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週末2.5天”國內各媒體如是說

爭論多年的“週末2.5天”

近日隨著多地提出鼓勵推行

似乎有加速落地之勢

相關的討論也在不斷“碰撞”

有人擔心增加休假時間會給企業增加負擔

有人質疑彈性作息是否與現行勞動法規相悖

有人思考這一制度會否僅僅“看上去很美”

……

“週末2.5天”要不要推廣

確實不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

還需綜合各方面情況理性看待

將更多配套問題、細節問題納入考量

經濟日報:試行週末2.5天彈性作息,儘管其目的是提振旅遊消費信心,促進旅遊業全面復甦,支持文旅企業渡過難關,但仍值得商榷。首先,鼓勵文旅消費,需要時間和金錢保證。如今,疫情耽誤了不少行業的發展,也影響到不少職工的收入水平。其次,通過延長其他工作日時長調劑補回,雙職工的子女看護也是一個問題。因為疫情,孩子們的正常開學和學習被耽誤很長時間了,全面復課後,如何補回被耽誤的學時?此外,在個別地區以及個別行業,一些職工享受雙休的合法權益仍未落到實處。因此,要實現週末2.5天彈性作息就更顯得奢談了。

光明日報客戶端:政策初衷是好,但也有不少人表達了顧慮。比如規定“減少的工作時間,要通過延長其他工作日時長補回來”,那麼要以何種方式來補?員工是否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一系列問題,都需要相關單位和企業拿出合理方案,配套政策落地。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公平問題,保障各行各業彈性作息的權利。此外,窗口部門、服務部門若實行彈性作息,也需要充分考慮到人們是否方便和舒心的問題。2.5天小長假效果好不好,最終還要看能否得到有效地落實。

中國青年報:一週休2.5天,近年來有多地進行過嘗試,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無疾而終。這說明很多地方早已看到這一假期制度對促進消費的積極作用,可實施過程卻並非一片坦途,還有諸多問題待解。一週休2.5天,能讓民眾的假期安排有更多選擇與可能,在其完成此次的“救急”任務之後,不妨在有條件的地區常態化持續。各地在實施過程中,要總結更多經驗,出臺更加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讓一週休2.5天假期真正達到推行的初衷與效果。

新京報:作為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短期政策,推廣“週末2.5天”有一定合理性,各地也可以倡導或呼籲。但是,即便作為短期措施,也有些問題需要注意。比如,如何把握職工權益與企業利益的平衡。另外,必須要看到的是,就時下來說,推廣“週末2.5天”已經在疫情的巨大沖擊下失去了現實基礎。中國人固然需要更多的假期與休閒,但同時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精神也不能丟。要繼續實行國家和個人的奮鬥目標,大家更應該做好繼續奮鬥的心理準備,而不是在既有的休假制度上,繼續放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