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首次強力對決,以大唐戰敗結束

公元八世紀的時候歐亞大陸共有三個強盛的帝國,而在這之中有兩個帝國(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因為各自的發展而相遇了。最終兩個帝國爆發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也是東、西方兩大文明的首次碰撞。


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首次強力對決,以大唐戰敗結束

盛唐向西發展,阿拉伯帝國向東發展,東、西方兩個文明於西域首次接壤

唐朝建國之時周圍存在諸多敵人,而其中就包括控制西域的西突厥汗國和佔據河西走廊的吐谷渾。634年,唐太宗任命年事已高的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並讓侯君集、李道宗等人兵分幾路分道合擊吐谷渾。635年夏,吐谷渾戰敗,其首領伏允被殺,其子投降。平定吐谷渾後,唐軍打通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

639年,唐太宗命令侯君集為主將率軍攻打高昌,高昌國王被嚇的“憂懼而死”,其子無法抵擋唐軍的攻勢,開門投降。於是唐朝在高昌設置西州、庭州,並將安西都護府設立在了交河城。之後唐朝又於644年、648年平定了焉耆龜茲,使得西域諸國震動而脫離西突厥臣服了唐朝。


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首次強力對決,以大唐戰敗結束

657年,唐高宗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出擊西突厥。蘇定方在曳咥河以回紇及漢兵共一萬餘人擊敗阿史那賀魯的十萬大軍,阿史那賀魯在逃亡到石國時被蕭嗣業抓獲,自此西突厥滅亡。之後唐朝在西突厥設置了昆陵、濛池二都護府,西域徹底的掌控在唐朝的手中。

阿拉伯帝國共有三個時期,分別是四大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而與大唐在西域交戰的正是阿拉伯帝國世襲的第二個王朝阿拔斯王朝。


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首次強力對決,以大唐戰敗結束

在657年唐高宗滅西突厥的時候,阿拉伯帝國的勢力也在這個時間段同時擴展到了中亞地區。663-671年阿拉伯人征服了今伊朗東北部的呼羅珊,並在此設置總督管理。此時的阿拉伯所佔領的呼羅珊地區已經和唐朝的邊界接壤了。

673-705年阿拉伯人三次進攻河中地區,把勢力深入到了布哈拉地區(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705-715年間先後征服中亞南部的巴里赫城和阿姆河邊的撒加尼亞,後又攻打河外的康國和西部的花剌子模,征服石國。自此阿拉伯人征服了河中地區,並與唐朝西部邊界錫爾河隔著中間地帶作為緩衝。之後的十年時間雙方偶有摩擦,但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首次強力對決,以大唐戰敗結束

戰爭的導火索-石國

750年阿拔斯王朝建立,而此時的唐王朝正經過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國力達到頂峰。導致阿拔斯王朝與唐朝直接開戰的原因是一個國家—石國

在當時石國實行雙王制,副王一系親近唐朝,而正王一系親近黃姓突騎施。突騎施原隸屬於西突厥,西突厥滅亡後突騎施也遭到了唐和阿拉伯人的打擊而衰敗。其首領蘇祿後來死於其部下隻手,突騎施也分成了“黃姓”“黑姓”兩部。起初唐朝支持的是黃姓,但後來黃姓與唐公然決裂走到了對立面,而親近黃姓突騎施的石國正王一脈自然也與唐朝反目。不僅如此石國還聚集了很多反唐人員,這一行為最先威脅到的確是靠近石國東面親近唐朝的拔汗那國


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首次強力對決,以大唐戰敗結束

拔汗那國充當了唐朝的先鋒,但是拔汗那國實力較弱抵擋不了,於是派其王子率使團去長安求援。在750年,高仙芝生擒了石國國王和黃姓突騎施的可汗,這兩人被壓往長安斬首了。而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逃走後投奔了駐紮在康國的阿拔斯王朝將領齊亞德·伊本·薩里請求派兵為其復仇,而阿拔斯王朝這時也在密謀進攻安西四鎮。

戰鬥開始:高仙芝率軍長途奔襲七百餘里,深入敵境主動出擊

在得知了阿拔斯王朝的計劃之後,高仙芝向唐玄宗請示主動出擊,得到首肯後高仙芝於751年5月集結大軍準備出發。經過一個月的長途跋涉,高仙芝成功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了怛羅斯河谷。首戰高仙芝就率領大唐軍隊打敗了等候在河邊的阿拉伯和昭武九姓的聯軍,迫使其躲入了怛羅斯城中。


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首次強力對決,以大唐戰敗結束

接下來的幾天阿拉伯聯軍與高仙芝帶領的唐朝聯軍在怛羅斯城下數次交鋒,阿拉伯聯軍傷亡過半隻能退回城中。而在這個時候高仙芝也命令士兵對怛羅斯城發起總攻,經過一天的戰鬥眼看城就要破了,突然從後方阿拉伯軍的援軍來了。但這還不是最致命的,參與唐軍一起攻城的葛羅祿的三千人突然叛變臨陣倒戈,切斷了唐朝前軍和後軍的聯繫。戰場的突然變化致使唐軍陣腳大亂無力再戰,於是高仙芝下令撤退。大唐軍隊戰敗了,數千士兵在攻城的時候死亡,而跟隨高仙芝成功撤退的士兵也只有幾千人,其餘的一萬多人都被俘虜。

怛羅斯之戰雙方數據對比:

  • 參戰方:阿拉伯和昭武九姓
    唐朝、寧遠國和葛羅祿
  • 主要將領:艾布·穆斯林、齊亞德·伊本·薩里、賽義德
    高仙芝、李嗣業、段秀實
  • 作戰人數:十萬人左右
    3萬人左右(《新唐書》、《舊唐書》、李嗣業傳記載為2萬人,《唐歷》、《資治通 鑑》記載為3萬人,其他記載有7萬人的,阿拉伯文獻《歷史大全》等記載為10萬。在資治 通鑑記載當時安西四鎮總兵力在3萬人左右,故唐軍當時應該是2萬人加一萬人的寧遠國和 葛羅祿。)
  • 作戰情況:以逸待勞,使用“五肢陣”
    長途奔襲,使用“六花陣”


怛羅斯之戰,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首次強力對決,以大唐戰敗結束

歷史大全對怛羅斯戰役的記載

此戰雖然是唐軍戰敗,但是此次戰爭並沒有影響到唐朝在西域的地位。戰後阿拔斯王朝立刻派人來與唐朝講和,兩者也並沒有因此而持續交惡。導致唐朝逐漸失去對西域的控制的是發生在這之後的安史之亂,在安史之亂的時候阿拔斯王朝還派兵幫助唐朝平叛。而有意思的是在怛羅斯之戰幫助阿拔斯王朝的昭武九姓卻在此戰三年後請求唐朝出兵討伐大食。這對於阿拉伯帝國又何嘗不是一場背叛,國與國沒有純粹的友誼,有的只是利益。#文史知識局#

參考資料:《怛羅斯之戰:唐與阿拉伯帝國的交鋒》 楊軍、高夏
《新唐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