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卻苦無出路?專家:教師要成長,全靠心中想!

——“接續世事,尋真事理,抽引頭緒,不絕繹究”,感謝關注《立哥繹教》。



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卻苦無出路?專家:教師要成長,全靠心中想!

​教師專業發展,一直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課題。具體到個體而言,應如何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如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值得我們每一位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認真審思。

近期,立哥通過文獻學習及相關調研,提出了新時代教師應具備的“設計”“聯通”“情緒”“信息”“技術”等五種思維,並分別在《設計思維》《聯通思維》中對前兩種思維進行了一些簡要論述。

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談一談第三種——“情緒思維”。

其實從教育學學科源流來看,教育學學科的建立有兩塊根本的理論基石:其一是哲學,其二是心理學。在教育學學科發展史之中,絕大多數的教育學家都具有“心理學家”的標籤,比如:大名鼎鼎的馮特、桑代克、皮亞傑、馬斯洛、斯金納、維果茨基、加涅等等,因此,教育教學活動可謂是一項不折不扣的心理活動。要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不瞭解學生心理、不會激動學習動機、無法調動學生情緒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同樣,不光是西方,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非常重視學生情緒的感知和調動,強調“不憤不啟,不徘不發”。到了現代社會,社會環境更加複雜,人們更加張揚個性,注意力資源更加緊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情緒”調動顯得更加重要,教育學者沈祖芸更是在近期提出了“教師就是情緒工作者”的說法。

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卻苦無出路?專家:教師要成長,全靠心中想!

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注重樹立“情緒思維”,特別是要在以下幾方面培養情緒把控能力:

一是情緒感知能力。


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卻苦無出路?專家:教師要成長,全靠心中想!

《孫子兵法》講,“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

並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教育教學既是知識傳播的過程,更是師生通過情感的交互,引導協同解決課程問題的過程。要能提高引導水平、協同程度,教師就需要通過觀察、溝通等方式,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觀照到學生的心理需要,進而為學生建支架、搭梯子,讓學生得到最為適合的發展。

二是情緒累積能力。


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卻苦無出路?專家:教師要成長,全靠心中想!

愛因斯坦認為,“所有的智慧文明背後都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有心理學者也提出,情緒是一種能量,情緒高昂時往往反應更靈活,注意力更集中,學習動機也更容易激發。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知道了解學生,還要“循循善誘”,通過語言、行為、情境等方法,引導學生累積情緒勢能,“如決千仞之谿”,實現高效學習的目的。

三是情緒消化能力。

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卻苦無出路?專家:教師要成長,全靠心中想!

情緒能量的累積釋放,也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技巧。有道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過於強調情緒累積,反而容易使學生感到心理疲勞,進而出現學習激情消退。因此,教師要能夠合理調節情緒能量,給學生創造有效釋放的平臺,使學生進入“和諧情緒態”的優良狀態。同時,好的教師善於要消化教育教學中的負面情緒,及時向學生提供心理幫助,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立哥繹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