、善良的德性,就必須發揮他內心的寶藏——“愛”,廣行善事。這樣不但可使人變化氣質,趨向人生的幸福美滿,而且更能締造一個完美無瑕的聖潔生命。
閱讀更多 安祥禪禪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