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潭三章

小魚潭三章

  • 小,玲瓏別緻。魚,遊動的精靈。潭,水深而清洌。小魚潭,讓你才聞村名未睹村容,就彷彿有一股潮潤柔軟的心香悠悠飄來,漫向心田。這個距朋口鎮鎮政府還有13公里,綿延青山環抱中的小村,絕算不上是名媛閨秀,但卻似一個待字閨中出水芙蓉的小家碧玉,周身散發清新脫俗的氣息,質樸,溫婉。

  • 走進小魚潭,醉在小魚潭。是嚮往,是痴迷?讓你在小村的詩意中自甘沉溺,溶解一切浮躁,情願甜蜜地迷醉……

  • 小村風情

  • 邂逅小魚潭的那一刻,“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詩意,竟迅疾、頑固而又條件反射地一股兒全躍入腦海。那一刻,我相信,在小魚潭溫柔的懷抱中,心,是可以洗的。

  • 這裡,夏風清爽,白雲靜水,稻田沃野,池塘籬笆,慈眉善目的老者,搖尾扇耳的小黃狗……一幅淡淡寫意的水墨畫,抒寫著恬靜的小村意象。

  • 這裡,花草芬芳,林濤陣陣,雞犬追逐,頑童相戲,老嫗浣衣……一首婉約柔美的宋詞元曲,搖曳著夢中的鄉野風情。

  • 這裡,沒有人聲喧囂,沒有交通聒噪,沒有霓虹閃爍,眼前的小魚潭,翠意洇染,山明,水潤,阡陌交通,屋舍儼然,純粹是寧靜悠然的小橋流水人家的靜態描摹。

  • 這裡,白晝,可嗅著芳草的馨香,與柔曼的青草,搖曳的修竹一起舞蹈;夜裡,可枕著蛙鼓蟲鳴,還有潤澤的山嵐,柔謐的月色,做個孩童一樣原生態的夢。

  • 天色,澄淨,一塵不染,瓦藍的滑綢上綴著棉花糖般柔軟的雲朵。那藍,是郁達夫最喜歡的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山鳥呼朋引伴,伴著撲翅的飛聲,劃過一道輕巧的弧線,消失在天際。塘岸邊,幾羽黑頭大公鴨呷一呷粗野的嗓子,引吭高歌,爭相賣弄陽剛與偉岸。小村醇厚悠長的生活味道,嫋嫋地飄散開來。

  • 村口,凝聚時光重量的那片茂密婆娑的風水林,挺秀高古,這是村民的保護神,也是村莊的哨兵吧?它們,葳蕤起村莊的旗幟,靜靜地蔭佑著村民在這塊土地上祥和安康地繁衍生息,讓村莊的子民世世代代無法放棄對它們的景仰。幾百年前,祖輩落戶於此,躬耕田畝,種養山林,迎妻生子,各姓宗房一脈脈枝繁葉茂,遂成今日魚潭村。生命樹、飛石樹、彩虹樹……皸裂的樹皮,苔藤攀沿,露出的樹根如盤龍匍匐於地,陽光慵懶地穿透樹間迤邐灑落,調皮地將一枚枚圓溜溜的小光圈塗抹出斑斕色彩。它們吮吸這片肥沃大地的養分,演繹著小村的內涵,見證著一代代村民早出晚歸、辛勤勞作的純樸,也年復一年地記錄和保存著這個村莊的簡史。

  • 漫步村中,光陰的故事似隨處可拾。老宅和祠堂經風傲霜,碧綠的藤蘿任性地攀爬上剝落的灰牆。雖見瓦楞青苔斑駁,卻仍流風遺韻,昔日恢宏格局氣勢今猶在。鵝卵石臺階,被歲月精心打磨,油光發亮,映出天上雲彩。遙想當年,一位位面容清瘦,白鬚飄飄,溫文爾雅的長者,抑揚頓挫地誦讀,施德授業,立行傳訓,扎著沖天鬏的孩童稚嫩琅琅的讀書聲,穿過銅門環,與輕風流水應和,溫潤了小村。而今,不管世事怎樣變遷,先祖崇尚教育的傳統卻終未褪色,難怪小村騰蛟起鳳人才輩出,原來竟如此得水藏風,地靈人傑。

  • 輕風掠過,像潭水漫起的漣漪,漫過山嶺竹海,漫過我們的臉龐,漫過我們的身心,有一雙隱形的翅膀,驀地把心靈帶離喧囂和雜蕪之境。

  • 倏地,一首久違的熟悉的老歌迴旋在耳畔和心海:

  •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 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

  • 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

  • 繽紛的雲彩是晚霞的衣裳

  • 荷把鋤頭在肩上

  • 牧童的歌聲在盪漾

  • 喔喔喔喔他們唱

  • 還有一隻短笛隱約在吹響……

  • 小村風味

  • 徜徉在小魚潭迤邐的畫卷裡,無論走到哪,都能與自然慷慨贈與的詩意撞個滿懷,做點什麼都是一道絕好的美食。只要閉上眼遐想:大土灶,柴火烈烈,“噗噗”燃著,舔著鍋底,那些感知地球溫度的絕美食材滲出的味道,哪能不讓你醉倒?即使是一盤簡單質樸的油澆青椒拌蒜泥,都會讓你味蕾悉數繳械。水靈靈的青辣子洗淨剁碎,和著蒜頭和鹽搗碎,裝進瓷盤子,沸油淋上,青辣子噼噼啪啪,清香溢出。一筷子青椒拌蒜泥,那個香啊,那個暢快,像是打開身體的血管,推開五臟六腑。雖是吃得大汗淋漓,但心裡立馬翻騰起對農家飯菜的奇妙感覺。

  • 這只是拉開小村繽紛美食序幕的小菜一碟呦,看,那些屬於鄉村的獨特美味開始魚貫登場,讓人過口不忘,更讓平素油膩的胃注入一股清新之感。黃粄,極具誘惑力的名稱吧,像叫一個殷胖的女人,豐滿,乾淨。這是村民喜愛的小食,也是逢年過節用來招待和贈送親友的必備之品,且掀起她的蓋頭以識真面目,又如何?

  • 黃粄是小魚潭山川草木糧食之精魂,禾米和黃粄樹枝的完美結合,遂幻化成一道神奇的美食。山裡的稻穀,海拔高,生長週期長,施的是農家肥,又備受陽光雨露的呵護,顆粒大而飽滿,碾出的米粒顆大圓粗,晶瑩剔透,玉肌雪膚,煞是惹人愛憐。上好的黃粄樹枝燒灰,泡製成灰水,過濾,浸米,用上大鍋大飯甑伺候,旺火蒸熟。粗獷的火舌熱情地吻著鍋底,那清新味道,一點點地滲出,直至滿屋氤氳,香氣撩人。

  • 熱氣騰騰油浸浸的飯糰,閃著瓷色的光澤,倒進石臼,健碩威猛的漢子,開始成為力與美視聽盛宴的主角。漢子脖上鼓著青筋,手臂上下翻動,胳膊有力搏擊,搗臼的聲音鏗鏘有力,木槌掄起落下的弧線交錯有致,那分明是一種旋律,一種舞蹈,一種意志,一種韌勁。“嗨喲!”漢子扯著喉嚨,帶有雄氣和野性的號子穿過屋場穿過小村,飛到田園飛過山野。在眾人的驚嘖叫好聲中,元氣淋漓的漢子越搗越起勁,越搗越快速,你想象不出,那隆起的肌肉和強健的筋骨,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而也只有這樣樸直淳厚,濃烈多情,血性良善的鄉民,才做得出這麼地道的鄉村美味。

  • 經過捶打,黃粄樹枝與禾香的蒸騰氣息完美融合,大自然孕育的精華完全釋放,加之天然的著色,粄團黃潤如金,晶瑩剔透。一雙雙柔潤的巧手,把大粄團再分成若干小團團。金燦燦的黃粄團靜臥在瓷盤,豐腴,光潔,分明就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這道美食帶著這一方山水的香,毫不顧忌地刺激著你所有的嗅覺神經和視覺神經,召喚著每一個有口福的人。

  • 清風再也耐不住誘惑,從山那邊急匆匆趕來,裹挾一襲黃粄的香氣又偷偷溜走炫耀。一群文人墨客再也顧不上平素的穩重與斯文,紛紛發揚江湖打劫主義的精神,盯準目標,箸頭飛至,頻起頻落,任憑飽滿酣暢的紅糖水四濺,只大呼快哉過癮,美名其曰“不可暴殄天物”。

  • 吃黃粄是舌尖之舞,泥土的氣息,禾米的香味,木鹼的芳醇,陽光的瓷實,都在那舌尖微顫的鮮味裡。滿滿當當的爽口,滿滿當當的嫩滑,滿滿當當的綿軟,齒唇留香,清氣四溢,湧滿口腔,又瀰漫進五臟六腑。

  • 問粄能有幾許香,唯有客人自品嚐,而除了小魚潭,你又能去哪裡找尋這麼原汁原味的鄉村美食啊!

  • 小村風雅

  • 陽光下,一望無際的茂林修竹,掀起綠色的波浪。清風輕拂,鳥兒啁啾,送來了一曲歡悅的讚歌,似有一種生生不息的旋律,伴隨著這仲夏和煦的風,在心靈深處反覆激盪……

  • 在魚潭村,我們走進一座盛滿故事的老宅。它背倚巍巍蔥蘢青山,前俯漠漠碧綠田野,真是一塊風水寶地。時間的流逝似乎在此停下了急促的腳步,這座久經年歲的將軍故宅,靜靜地保持著兩百餘年前的姿勢。斑駁的木牆,陳舊的銅鎖,靜默的灰瓦,光滑的石板,牆角的青苔……烙下歲月長河中庭院深深的記憶。天井地面古老的地磚上,或許曾留下年幼的將軍玩耍的痕跡。曾經的裊裊炊煙,寫意著山村人家日子的儉與勤。匾額上,“生琦堂” 三個大字古樸沉雄,字體遒勁,雖是宅院日漸老去,但空靈風雅的字跡,在夏陽裡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的輝煌。

  • 靜靜悠悠,我們穿行在老宅。每一個造訪的遊者,都會情不自禁放緩腳步,唯恐驚碎了歲月的沉寂。歷史的硝煙早已消散,歷史的往事卻湧入眼底。這個大山深處的尋常人家,執著地走出了一個人,演繹了一位開國將軍的傳奇故事。

  • 八十多年前,風雨如晦,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看,漫山開遍映山紅的時候,他們來了,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二度入閩,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一聲聲驚雷,一縷縷春風,喚醒了一粒粒在石頭縫中沉睡萬年的種子。點點星星之火,迅速燎原,點燃了連城各地的革命火種。金色的鐮刀和鐵錘,如衝出地平線的曙光,池溪,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撥開烏雲見噴薄紅日,打土豪,分田地,革命運動轟轟烈烈,形勢如火如荼。革命的洪流中,一位熱血奔湧的青年開始思考追求命運的真諦:人生來難道就不平等嗎?命運造成的枷鎖,如何才能打破?

  • 故居的一山一樹,一花一草,想必它們一定感應過那個鐵血青年的灼灼目光,那清瘦的身軀如火山般迸發出的巨大能量。蛟龍不戀淺灘,雄鷹搏擊長空,青山碧水的哺育,讓他有滿腔的豪情和堅定的信仰。童年,少年,是一個人心性吸收充沛養分的第一個春天,家鄉綿延起伏的青山,賦予了他岩石般的骨骼和大山般的脊樑。擔當道義,以天下為己任,他,懷著崇高的理想,懷著赤誠的心,懷著解放勞苦大眾的信念,立志跟著共產黨,永遠追隨那面像火一樣的旗幟。

  • “嗒嗒嗒……”,鏗鏘的馬蹄聲從這裡響起,從握緊鐵拳鬧革命到反“圍剿”鬥頑敵,從走長征鑄鋼鐵意志到血戰平型關揚我威名,從遼瀋平津甘赴生死到抗美援朝壯我國威,從飄逸靈秀的魚潭村走到共和國的首都,他——楊尚儒,戎馬征戰槍林彈雨,沙場馳騁出生入死,成為一位經受嚴峻考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 將軍的人生故事,早已幻化成故鄉人民心中永遠的彩虹。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斯人雖已去,千古傳風流,作為共和國的開國將軍,毫無疑問,楊尚儒,他給小村帶來了無盡的驕傲。

  • 輕風從葳蕤的山嶺掠過,早已掃去烽火的痕跡。如今,鶯飛草長,阡陌縱橫,原野唯美,一幢幢錯落有致的鄉村小樓,構成一句句精美的詩行,一個旖旎幸福的美麗鄉村正在悄然崛起。一座院落,見證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榮光與輝煌,一個小村,因為一個人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將軍風骨,典雅了小村的氣質。

  • (作者單位:連城縣文新中學 聯繫電話:18760038219)作者:童愛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