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鬼吹燈》:書中厚重的時代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重讀《鬼吹燈》:書中厚重的時代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最近在重讀天下霸唱的盜墓小說《鬼吹燈》,最早讀這本書還是高中時期,猶記得當時小小的諾基亞手機屏幕上那張盜版網站給《鬼吹燈》做的廣告圖片,傍晚的鄉間小路上,一抬大紅色的花轎漂浮在半空中,陰森可怖的氣息撲面而來,以至於單純的我多次誤以為這是一部鬼故事書。大概是在同學的慫恿下,才最終踏入《鬼吹燈》這個光怪陸離的盜墓世界。一晃眼多年過去,雖然好多情節都記不清晰,但書中字裡行間那濃濃的時代感,卻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不知天下霸唱在創作鬼吹燈系列時是否受到過《血色浪漫》的影響,從第一部開始,就覺得兩個故事的氣質特別的相像,也正是這種帶著厚重時代感的特殊氣質深深的感染了我。小說開場,胡八一和王胖子在北京城串衚衕兒賣磁帶,完事兒兩個人在街邊攤兒上抱著碗熱騰騰的滷煮火燒大快朵頤;《龍嶺迷窟》開頭,陝西農民李春來掖著一雙繡花鞋找到了王胖子和胡八一,三人二話不說先把羊肉餃子吃了個管夠;另有一幕,大金牙為眾人做夜宵,食材是一碗陽春麵,麵條上點了豬油,又撒上一抹綠油油的韭菜花……這些吃食雖然普通,但卻讓我這個八十年代末出生的北方人覺得特別親切!

整個鬼吹燈系列,時間跨度非常之長,我個人最喜歡的還要數胡八一和王胖子到中蒙邊境的崗崗營子上山下鄉那段,就覺得此處是全書寫的最幽默的地方,兩個人你來我往的貧嘴常常把貓在被窩的我逗得捧腹大笑,不管誰一張嘴就先來兩句“毛主席語錄”,要文鬥、不要武鬥!要不就是“人民日報社論”,甚至還唱起了《國際歌》。這種特殊的語言系統,搭配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讓人讀起來相當有代入感,僅僅角色的幾句對白,就將那個特殊的年代寫的活靈活現。還有個印象很深的段落,王胖子打了黃皮子去換水果糖,雖然我自己沒經歷過這種事情,但我的長輩們卻都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生活中就講過這種故事,從小說中讀到,自然就會會心一笑。

這種充滿年代感的語言特色和生活細節貫穿了《鬼吹燈》全書,記得當年有人質疑鬼吹燈前四本抄襲時舉得例證就是作者沒有經歷過那個特殊的年代,很難寫出那個年代特有的語言和段子。時隔多年重讀,探險的過程仍舊驚心動魄,但最讓我觸動和開心的,還是那個年代的生活以及主角們的“唇槍舌劍”吧。

文 / 無限小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