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洲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展開激烈爭奪,彼此之間的矛盾紛繁複雜,其中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是當時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三對基本矛盾,也是最為人熟知的三對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更逐漸成為一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事實上還有一對矛盾,相比這三對基本矛盾,其尖銳程度也是不遑多讓,堪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第四對基本矛盾,這便是:俄德矛盾。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俄德矛盾如此尖銳?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普法戰爭德國皇帝在凡爾賽宮加冕

德法戰爭危機令俄德兩國關係開始惡化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一心復仇。而隨著法國經濟實力不斷恢復,對德復仇情緒也越來越高漲。

德國為防止法國復仇,推行“大陸政策”和“均勢外交”,通過構築大陸聯盟體系來孤立、打壓法國。

在德國的努力下,1871年8月德奧(奧匈帝國)兩國會晤消除對立情緒;1872年9月俄德奧三皇在柏林舉行會晤達成若干口頭諒解;1873年5月6日俄德兩國簽署《俄德軍事協定》;6月俄奧兩國簽訂《興勃隆協定》;10月德國加入《興勃隆協定》,結成三皇同盟,實現了孤立和削弱法國的目標。

同時德國利用8月份法國境內爆發的南錫主教號召教徒為阿爾薩斯和洛林迴歸法國而祈禱事件,掀起了一陣反法浪潮,又在1874年4月通過了增加軍事撥款和7年軍事預算案,對法國進行威脅和恐嚇。

但此時作為盟國的俄國卻為了防止德國削弱法國,在法國的求助下站到了法國一邊,明確表示不允許德國再次進軍法國,迫使德國收回恐嚇。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俾斯麥

德國沒有放棄打壓法國。1875年2月,俾斯麥派遣親信拉多維茨出訪俄國,以德國支持俄國在近東擴張為條件換取俄國不支持法國,但未獲成功。

1875年4月,在俄國隨時有可能支持法國的情況下,德國利用法國3月份通過新的軍隊編制法和購買軍馬等事件煽動反法浪潮,對法國進行武力恐嚇迫使法國屈服:俾斯麥聲稱“只要證實法國在準備戰爭,德國就不必等待,相反地,應當予以立即打擊”;德軍總參謀長毛奇豪言“如果法國不限制自己的軍備,那麼戰爭就不可避免”。

對此法國應對巧妙,一邊利用俾斯麥親信拉多維茨的錯誤言論尋求輿論支持;一邊再次向俄國求助。

俄國再次站在法國一邊向德國施壓,1875年5月10日,俄國在英國使節配合下迫使俾斯麥收回戰爭叫囂,要求俾斯麥保證永遠不進攻法國,就連關係更為親近的奧匈帝國也選擇借俄國的口表示不希望危機升級。

德法戰爭危機最終以德國失敗告終,俄德之間的分歧昭然若揭,俄國的表態令俾斯麥時刻擔心的俄法“聯盟的噩夢”出現,三皇同盟的基礎開始動搖,俄德兩國關係開始惡化。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三皇同盟

近東危機令俄德兩國關係急劇惡化

1875年,土耳其治下的黑塞哥維那和波斯尼亞爆發民族起義,近東危機爆發。

列強對此態度不一:奧匈擔心起義會蔓延到本國境內,因此主張維持現狀;俄國則支持起義,因為建立斯拉夫人國家有助俄國勢力擴張,但俄奧兩國都不想與對方直接爆發衝突;英國擔心俄國藉機坐大威脅自己的利益,選擇支持奧匈,同時支持土耳其鎮壓起義。

德國看似在近東沒有直接利益衝突,實際是希望近東的水越渾越好,一方面可以轉移列強視線,免得法國再拿德國威脅做文章,引發俄法聯盟噩夢,或是奧匈、法國兩個德國的手下敗將結盟復仇;一方面可以激化英俄矛盾,防止英俄走得太近;同時維持俄奧矛盾不激化、不和解,迫使兩國都需要德國支持。

因此德國的立場是保持中立實施調停,促成俄奧合作,保持三皇同盟的穩固。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起義軍在伏擊奧斯曼軍隊

在德國的調停和支持下,1875年8月,俄國外長戈爾恰科夫向奧匈建議給予黑塞哥維那和波斯尼亞自治權,11月又提出共同佔領起義地區,不過奧匈沒有同意。

1875年12月30日,奧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照會簽署1856年《巴黎條約》的各國政府,要求土耳其在黑塞哥維那和波斯尼亞實行改革,包括土地、稅收和宗教改革等以平息起義,得到與會各國同意,但起義者識破安德拉希的用心,斷然拒絕。

1876年5月13日,俄德奧三國達成《柏林備忘錄》,給予返鄉難民以物資、民生和宗教上的支持,不破壞政治現狀,並在必要時制止威脅現狀的危機。不過英國為制止俄國勢力擴張和三皇同盟在近東坐大,唆使土耳其予以抵制。

1876年6月30日,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先後向土耳其宣戰,塞土戰爭爆發,俄奧合作宣告失敗,不過依然於7月8日在波西米亞的萊西斯塔特達成口頭協議,達成初步諒解。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第十次俄土戰爭

隨著英國支持的土耳其在1876年9月1日阿萊克西納茨戰役打敗塞、門兩國,改變了近東局勢,俄國決定親自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

俄國發動戰爭的決定使德國的立場發生了轉變,德國擔心俄國在近東勢力擴張太大會脫離對德國的需要,引爆俄奧矛盾,屆時將迫使德國選邊站。

因此德國雖保持中立,支持俄奧合作,但暗中已開始偏向奧匈,迫使俄國為爭取奧匈的諒解和中立做出重大讓步,1877年1月15日,俄奧兩國簽訂《布達佩斯條約》,3月18日兩國又簽訂補充協定。

做好準備後,1877年4月24日,俄國正式對土耳其宣戰,第十次俄土戰爭爆發。最終俄國大獲全勝,強迫土耳其在1878年3月3日簽訂《聖斯特法諾和約》。

俄軍的勝利引來多國擔心,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英國派出一支海軍開進達達尼爾海峽準備武裝干涉;奧匈發表聲明表示如果俄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奧匈將召回駐彼得堡大使;德國此時繼續“中立”,俾斯麥自稱“誠實的掮客”,但為了俄奧對自己的需要,也在暗中向俄國施壓。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柏林會議

最終俄國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將《聖斯特法諾和約》交到1878年召開的柏林會議,由德、俄、英、奧、法、意、土七國共同討論,最終簽訂《柏林條約》以取代《聖斯特凡諾條約》。

至此俄國向巴爾幹的擴張遭到遏制,俄奧良好關係終結,三皇同盟徹底瓦解。

而且德國的“中立”還引來俄國嚴重不滿,沙皇聲稱柏林會議是“俾斯麥領導下的反俄大聯盟”,俄國認為這是德國對俄國的背叛,是忘恩負義,對俄國造成的傷害使“俄國的仇恨不是轉移到它的勁敵英國身上,而是原先當做朋友和盟國的一個德意志大國身上了。”

對俄國來說,德國的背叛始終是一根卡在俄國咽喉裡的刺,俄德關係急劇惡化。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俄國農奴制改革

俄德兩國的經貿衝突讓兩國關係雪上加霜

1861年,俄國才通過農奴制改革逐步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但改革並未從根本上改變俄國的封建生產關係,此時國內還有大量封建殘餘勢力,俄國的工業依然相當脆弱,出口仍以農產品為主,到19世紀80年代末,俄國生產的穀物每年有15-20%用於出口。

而德國是俄國當時最大的貿易伙伴,德國商品佔俄國進口商品的45%,俄國出口商品的30%都銷往德國,德國還是俄國重要的穀物出口市場。

隨著1873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除了英法美德等資本主義工業發達的國家,俄國也在這場危機中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國內同樣出現了工業停滯不前、糧食連年欠收以及信貸混亂、大批商業銀行破產倒閉、政府財政危機等問題。

而且在1876年,第十次俄土戰爭處於爆發邊緣,俄國需要充足的資金來準備戰爭,但此時盧布匯率不斷下跌,通貨膨脹嚴重。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19世紀的俄國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保護本國工農業,穩住債主和外國投資者繼續為俄國提供資金,俄國一方面提高進口關稅,一方面對外進行商品傾銷。

不過俄國不是直接提高關稅,而是實行財政大臣賴藤建議的金幣關稅制,也就是對外貿易全部以黃金結算,這在盧布貶值的背景下相當於變相提高了關稅。此後,從1877年1月1日開始,俄國所有進口商品的關稅變相提高了30%左右,而此前的1875年,俄國的關稅在15-20%。

在對外傾銷上,俄國主要以農產品尤其是穀物為主,首當其衝的便是德國。到1877年,輸入德國的俄國裸麥、燕麥和小麥達到了200萬噸,當時柏林一家報社如此評論道:“俄國向德國傾銷穀物這一行為,除了‘野蠻’沒有別的詞可以形容。”

為保護本國工農業,也為解決危機、增加財政收入、打擊外國傾銷。1879年6月,德國通過新的關稅法案提高關稅進行貿易保護,史稱鐵與黑麥的聯姻。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沙皇尼古拉二世

高關稅打擊了俄國的穀物出口。1879年8月5日,沙皇警告威廉一世:俄國曾在普法戰爭中保持善意的中立,“如果德國堅持忘恩負義,那麼後果將是災難性的!”

但德國不為所動。作為報復,俄國連續四次或局部或全面提高關稅,1885年更是將進口工業品關稅稅率全面提高了20%。1885-1890年間,俄國再次提高關稅。

這幾乎是直接衝著德國來的,德國對俄出口遭受重創,作為報復,1887年,德國將穀物關稅上調到1879年的5倍,同年11月德國議會下令限制對俄資本輸出。

1890年,德國國家銀行禁止對俄證券實行預付交易,德國市場開始瘋狂拋售俄國證券,造成俄國盧布大幅貶值,而且沒有德國資本投入,俄國工業遭遇嚴重打擊。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俄國農奴

為報復德國,1891年6月14日俄國將對歐貿易的新關稅稅率又提高了20%,同時規定在俄國的外國人禁止買賣俄國地產,嚴重打擊了在俄國西部擁有大片土地的德國人。

德國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1892年2月,德國實施“差別關稅”,大幅提高俄國農產品尤其是穀物的進口關稅,打擊俄國農業。

關稅戰爭和貿易衝突註定是一個雙輸的局面,不斷拔高的關稅和各種限制讓雙方的工農業出口都大受打擊,嚴重影響了兩國經濟發展。

最終因為俄國經濟落後於德國,開始主動與德國展開談判,並降低關稅向德國示好,但德國消極的態度讓兩國很快再次掐起來,1893年7月俄國對德國工業產品的關稅部分上調了15%、20%甚至是30%,德國則在1893年8月以提高關稅50%作為回應,各自的經濟再受打擊。

最終在俄國強硬態度堅持下,以及德國國內為了增加出口施加的壓力,德國在1894年3月22日與俄國締結《俄德貿易條約》,此後德國取代英國成為俄國最大的出口國,俄國外匯收入大大提高,可以說是雙贏的局面。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德國工廠

但這並不是終結,1902年德國又制定了新的關稅法案提高穀物進口關稅,俄國媒體針對德國提高關稅報道稱:“經濟立法不受情緒控制就像砍伐一棵樹木不可能不切割木材,德國提高關稅也不可能不受到‘報復’行為。”

作為報復,俄國撤銷了德國在1894年《俄德貿易條約》中的所有特權,大幅提高關稅,兩國再度爆發嚴重的貿易摩擦和隨之而來的貿易衰退。

1903年8月,俄德兩國再次展開談判。然而1904年日俄戰爭的爆發讓俄國力量遭到了極大削弱,德國趁機敲了一把竹槓,迫使俄國接受《德俄貿易與航海條約的補充協定》,嚴重損害了俄國的利益,加劇了俄德兩國的緊張關係。

1909年俄國經濟開始好轉,俄國國內要求改變俄國在對德貿易中的不利地位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此時的德國卻寸步不讓,作為報復,俄國關稅在1913年達到了73%。

1914年,德意志帝國議會公開宣稱不會降低農產品關稅,雙方媒體開始用“貿易戰”、“關稅戰”、“經濟戰”等充滿敵意的字眼來討論俄德關係。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19世紀末,俄國頓巴斯煤礦區的工人正在向火車上裝煤

在海外貿易上,俄國完全不是德國的對手。到19世紀末俄國的工業產值只佔世界總產量的5.5%,產業工人還不到200萬,工業化程度低,技術落後而且產業門類不齊全,更嚴重依賴外資,俄國出口以初級農產品為主。

德國則利用本國發達的工商業處處壓俄國一頭,俄國的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完全沒有競爭力。1913年德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為13%,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俄國僅佔4%,俄國在與德國的外貿競爭上完全落於下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俄德兩國在經貿上的衝突愈演愈烈,更讓兩國關係雪上加霜。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威廉二世閱兵

俄德兩國爭奪海外利益互不相讓,關係持續惡化

隨著德國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威廉二世上臺,德國開始執行“世界政策”,不斷向外擴張和滲透。

1888年,德國從土耳其取得建造由博斯普魯斯海峽至安卡拉鐵路的租讓權,併成立德國小亞細亞公司從事修建。

1889年,公司根據德皇指示於1893年1月又從土耳其取得延展鐵路至科尼亞的租讓權。

1898年,威廉二世開始向土耳其推銷從貫通柏林、拜占庭、巴格達的“3B”鐵路,獲得了從柏林經巴格達到巴士拉的鐵路租讓權;到1903年,德國正式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

在波斯,德國通過向波斯發放貸款獲得了巴格達-哈涅根公路和鐵路的特權,後來又通過與俄國的談判獲得了巴格達鐵路連接哈尼金的支線鐵路、哈尼金至德黑蘭鐵路的建築權和租借權。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德國、奧斯曼、奧匈三皇

在巴爾幹,德國通過商品傾銷、發放貸款、經濟援助等手段進行大範圍滲透,德國財團向土耳其提供貸款,修築了土耳其歐洲部分的巴爾幹鐵路;1912年德國還提出建立包括巴爾幹、奧匈在內的中歐關稅同盟,作為建立“中央歐洲”,實現中、東、南歐與德國經濟聯合的第一步。

此外,1883年德國牽頭建立德奧羅同盟,,1904年德奧集團趁“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後,迅速把保加利亞拉入夥。

而奧匈帝國也在德國的支持下積極擴張。德奧兩國還為這些國家培訓軍隊,試圖藉此控制當地的軍事和政治。1914年初,德國與土耳其儘管未能達成盟約,卻結成事實上的盟友。

德國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向波斯灣畔滲透勢力,威脅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的勢力圈,另一方面則可以藉此威脅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航運,遏制俄國勢力擴張,將俄國鎖在黑海內。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俄土戰爭

俄國對這些地區的侵略擴張遠遠早於德國,從17-18世紀開始,俄國通過發動多場俄土戰爭和俄伊戰爭佔領了大片土地,終於獲得稱霸黑海的野心以及夢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

但黑海出海口並不是“真正”的出海口,俄國要想前往地中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是必經之路,而且博斯普魯斯海峽還是黑海連接地中海的唯一海峽。

而這兩個海峽更是俄國海外貿易最重要的通道之一。1903-1912年間,俄國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平均輸出額佔總輸出額的37%,其中通過海峽運出的糧食佔俄國糧食總出口的60%-70%。

因此俄國需要繼續向西向南擴張,即便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遭受重創,俄國的侵略重心被迫轉向遠東,但俄國依然沒有放棄,通過戰爭、修築鐵路、商品傾銷等形式在這些地區進行全方位的滲透和擴張。但俄國的倒行逆施引來了諸多反對,反而是德國趁機將勢力擴張進來。

德國在中近東尤其是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周邊的擴張,必將對俄國造成嚴重威脅,因此俄國極力反對並遏制德國的擴張。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沙皇閱兵

1903年,俄國沙皇公然宣稱“不要漠視東方,但是要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西方”,俄國陸軍大臣表示“不僅要得到博斯普魯斯,而且更要取得達達尼爾。”

1907年,日俄戰爭戰敗後的俄國外交大臣公然叫囂“從此俄國擴張海陸軍的主要地點只能是黑海了。俄國必須從這裡通到地中海。”

1911年,藉助鎮壓波斯境內資本主義革命的機會,俄國力壓德國成為在波斯的第一大帝國主義。

1912年,在俄國庇護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建立巴爾幹四國同盟,並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擊敗德國和奧匈支持的奧斯曼,德國擴張勢力遭到打擊,俄國勢力再次進入地中海。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之後德國和奧匈煽動保加利亞反對其他盟國,爆發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巴爾幹四國同盟解體,土耳其趁機發動對保加利亞的戰爭,德國歡呼:“巴爾幹同盟瓦解了,俄國的影響完蛋了。”

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德國並未給予保加利亞有力支持,導致保加利亞戰敗,德國勢力遭到遏制,卻與土耳其關係越來越密切;得到俄國支持的塞門羅希四國贏得勝利,塞爾維亞成為最大贏家,併成為紮在奧匈門口的一枚釘子,遏制了奧匈的擴張,兩國矛盾愈演愈烈;俄國則藉由支持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幹事務,勢力大漲。

俄德兩國爭奪海外利益互不相讓,關係持續惡化。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俾斯麥高超的外交手段絕對是歐洲一絕

德國失敗的外交,將俄國推向對立面

德國立國以來便一直將俄國視為重要拉攏對象,即便德法戰爭危機俄國站法國一邊,近東危機導致俄奧矛盾激化、俄德關係惡化、三皇同盟瓦解,俄德兩國因為關稅問題鬧得不可開交,俾斯麥還在想辦法拉攏俄國。

而俄國儘管對德國的“背叛”和貿易保護耿耿於懷,但柏林會議結束後英俄關係惡化,俄奧關係惡化,俄國如果想繼續在近東和兩海峽擴張勢力與英國抗衡,與德奧合作明顯比與法國合作更加現實。

既然大家都有需要,那麼結盟一事似乎也就可以水到渠成。只不過俾斯麥清楚對俄國來說一紙條文明顯不夠用,德法戰爭危機期間俄國的表現就是最好證明。因此德國沒有輕易與俄國締約,而是通過與奧匈的結盟向俄國施加壓力,迫使俄國維持對德國的需要,達到既拉攏又約束俄國的目的。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德奧同盟

1879年10月7日,德國與奧匈帝國締結了一個反俄的防禦性同盟條約,這是德國向俄國施加的壓力,也是對奧匈的緊箍咒,更是給自己的保險。

迫於德奧壓力,俄國開始主動尋求與德國改善關係: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麥與俄、奧兩國大使在柏林又簽訂了三國協定,史稱第二次三皇同盟。

與此同時,德國繼續為自己尋求保險。

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締結與德奧同盟平行的三國同盟;

1883年,德奧羅同盟、奧塞同盟建立,俾斯麥苦心經營終於構築了一個新的大陸聯盟體系。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德國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

但在1885年5月,保加利亞危機爆發,俄國再次遭受英奧的聯合打擊,德國再次表面調停中立,暗中支持奧匈,加深了俄國與奧、德之間的矛盾,三皇同盟危在旦夕,俾斯麥苦心經營的大陸聯盟體系有崩塌的危險。

為了維持三皇同盟,1887年2月12日,在俾斯麥撮合下,英、意簽署《第一次地中海協定》,3月奧匈也以照會形式加入,三國訂立了《第一次地中海協定》,承諾共同維護地中海現狀,孤立了法國,迫使俄國將目光收回到德奧身上。

但保加利亞危機讓沙皇拒絕續訂與奧匈的條約。為了保證德國的安全,1887年6月18日,德國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取代原先的三皇同盟。

1887年12月12日,在俾斯麥的指使和撮合下,英意奧《第二次地中海協定》簽訂,抵制俄國對土耳其的影響,同時還以德國總參謀部建議對俄宣戰的一份備忘錄做要挾,向俄國施壓,迫使俄國不與法國接近。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俾斯麥被威廉二世辭退

俾斯麥的種種措施保證了俄法分離和德國的國家安全,保證德國能夠主導歐洲局勢。

但俾斯麥這種做法也在不斷開罪俄國,俾斯麥做的越多,俄國就越深惡痛絕,以至後來俄國保羅·舒瓦洛夫伯爵在1887年12月對法國駐俄大使的一次談話中說:“你儘管放心,我們絕不會受制於德國,假象已經過去了,我們完全明白行動自由的價值。”

不過儘管俄德關係不斷惡化,但俾斯麥還在任,還能發揮他超高的外交智慧進行協調,俄德關係尚有迴旋餘地,一旦俾斯麥離任,繼任者無法把握俾斯麥外交的精髓,俄法“聯盟的噩夢”必將上演。

不幸的是,1888年上臺的威廉二世直接將俄國視為敵手,1890年乾脆辭退俾斯麥,在俄國接連做出重大讓步的情況下拒絕與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甚至德軍總參謀部已經在籌劃對俄戰爭,力求先發制人避免兩線作戰。

並且德國迅速與英國簽訂《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加上之前德奧同盟、德意奧同盟、《地中海協定》等反俄立場鮮明的同盟和條約,這在當時與英國鬧得不可開交的俄國來說更加坐實了德國親英反俄的立場。

1891年5月6日,德意奧同盟條約再一次續訂,反法反俄的立場繼續延續,俄德關係開始崩塌。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俄法協約

因為共同的敵人,俄法兩國關係也越來越親密,1891年7月,法國艦隊到喀琅施塔得訪問,受到俄國的熱烈歡迎;8月,俄法兩國達成一項政治協定,俄法兩國願意加強諒解,鞏固其共同安全;

1892年8月18日,兩國總參謀部官員在彼得堡秘密簽訂了軍事同盟協定;1893年12月27日和1894年1月4日,俄、法兩國政府先後批准了軍事同盟條約,俾斯麥最擔心的“聯合的噩夢”正式被威廉二世一手促成。

而此時的德國終於發現英國只想撈好處不想承擔責任,並不願意與德國結盟,只能又回來找俄國。俄國因為在近東的擴張遭到遏制而將方向轉向了遠東,為保證自己後方安全,除了法國,俄國也需要得到更強的德國的承諾。

1894年3月,德國做出讓步,默許俄國在東亞的擴張,俄國也給德國在歐洲的政策以支持,俄德兩國關係得到緩和。

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爆發,逼迫日本吐出遼東半島,俄德關係開始升溫。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日俄戰爭

不過德國很快又故態復萌。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此時正值俄德貿易談判關鍵時刻,德國除了趁機提高關稅之外,還以在戰爭中保持善意中立迫使俄國接受貿易條約,狠狠宰了俄國一刀。

1904年4月8日英法兩國簽訂《英法協定》,儘管英法並未明確針對德國,但鑑於當時德法關係的惡劣和1898-1901年間同盟談判導致的英德關係的惡化,兩個德國的敵人湊到一起,很難不讓德國緊張。

因此德國又掉頭轉向俄國,利用日俄戰爭期間俄國增援艦隊誤傷英國漁船和英國禁止俄國增援艦隊通過蘇伊士運河做文章,要求結盟,但遭到俄國拒絕。

1905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戰敗,7月,德國又利用俄國的失敗和國內起義不斷危機四伏的時候,哄騙沙皇簽訂同盟條約,不過遭到俄國大臣的反對,最終未能得逞。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紅色是同盟國集團,綠色是協約國集團

拉攏不成,德國又轉成敵對,促使俄國堅決倒向英法協約,1907年8月31日英俄簽訂英俄條約,加上英法協約與法俄同盟,三國協約正式形成,與三國同盟彼此對立,互相敵對。

此後德國處處針對俄國。1908年波斯尼亞危機爆發,1909年德國向俄國發出威脅性照會:要求俄國促使塞爾維亞承認奧匈帝國兼併兩省的既成事實;如俄國繼續支持塞爾維亞,德、奧將對俄作戰。

1913-1914年,德國又向土耳其派出了軍事代表團加強對土耳其的控制,儘管雙方未能達成盟約,但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盟友,加上德國支持奧匈的立場,俄德的緊張關係自此達到頂點。

德國的一系列外交操作終究還是沒能與俄國達成同盟,反而不斷將俄國推向自己的對立面,為自己再次樹立了一個強大的敵人,俄德關係再無緩和餘地,只待兵戎相見。

俄國和德國為什麼要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爆發的真實原因來了

一戰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俄德兩國的矛盾既有因為盟友之間產生的矛盾,也有俄德兩國本身交鋒所產生的矛盾,而矛盾尖銳、激烈、難以調和,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和慾望互不相讓,除了戰爭已經沒有更好的解決途徑,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第四對基本矛盾可謂恰如其分。

之後的發展亦如我們所看到的,在1914年8月1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3天后,德國正式向俄國宣戰,第二天,也就是8月2日,俄國與正式向德國宣戰,俄德兩國的尖銳矛盾徹底爆發。

可惜兩國的戰爭終究未能決出勝負,矛盾也未能得到徹底解決和消除。戰爭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傷害,無數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也讓俄德兩國未能達成稱霸世界的目的,反而被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

成打的王冠就那樣掉落在地無人撿拾,真的是對俄德兩國莫大的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