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制筆技藝的傳授流程

民國教育改革之前。毛筆是各級教育體系中的基本工具。那時候跟現在不一樣,都用毛筆,其他的也沒啥筆,也只寫毛筆字。你要是去上學,寫大字你得有支大筆,寫小楷,你又得一支筆。大楷、小楷你每一天都得寫。大楷、小楷寫了你再念書,唸書教你:凡學與求學者必備數支,用筆尖取材動物毛,極易消耗,因此市場需求較大,於是就衍生了以制筆為業的工匠群體。

民間制筆做法也較為普遍。汝陽劉村是一個典型的村莊,在這裡及其附近的地區,筆工傳授毛筆製作技藝,有嚴格的規範。凡學藝之人,必先拜祖師蒙恬,然後拜師,師徒之儀,從此師徒相授,各盡其責。學徒在拜師之後,除跟隨師傅學藝外,還要為師父承擔一些家務,至少三年。一是練其心志,二是觀其善惡,惡著不得傳,即使勉強相傳,也僅僅是傳授皮毛。傳授過程中必先練坐姿。要求徒兒如參禪悟道一樣,做到氣沉丹田,行氣通聲,聚力於兩臂。心、手、神相應暗合,如此方為可交之人。如果姿勢正確,幹起活來神清氣爽。體健無恙,延壽增智。如果心浮氣躁,坐姿不正,以蠻力使之,或腰痠、或腿疼、或蛇背、或內損。長此以往,定損壽折福,功業難成。三年後徒弟有義務給師傅免費幫工一年,以示感恩師傅的授業之恩。

傳統制筆技藝的傳授流程

梳毛、齊毛

“文治毫毛安天下,武修長城定太平”。這是鑲嵌在汝陽劉村蒙恬廟大殿門口的朱漆對聯,民國23年重修,擴建了村頭的蒙恬廟,並把三月初三定為廟會,隆重紀念。並作為拜師授徒吉日。三年學習工藝的順序是固定的。第一年一般是梳麻襯,“頭一年來就是那個梳麻襯,擱那磕磕,捏住,梳完了這頭梳那頭,把這麻梳完了就不要了”。當地農村普遍種麻,相對於其他材料獲取相對容易,價格也低廉。因此在教授制筆技藝中,往往從梳麻襯入手。既達到讓徒弟練習手工和坐工的目的,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節約了材料。

傳統時代裡,正常情況下制筆的學徒經過拜師三年學習加上一年的義務幫工,出師可以自立門戶以製作毛筆營生,但是硬筆書寫時代到來以後,製作毛筆的傳統筆工逐漸減少,目前已經鮮有年輕人掌握完整的製作技藝。製作技藝的傳承維繫,在各流派傳承人中多是以子承父業的形式在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