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潭三章

小鱼潭三章

  • 小,玲珑别致。鱼,游动的精灵。潭,水深而清洌。小鱼潭,让你才闻村名未睹村容,就仿佛有一股潮润柔软的心香悠悠飘来,漫向心田。这个距朋口镇镇政府还有13公里,绵延青山环抱中的小村,绝算不上是名媛闺秀,但却似一个待字闺中出水芙蓉的小家碧玉,周身散发清新脱俗的气息,质朴,温婉。

  • 走进小鱼潭,醉在小鱼潭。是向往,是痴迷?让你在小村的诗意中自甘沉溺,溶解一切浮躁,情愿甜蜜地迷醉……

  • 小村风情

  • 邂逅小鱼潭的那一刻,“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竟迅疾、顽固而又条件反射地一股儿全跃入脑海。那一刻,我相信,在小鱼潭温柔的怀抱中,心,是可以洗的。

  • 这里,夏风清爽,白云静水,稻田沃野,池塘篱笆,慈眉善目的老者,摇尾扇耳的小黄狗……一幅淡淡写意的水墨画,抒写着恬静的小村意象。

  • 这里,花草芬芳,林涛阵阵,鸡犬追逐,顽童相戏,老妪浣衣……一首婉约柔美的宋词元曲,摇曳着梦中的乡野风情。

  • 这里,没有人声喧嚣,没有交通聒噪,没有霓虹闪烁,眼前的小鱼潭,翠意洇染,山明,水润,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纯粹是宁静悠然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静态描摹。

  • 这里,白昼,可嗅着芳草的馨香,与柔曼的青草,摇曳的修竹一起舞蹈;夜里,可枕着蛙鼓虫鸣,还有润泽的山岚,柔谧的月色,做个孩童一样原生态的梦。

  • 天色,澄净,一尘不染,瓦蓝的滑绸上缀着棉花糖般柔软的云朵。那蓝,是郁达夫最喜欢的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山鸟呼朋引伴,伴着扑翅的飞声,划过一道轻巧的弧线,消失在天际。塘岸边,几羽黑头大公鸭呷一呷粗野的嗓子,引吭高歌,争相卖弄阳刚与伟岸。小村醇厚悠长的生活味道,袅袅地飘散开来。

  • 村口,凝聚时光重量的那片茂密婆娑的风水林,挺秀高古,这是村民的保护神,也是村庄的哨兵吧?它们,葳蕤起村庄的旗帜,静静地荫佑着村民在这块土地上祥和安康地繁衍生息,让村庄的子民世世代代无法放弃对它们的景仰。几百年前,祖辈落户于此,躬耕田亩,种养山林,迎妻生子,各姓宗房一脉脉枝繁叶茂,遂成今日鱼潭村。生命树、飞石树、彩虹树……皲裂的树皮,苔藤攀沿,露出的树根如盘龙匍匐于地,阳光慵懒地穿透树间迤逦洒落,调皮地将一枚枚圆溜溜的小光圈涂抹出斑斓色彩。它们吮吸这片肥沃大地的养分,演绎着小村的内涵,见证着一代代村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纯朴,也年复一年地记录和保存着这个村庄的简史。

  • 漫步村中,光阴的故事似随处可拾。老宅和祠堂经风傲霜,碧绿的藤萝任性地攀爬上剥落的灰墙。虽见瓦楞青苔斑驳,却仍流风遗韵,昔日恢宏格局气势今犹在。鹅卵石台阶,被岁月精心打磨,油光发亮,映出天上云彩。遥想当年,一位位面容清瘦,白须飘飘,温文尔雅的长者,抑扬顿挫地诵读,施德授业,立行传训,扎着冲天鬏的孩童稚嫩琅琅的读书声,穿过铜门环,与轻风流水应和,温润了小村。而今,不管世事怎样变迁,先祖崇尚教育的传统却终未褪色,难怪小村腾蛟起凤人才辈出,原来竟如此得水藏风,地灵人杰。

  • 轻风掠过,像潭水漫起的涟漪,漫过山岭竹海,漫过我们的脸庞,漫过我们的身心,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蓦地把心灵带离喧嚣和杂芜之境。

  • 倏地,一首久违的熟悉的老歌回旋在耳畔和心海:

  •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 荷把锄头在肩上

  •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 喔喔喔喔他们唱

  • 还有一只短笛隐约在吹响……

  • 小村风味

  • 徜徉在小鱼潭迤逦的画卷里,无论走到哪,都能与自然慷慨赠与的诗意撞个满怀,做点什么都是一道绝好的美食。只要闭上眼遐想:大土灶,柴火烈烈,“噗噗”燃着,舔着锅底,那些感知地球温度的绝美食材渗出的味道,哪能不让你醉倒?即使是一盘简单质朴的油浇青椒拌蒜泥,都会让你味蕾悉数缴械。水灵灵的青辣子洗净剁碎,和着蒜头和盐捣碎,装进瓷盘子,沸油淋上,青辣子噼噼啪啪,清香溢出。一筷子青椒拌蒜泥,那个香啊,那个畅快,像是打开身体的血管,推开五脏六腑。虽是吃得大汗淋漓,但心里立马翻腾起对农家饭菜的奇妙感觉。

  • 这只是拉开小村缤纷美食序幕的小菜一碟呦,看,那些属于乡村的独特美味开始鱼贯登场,让人过口不忘,更让平素油腻的胃注入一股清新之感。黄粄,极具诱惑力的名称吧,像叫一个殷胖的女人,丰满,干净。这是村民喜爱的小食,也是逢年过节用来招待和赠送亲友的必备之品,且掀起她的盖头以识真面目,又如何?

  • 黄粄是小鱼潭山川草木粮食之精魂,禾米和黄粄树枝的完美结合,遂幻化成一道神奇的美食。山里的稻谷,海拔高,生长周期长,施的是农家肥,又备受阳光雨露的呵护,颗粒大而饱满,碾出的米粒颗大圆粗,晶莹剔透,玉肌雪肤,煞是惹人爱怜。上好的黄粄树枝烧灰,泡制成灰水,过滤,浸米,用上大锅大饭甑伺候,旺火蒸熟。粗犷的火舌热情地吻着锅底,那清新味道,一点点地渗出,直至满屋氤氲,香气撩人。

  • 热气腾腾油浸浸的饭团,闪着瓷色的光泽,倒进石臼,健硕威猛的汉子,开始成为力与美视听盛宴的主角。汉子脖上鼓着青筋,手臂上下翻动,胳膊有力搏击,捣臼的声音铿锵有力,木槌抡起落下的弧线交错有致,那分明是一种旋律,一种舞蹈,一种意志,一种韧劲。“嗨哟!”汉子扯着喉咙,带有雄气和野性的号子穿过屋场穿过小村,飞到田园飞过山野。在众人的惊啧叫好声中,元气淋漓的汉子越捣越起劲,越捣越快速,你想象不出,那隆起的肌肉和强健的筋骨,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而也只有这样朴直淳厚,浓烈多情,血性良善的乡民,才做得出这么地道的乡村美味。

  • 经过捶打,黄粄树枝与禾香的蒸腾气息完美融合,大自然孕育的精华完全释放,加之天然的着色,粄团黄润如金,晶莹剔透。一双双柔润的巧手,把大粄团再分成若干小团团。金灿灿的黄粄团静卧在瓷盘,丰腴,光洁,分明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这道美食带着这一方山水的香,毫不顾忌地刺激着你所有的嗅觉神经和视觉神经,召唤着每一个有口福的人。

  • 清风再也耐不住诱惑,从山那边急匆匆赶来,裹挟一袭黄粄的香气又偷偷溜走炫耀。一群文人墨客再也顾不上平素的稳重与斯文,纷纷发扬江湖打劫主义的精神,盯准目标,箸头飞至,频起频落,任凭饱满酣畅的红糖水四溅,只大呼快哉过瘾,美名其曰“不可暴殄天物”。

  • 吃黄粄是舌尖之舞,泥土的气息,禾米的香味,木碱的芳醇,阳光的瓷实,都在那舌尖微颤的鲜味里。满满当当的爽口,满满当当的嫩滑,满满当当的绵软,齿唇留香,清气四溢,涌满口腔,又弥漫进五脏六腑。

  • 问粄能有几许香,唯有客人自品尝,而除了小鱼潭,你又能去哪里找寻这么原汁原味的乡村美食啊!

  • 小村风雅

  • 阳光下,一望无际的茂林修竹,掀起绿色的波浪。清风轻拂,鸟儿啁啾,送来了一曲欢悦的赞歌,似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旋律,伴随着这仲夏和煦的风,在心灵深处反复激荡……

  • 在鱼潭村,我们走进一座盛满故事的老宅。它背倚巍巍葱茏青山,前俯漠漠碧绿田野,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时间的流逝似乎在此停下了急促的脚步,这座久经年岁的将军故宅,静静地保持着两百余年前的姿势。斑驳的木墙,陈旧的铜锁,静默的灰瓦,光滑的石板,墙角的青苔……烙下岁月长河中庭院深深的记忆。天井地面古老的地砖上,或许曾留下年幼的将军玩耍的痕迹。曾经的袅袅炊烟,写意着山村人家日子的俭与勤。匾额上,“生琦堂” 三个大字古朴沉雄,字体遒劲,虽是宅院日渐老去,但空灵风雅的字迹,在夏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的辉煌。

  • 静静悠悠,我们穿行在老宅。每一个造访的游者,都会情不自禁放缓脚步,唯恐惊碎了岁月的沉寂。历史的硝烟早已消散,历史的往事却涌入眼底。这个大山深处的寻常人家,执著地走出了一个人,演绎了一位开国将军的传奇故事。

  • 八十多年前,风雨如晦,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看,漫山开遍映山红的时候,他们来了,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二度入闽,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一声声惊雷,一缕缕春风,唤醒了一粒粒在石头缝中沉睡万年的种子。点点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点燃了连城各地的革命火种。金色的镰刀和铁锤,如冲出地平线的曙光,池溪,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拨开乌云见喷薄红日,打土豪,分田地,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形势如火如荼。革命的洪流中,一位热血奔涌的青年开始思考追求命运的真谛:人生来难道就不平等吗?命运造成的枷锁,如何才能打破?

  • 故居的一山一树,一花一草,想必它们一定感应过那个铁血青年的灼灼目光,那清瘦的身躯如火山般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蛟龙不恋浅滩,雄鹰搏击长空,青山碧水的哺育,让他有满腔的豪情和坚定的信仰。童年,少年,是一个人心性吸收充沛养分的第一个春天,家乡绵延起伏的青山,赋予了他岩石般的骨骼和大山般的脊梁。担当道义,以天下为己任,他,怀着崇高的理想,怀着赤诚的心,怀着解放劳苦大众的信念,立志跟着共产党,永远追随那面像火一样的旗帜。

  • “嗒嗒嗒……”,铿锵的马蹄声从这里响起,从握紧铁拳闹革命到反“围剿”斗顽敌,从走长征铸钢铁意志到血战平型关扬我威名,从辽沈平津甘赴生死到抗美援朝壮我国威,从飘逸灵秀的鱼潭村走到共和国的首都,他——杨尚儒,戎马征战枪林弹雨,沙场驰骋出生入死,成为一位经受严峻考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 将军的人生故事,早已幻化成故乡人民心中永远的彩虹。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斯人虽已去,千古传风流,作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毫无疑问,杨尚儒,他给小村带来了无尽的骄傲。

  • 轻风从葳蕤的山岭掠过,早已扫去烽火的痕迹。如今,莺飞草长,阡陌纵横,原野唯美,一幢幢错落有致的乡村小楼,构成一句句精美的诗行,一个旖旎幸福的美丽乡村正在悄然崛起。一座院落,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荣光与辉煌,一个小村,因为一个人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将军风骨,典雅了小村的气质。

  • (作者单位:连城县文新中学 联系电话:18760038219)作者:童爱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