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第一名相


一,貴族出身


德意志帝國第一名相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1815年-1898年)勞恩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出身普魯士貴族,其父斐迪南·馮·俾斯麥是容克貴族,思想保守,希望他從軍;其母威廉明妮·露易絲·門肯是資產階級,思想開放,希望他從政。父母思想的差異對俾斯麥日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821年在母親的要求下,俾斯麥被送往柏林的小學讀書。由於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家庭,因此排擠他這樣一個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與壓力。

1827年俾斯麥升入中學,雖仍受同學排擠,但他並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奮向上。他學會英語、法語、俄語等多種語言,展現出傑出的語言天賦,為其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

1832年,俾斯麥入讀哥廷根大學,次年轉入柏林大學。1838年在格賴夫斯瓦爾德服兵役一年,因此又入

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學習。在校期間衝動好鬥,經常與同學決鬥,臉上因此留下一刀疤痕。

二,進入政壇


德意志帝國第一名相

普魯士王國

1839年,俾斯麥母親去世,他移居波美拉尼亞,從事農業。1845年其父去世,他繼承了父親的莊園。1847年他與喬安娜·馮·普特卡默結婚。在此期間他積極與當地鄉紳交往,獲得了較高的威望。

1848年德意志發生革命,俾斯麥堅決反對,因此贏得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秘密顧問團的賞識。次年當選普魯士州議會議員,反對德意志統一。

1851年俾斯麥參加德意志邦聯會議,擔任普魯士駐會代表。1859年轉任普魯士駐俄大使。

三,王國宰相


德意志帝國第一名相

德意志形勢

1861年威廉一世成為普魯士國王,積極擴充軍備,但遭到了議會的強烈反對。次年俾斯麥返回普魯士,謀求宰相一職未成,於是擔任駐法大使。不久議會與國王再次爆發衝突,威廉一世甚至準備退位。

阿爾布雷希特西奧多·馮·魯恩向威廉一世建議任命俾斯麥為宰相以避免退位。威廉一世於是召回俾斯麥,與其密談。國王詢問他是否準備好在不妥協的情況下支持軍隊改革並堅持改革,必要時還反對眾議院的多數決議,他予以肯定回答。國王大喜,停止退位,任命他為普魯士王國宰相。

俾斯麥在眾議院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被人稱為鐵血宰相。

四,主導統一


德意志帝國第一名相

德意志統一戰爭

1863年丹麥欲吞併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俾斯麥趁機聯合奧地利,於次年發動普丹戰爭。丹麥戰敗,被迫放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由普奧共管。

普丹戰爭後,俾斯麥著手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以統一德國。1866年普魯士與意大利結盟,以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為藉口,發動普奧戰爭。普軍在

薩多瓦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威廉一世欲乘勝吞併奧地利,俾斯麥擔心法俄干涉,予以拒絕。普魯士對奧地利簽訂寬鬆合約,奧地利僅需將威尼託割予意大利,退出德意志。

1870年流亡法國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宣佈退位。西班牙欲請威廉一世的遠親利奧波德親王擔任西班牙國王。威廉一世擔心法國反對,予以拒絕。俾斯麥趁機以埃姆斯密電激怒法國,拿破崙三世對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普軍在色當戰役大敗法軍,俘虜拿破崙三世。普軍繼續長驅直入,威廉一世於1871年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德國統一。不久法國簽署條約,將阿爾薩斯-洛林割讓於德國。

五,帝國宰相


德意志帝國第一名相

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帝國宰相

德意志帝國皇帝兼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兼任德意志帝國宰相。

對外:俾斯麥為了防止法國報復,積極與俄奧結盟,壓制法國。1873年德奧俄結成三帝同盟,以孤立法國。後來俄奧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發生衝突,俾斯麥偏袒奧匈,雙方於1879年組成德奧同盟。1883年德奧意組成三國同盟。

對內:文化上俾斯麥削弱天主教會勢力,與羅馬教廷鬥爭,1887年雙方和解;政治上他打壓社會民主黨,壓制工人階級;法律上制定許多保護勞工的法案,以緩和階級矛盾;經濟上增加關稅,以保護德國的民族工業。

六,黯然下臺

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他青年氣盛,希望獨攬大權,與俾斯麥產生了強烈衝突。1890年俾斯麥被迫下臺,隱居鄉間,於1898年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