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隨筆——外道

“外道”一詞,原是與佛學(甚至東方正統哲學)相對而言的,本不含有攻訐、侮辱、詆譭、貶抑的意味存在——它只不過是用以區別學術思想與性質的一個概念名詞而已。然而在一般人的意識傾向來說,“外道”一詞所代表的事物,是非常嚴重的。因此,一提到外道,人們便自然地聯想到裝神扮鬼、殺生祭神,燒丹鍊汞、招魂圓光……等“怪力亂神”的玩意,其實這些既藐不足道,誠也還夠不上“外道”的條件。

廣義地說,凡屬偏執“心外有法”之流,都是外道。持“義外”說的告子,固然是典型的外道,就拿大儒朱熹來說,倘非旨在發明“吾心之全體大用”,而單拈個“天下之事物莫不有理”的話,也便具足了外道的條件。

觀潮隨筆——外道

由此可知“外道”一詞內涵雖廣,而其心外求玄、捨本逐末之失,則同出一轍。然則今之社會、自然科學者,皆為外道乎?斯則不可武斷、籠統。蓋自性本含萬法——具足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反之,不悟自性,則知見博而天聰愈塞,極精微而去道轉遠矣。

故五祖大師曰:“不識自性,學法無益!”換句話說,學無所本,徒見支離,不能全身融入,以完成全人格的創造,終不得真實受用。蓋大本不立,有用無體,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若學有所本,則“本立而道生”,即體顯用,即用見體;即體全是用,即用全是體。到此不妨“飽參”後繼之以“遍學”,以成辦“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弘願,豈不偉歟、俊哉!況諸菩薩猶且不住涅槃——不住無為,不盡有為,孰雲世法即外道?一概否定學術耶?抑舍“後得智”,如來家業,將何以承擔?故知腹空心高而嘴利見淺者,必非通家。

——摘自耕雲導師《觀潮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