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武漢的零星記憶(原創)


關於武漢的零星記憶(原創)

3月24日,人們等來了武漢即將開城的消息,舉國沸騰。


一衣帶水的鄰城

岳陽距長沙160公里,距武漢230公里,剛好嵌在兩座省府城市之間。南湘江,北長江,皆為一衣帶水、過從甚密的鄰城。作為土生土長的岳陽人,記憶裡都不陌生。

我對武漢的認識,最早來自於武漢長江大橋。打記事的時候起,我外婆家的鏡框裡,就鑲嵌著一張外公外婆在長江大橋剛落成時,雙雙站在橋頭下花園裡的照片。他們的身後,清晰地呈現著大橋的雄偉身影——

關於武漢的零星記憶(原創)

半個世紀之前,正是這個地方,留下了外公外婆的身影。。。。。。

稍長,見過一套中國十大城市風景畫片。其中一幅武漢長江大橋輝煌的夜景圖,讓我知道了此橋是蘇聯援建。萬里長江第一橋,既能跑火車,也能跑汽車。

也是那個歲數,還讀過哥姐們語文課本上一篇著名美文《武漢關的鐘聲》。作者是李爾重,湖北省委常委,許多年以後才知道毛主席說過他是“我們的作家和才子”。半個世紀過去了,李爾重先生筆下詩意的武漢,還深深鐫刻在我的腦海裡。


關於武漢的零星記憶(原創)


關於武漢的零星記憶(原創)

六六年停課鬧革命的時候,鄰居家一位從武漢過來的小哥哥給我展示的一輛模型吊車,讓我記憶特別深刻。在一起玩耍時,一口武漢話的小哥哥表現出來的大氣與睿智,讓幼年的我感覺到武漢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


搭公交像打仗


七十年代有了第一次令人興奮的武漢之行。印象最深的不是“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也不是“光榮北伐武昌城下”,竟然是感覺搭公交車像打仗一樣。一點都不誇張,一件做客才穿的新外套,被擠得歪歪斜斜,釦子都擠掉了。從公交車上下來的時候,十分狼狽。

好在那時候年輕,這樣的際遇,絲毫不影響我對武漢這座城市的好奇和喜歡。專門擠公交去看了心心念唸的武漢長江大橋。那是一個陰鬱的秋日,站在高高的橋面上,看大江滾滾西去。激動了一番之後,發現火車轟隆轟隆開過時,橋身會明顯地顫抖。便老擔心這橋會垮,禁不住腿肚子打軟。

事實上快半個世紀了,這橋還好好的。


熱乾麵和豆皮子

都說武漢的熱乾麵是武漢人的最愛,也確實看見家家戶戶一大早有人拿著鋼精鍋去早餐店打熱乾麵。特意去嚐了嚐,感覺硬而澀,跟我們岳陽的掛麵、米粉比差遠了,從此不再沾熱乾麵。當然這只是個人的口味差異,武漢人說起熱乾麵,屁股裡都是勁。

倒是老通城的煎豆皮、罐煨雞腿湯和各種點心小吃,更對我的胃口,印象特別的好。濃郁的香氣充斥了店堂內外,也久久瀰漫在人的記憶符碼裡。屬於那種吃過一次終生難忘的美食。


關於武漢的零星記憶(原創)

很少能夠看到煎得這麼漂亮的豆皮,再沒有食慾的人,見了它也會垂涎三尺。


三鎮拱立大都會

武漢有過華夏都城的歷史,九省通衢,山環水繞,工商業、交通、科技、文化特別發達,是一座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拱立而成的大都會。周邊地區形容某一市鎮的繁華,都愛使用“小漢口”這個詞。

七十年代我去水生生物所出差,一位女士說:“每天上下班,乘公交車往返於武昌與漢口之間,在路上就要花兩個小時。”那還只是城市沒有得到數倍擴大的七十年代。

近年來,武漢市政府提出的城建口號特牛氣:“打造國際大都會!”舊城改造的力度一度震驚全國,古老的武漢很快換上時代的霓裳。有一年開車到黃石去奔喪,返回時經過武昌城,從進城到出城,竟然花了整整一個小時。還有一次從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到高鐵站,暮色中也跑了整整一個小時。


關於武漢的零星記憶(原創)


協作區與城市圈

我一直感覺武漢人特別能幹,比我們岳陽小地方會辦事多了。

八十年代起,岳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就被吸收進了武漢經濟技術協作區,後來又被劃入武漢城市圈。這樣從某些方面講,岳陽與武漢的關係,比與自己的省府長沙更密切。這真是武漢人的高明之處。

八十年代末,武漢辦過一張大報叫《長江開發報》,覆蓋整個長江流域,岳陽幾乎每個單位都訂了,發行量相當大。我的一位女記者朋友擔任岳陽記者站的站長,經過武漢人的淬火鍛造以後,這位原本溫柔嫻靜的女記者,很快變得拿利潑辣了。一塊外出訂報紙,拉廣告,我們還在跟客戶慢慢繞,她的東西已經到手了。

這份報紙現在早已不存在了,現在的長江經濟帶有自己的新媒體。

  

一座英雄的城市

武漢的歷史上,留下了著名的“赤壁之戰”,“武昌起義”、“武漢會戰”等重大事件。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赤壁之戰,主戰場雖然在離我們岳陽最近的蒲圻,但它的發起、發生與謀劃,統統在武漢及其周邊,如夏口,當陽,鄂州,樊城等地。

武昌首義結束千年帝制,走向共和。1981年,年輕的我,曾經在下圖中的首義紀念館裡,啃著麵包,盤桓了整整一天。


關於武漢的零星記憶(原創)

武漢會戰是抗戰十大戰役最大的一役,有20多萬中國軍人在這裡為國捐軀,場面極其悲壯、慘烈。

前些日子,從媒體上看到鍾南山院士說“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那一瞬間,我感覺到有一簇看不見的火花在我眼前一閃。眾所周知,老人當時說的是武漢將面臨一場大災難的考驗,可是作為一位老知識分子,他也用一句精練無比的話,概括出了武漢的神韻。

這一回,從封城到開城,從惡戰到獲勝,經此一役,這座城市再一次顯示出了它的英雄氣概。我原本估計武漢的情況會比現在的狀況更壞,沒想到新冠病毒這個瘟神除了怕熱,還服硬。看來,凡事還得碰硬!阿吉魯,不要怕!

“九頭鳥”方方


方方的小說我讀得不算多。作為同時代的文科生,方方的寫武漢的著名中篇小說《風景》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中,《風景》寫了一個正宗的武漢碼頭工人家庭,讀來令人迴腸蕩氣。

這次方方的封城日記伴隨了國人的抗疫生活,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輿論風潮。其實,在這之前,方方因對兩位武漢詩人和相關機構進行公開批評,在全國形成巨大的影響。方方不怕事、不講私人情面的做派,可能超過了她在文學作品方面的影響。

荊楚間民諺雲:“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意思是說湖北人強悍,不怕事,有擔當。我覺得方方就是一隻飛越江城迷霧的九頭鳥。這次的日記風潮,各種不同意見我讀了很多,我個人是傾向於支持方方的。

理由是:慘烈、驚心的方方日記並沒有令讀到它的人們沮喪,消沉,相反,它讓人們聽到了不容易聽到的聲音,真實的聲音,信任的聲音,因此增強了抗疫的信心和力量。怎麼臧否她,我都是這個意見。

武大、櫻花與《武了個漢》

七十年代有一回去武漢出差,正好住在武大附近。以一種朝聖的心理爬上珞珈山,專門去看了藍色琉璃屋頂的武大。雖然沒看出個什麼名堂來,卻一直以拜謁過這座聖殿而自豪。


關於武漢的零星記憶(原創)

近幾年岳陽忽然流行到武大去看櫻花。從圖片和視頻上看,那櫻花一團團,一簇簇,如煙如霧,美不勝收,估計魯迅筆下那燦爛的上野櫻花也不過於此,便一直想抽時間去看。

2016年做自媒體的時候,發現有一個《武了個漢》,跟我一樣,做方言搞笑短視頻,只是比我豪氣得多。武漢人的口頭禪“個板馬”、“婊養的”自然是少不得的,不翻譯根本就聽不懂。據說在武漢做得風生水起,很想去看看,學學,正好順便去看看櫻花。遺憾的是後來各種原因終未成行。

據報道,今年氣溫高,武大的櫻花開得又早又好,可是因封城,因疫情,無人問津,不像往年那樣把武大管理人員的頭都擠痛。疫情過後,《武了個漢》不一定非去不可了,但櫻花遲早還是要去看看的。


關於武漢的零星記憶(原創)

“武了個漢”團隊為各省抗疫醫療隊製作的感恩海報。


(圖自網絡,侵刪。致謝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