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聯雄安3

如論鮑墟的歷史淵源,那首先要說一下瀦龍河淵源及組成,因為瀦龍河是鮑墟村的母親河。


鮑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聯雄安3

白洋淀水系


根據清《蠡縣誌》(清光緒2年[1876年])所載,瀦龍河歷史悠久,是大清河南支主要行洪河道,因在顓頊帝時,有豬化龍而河,故名豬龍河,隨著時間推移改為瀦龍河。根據清《蠡縣誌》及其他史籍記載,瀦龍河在清初期及以前水源豐沛,其上游主要支流系由主要有大沙河、郜河、滋水(今磁河)、唐河等,在安平北郭村水文站上游匯流後稱瀦龍河,瀦龍河,古代又稱蟾河、楊村河、高陽河。下面簡單敘述一下瀦龍河上游自古至今主要的組成支流。


鮑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聯雄安3

瀦龍河


沙河又名大沙河、澧河,古稱湡水、野河,發源於內邱、邢臺和沙河三縣西部山區的六條大川;澧河,發源和流經邢臺市的一條河流,古名澧水,《水經注》說:“渚水出常山中邱,東入湡,至任合澧”。上游邢臺境內稱作野河,沙河境內稱作大沙河,其中下游河床寬達數里,皆是漫漫白沙。平日無水,系典型的季節性洩洪河。

郜河屬海河水系,發源於太行山東麓鰲魚山。流經河北省行唐縣九口子鄉、口頭鎮、上方鄉、上碑鎮、龍州鎮、餘地村等村鎮,於行唐縣北高裡村附近注入瀦龍河支流大沙河。

唐河,古稱滹沱、嘔夷、滱水、唐水等,發源於發源于山西省渾源縣南部的翠屏山,源出其東南的槍鋒嶺,東南流入河北為唐河。歷史上稱唐河為大清河的正源。唐河自古是併入瀦龍河的,清末才改道經清苑入白洋淀,唐河故道被今孟良河所佔。《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北曰幷州 ……其川 虖池 嘔夷。”經山西省靈丘縣,河北省保定市的淶源縣、唐縣、順平縣、定州市、望都縣、清苑縣、安新縣,在安新境內匯入北方內陸名湖白洋淀,後入大清河。

滋水,古代水名,今磁河屬大清河水系,發源於河北省靈壽縣西北端的駝梁東麓,流至靈壽的中霍營後,開始成為靈壽與行唐的界河,後入正定縣西北隅。由正定、新樂交界處的閔鎮開始,分流北面支流改稱木刀溝。木刀溝繼續東流成為新樂、藁城的界河。後入無極,經由深澤段家莊東北出境,入保定地區安國縣,在安國縣北郭村附近注入大清河南支瀦龍河。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趙·中山》圖標示,滋水為今磁河前身,屬今行唐縣與靈壽縣的一條邊界河。《說文解字》“滋”即滋水,“出牛飲山白陸谷,東入呼沱”。《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常山郡篇,“南行唐牛飲山白陘谷,滋水所出”。《土生說字》“滋”字造字於行唐,描摹的是蠶絲飄落、溪流淙淙的古行唐人文景觀。


鮑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聯雄安3

瀦龍河流域地形圖


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沙河與滋河相匯於祁州(安國)三岔口,經安平、博野、蠡縣、高陽進入安新境內。在清朝嘉慶帝以前,唐河也是流入瀦龍河的,據歷史記載,到了清朝嘉慶6年(1801年)唐河發大水,脫離滋、沙二河向北遷徙,孟良河奪唐河舊道,在三岔河與沙、滋二河匯流後,從蠡縣西南向東北貫穿縣境。在歷史上由於瀦龍河河槽多次滾動和決口,河水的沖積作用,使沿岸形成不少坡地、槽地窪地(沖溝)、沙丘。沙丘主要分佈在瀦龍河兩岸,鮑墟是瀦龍河沖積沙丘的主要分佈地。因為瀦龍河多次氾濫,致使鮑墟頻繁遭遇水患,鮑墟和洪善堡在歷史上都因為洪水氾濫遷徙過,明代的蠡縣誌上即有鮑遷(遷)社和洪(遷)遷社,反應了當時鮑墟部分人因洪水南遷的史實,根據光緒二年的《蠡縣誌》記載:瀦龍河在明嘉靖十一年九月——十二年5月大規模疏浚過一次縣內河道,明朝萬曆間經常氾濫成災,如唐河在縣城南氾濫成為一片澤國;清朝初才修南北二堤,縣誌記載當時修堤每年由各村攤派,瀦龍河南北堤要求標準一致:頂寬一丈五,底寬四丈年年加高陪厚,其後不斷加築形成現在的千里堤。清代以後人口村落日漸增多。

併入瀦龍河上游的虖沱(唐河)水、滱(kòu)水、滋水在先秦《山海經》中即有記載,《山海經.北山經》: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馬之山,其陽多石玉,其陰多鐵,多赤銅。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虖(hū)沱(tuó)。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於虖沱。 又北三百里,曰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名曰䍶䍶(dòng),其鳴自訆。虖沱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漊(lóu)水。液女之水出於其陽,南流注於沁水。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huò)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虖沱;鮮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虖沱。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塗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漊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條。滱(kòu)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山海經》是大禹治水後所著,也傳說是大禹與其助手時任水利、林業部長伯益合著,伯益早在舜帝時就擔任虞官(《尚書·堯典》),掌管山澤,繁育鳥獸。東漢趙曄《越王無餘外傳》:“(禹)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裡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


鮑叔故里——上通古事下聯雄安3

春秋早期白洋淀流域形勢圖


由此可見瀦龍河的淵源,早在三皇五帝時的山川河流即有所記載,瀦龍河的發展是與中華民族繁衍史息息相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