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等等我”,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爸爸媽媽,等等我”,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父母在尚知來處, 父母亡只知歸途。

當我們意識到與父母漸行漸遠,心裡開始不捨時,看著父母離去的背影,它彷彿在告訴你,不必追,當緣分已到,你亦無能為力。

媽媽得子宮肌瘤那年,我剛好畢業參加工作。

從發病到住院,前後熬了半年左右,期間媽媽怕打擾我,未曾提過隻字片語。一開始只是不規律流血,後來發展到血流不止,暈倒在家,被爸爸及時趕到送到醫院,手術第一時間切除了子宮,接著連輸三天血,才算活了過來。

後來聽爸爸說,取出來的肌瘤有碗口大小,差不多吸乾全身的血,醫生說再晚一點,回天乏術。我永遠都忘不了趕到醫院後,剛看到媽媽的樣子。

媽媽強打精神坐起來,沒有驚喜,只是默默地擦眼淚,像是做錯事的孩子,又責怪爸爸多嘴非要告訴我,倔強地說自己根本沒有多嚴重,還一個勁兒地催我早點回去:“我現在沒事了,你別擔心,有你爸爸在,你安心工作吧。”

那一瞬間,我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

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和父母的心越來越遠?漸漸成為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


“爸爸媽媽,等等我”,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大手牽小手,勇敢向前走

01

相處如同陌生,分別才覺親生

小時候,我們最聽父母的話,無論自己的父母多麼地不完美,都會全身心地依賴,不時的擁抱,親吻,撒嬌,愛父母勝過一切。

少年時期,開始有了叛逆之心,事事喜歡與父母對著幹。有了自己的心事,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心想著遠離父母。

成年之後,開始報喜不報憂,害怕父母擔心;父母對我們亦如此,小心翼翼,委屈求全,不敢打擾。

剛結婚時,說好一星期一個電話,一個月看望父母一次,卻時常忙得忘記。生了孩子後,眼裡心裡都是孩子,整天被生活的雞毛蒜皮忙得筋疲力盡,全然忘了對父母的噓寒問暖。漸漸地,打電話的次數還不如父母打過來多,回家次數更是少得可憐。

成年人的生活常態就是忙。忙著應付工作、朋友、愛情,孩子,統統都兼顧得很好,唯獨心安理得地忽略自己的父母。對身邊所有人微笑以對,耐心有加,卻吝嗇得對父母打一個電話、發一條信息都捨不得。

我們與父母的疏遠,有時候是從“一個忘了問,一個不敢說”開始的。漸漸地,我們變成了家裡“最無情”的大人,父母反倒變成了“最懂事”的孩子。不打擾,不麻煩,是父母給我們最致命,最扎心的溫柔。

我們有空跟朋友電話暢聊2小時,卻想不起詢問父母天氣冷了身體可好;有空帶孩子四處遊山玩水,卻從未想過帶父母見見世面;有空追劇3、4個小時,卻想不起網購件過冬的衣服寄給父母。

話說我們真的有這麼忙嗎?


“爸爸媽媽,等等我”,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是不是我們不長大,你還能把我舉高高

02

回不去的過去,追不上的現在

曾看過一則公益廣告:一位退休老人前去求職,他衣著整潔,談吐不凡,一看就是知識分子,而他應聘的,不是什麼管理層,而是一個最基層的實習生位子。

面對面試官的不解,老人坦言,自己退休後,猛然發覺自己過時了,跟不上女人的需要,幫不上女兒的忙。

他想幫女兒去營業廳交話費,卻發現賬單已經通過手機支付自動扣費;他想幫女兒打掃衛生,結果被吵醒的女兒告之家裡有掃地機器人,無需他前來打擾。

老人苦笑著,很無助地說:“小時候,我是女兒心中的英雄,無所不能;現在呢,女兒卻不再需要我,遭人嫌棄。”

因此他才決定重新進入社會,跟上這個時代的腳步,看懂女兒的世界,不在乎什麼職位,不在乎多少工資,只想找到一點價值。

是啊,我們的父母都“過時”了,他們不懂網紅,不懂新媒體,不懂流行梗,更不能理解我們的世界。而我們呢,忙著擠進新時代潮流大門,卻等不及給父母留一扇窗。他們一直在追趕我們的步伐,拼盡全力,卻遙不可及。

我們與父母的疏遠,有時是從“一個追不上,一個等不及”開始的。

年歲漸長後,能和父母說的話越來越少,他們對你所在的外面的世界充滿不瞭解,問得越多,反而惹來你諸多的不耐煩。

當爸媽老了,當他們失去了權威,當他們不再被仰望,這世界屬於我們,離他們卻越來越遠。

這是殘酷的事實。走在大城市,我能明顯感到父母的恐慌,行走其中的不安,他們什麼都不想買,也捨不得買。

小時候,我們剛剛學會走路,常常對父母說:“爸爸媽媽,等等我,等等我……”。等我們長大了,他們老了,卻忘了回頭等等他們,話說我們有這麼急嗎?

這世界,總有人在老去,總有人年輕,別光急著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匆匆錯過身邊最美的愛。

“爸爸媽媽,等等我”,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追不上孩子的腳步

03

漸行漸遠漸無書,誰關注你的背影

到了一定年紀,父母好像都會開啟“嘮叨”模式,我的父母亦如是。單身時,催促著結婚;結婚後,催促著生孩子,總希望我們在什麼年紀就完成什麼事。

每次離家的前一天,父母一邊幫忙整理行李,一邊不停地“嘮叨”:“記得早睡早起,吃早餐”“好好照顧自己,該花的錢千萬別省”“工作再忙也別熬夜……”

這個帶上,那個別忘,恨不得我的行李箱能搬走整個家。最後我會忍無可忍地反駁到“太重了”“這些東西超市都能買到的”“你們好囉嗦、好煩”。

年少時,父母會劈頭蓋臉地罵我不知好歹,近這幾年,他們竟漸漸地不再強求,待一會兒,然後默默轉身離開。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已然明白,自己催促再多也沒用,換來的只是孩子們一句“知道了,別囉嗦了”,冷冰冰,毫無人性味道。

對於我們而言,成長就代表著自己獨立,不受人管制,不需要父母。偏偏對父母而言,衰老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父母的確總是在催,父母在,我們永遠都是孩子,不用長大的孩子。他們擔心我們成長的速度,永遠趕不上他們老去的速度。


“爸爸媽媽,等等我”,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母親與孩子通電話

父母為什麼會催婚?

父母為什麼愛嘮叨?

在一檔綜藝節目裡,高亞麟曾說過一句話,直指人心,戳中無數人的痛點: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面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去,你直面死亡。”

已知天命的父母因為看到死亡,所以非常焦慮,害怕再不做一切就來不及,只想把好的給予,都給予你。愛得那麼拼命,不知所措。這是所有父母的通病。

他們只希望在有生之年,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你,照顧你。害怕一旦他們去了,世上只剩下你孤獨地活著。恰恰這份溫柔的催促,我們總是拒絕得乾脆、毫不留情。

我們與父母的疏遠,有時就是從“一個總在催,一個總嫌煩”開始的。

曾有人說,所謂成長就是一個漸行漸遠的過程。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人生需要回一回頭。回頭,你就會看見,默默注視著你背影的那個人,是這個世界上拿命愛你的人。


“爸爸媽媽,等等我”,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成年人的孤獨

04

別再期待來日方長,把握時機及時行樂

我們為什麼離父母越來越遠?那是因為我們總在索取,忘了付出,給予父母的,手指可數,實在是太少太少。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成年人為了學業孜孜不倦,或是為了生計拼命奔波,或是為愛情婚姻自顧不暇,慢慢地,忘了時光最初的模樣。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父母是我們花精力、花時間最少卻最愛我們的人。

看過一道“親情計算題”:假如你的父母現年是60歲,餘下壽命是20年,你沒有和父母同住,你每年見到他們的天數大概是6天,每次相處時間大概12小時,那麼你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只剩1440小時,也就是僅僅的60天,兩個月的時間而已。

年輕時,我們總以為時間充裕,來日方長。仔細算算,餘下的這60天,就是我們嘴裡所說的“來日方長。”多嗎?珍貴嗎?好好想想。

時間虛無飄渺,可又無處不在,總在指尖不經意間溜走。總有些事,在你毅然決絕後,就再也沒有及時行樂的機會;總有些時光,在你懵懂恍惚間,幡然而過,猛然醒悟卻沒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父母一輩子,都在等孩子們一句“謝謝”,或許到頭來未必能等到。


“爸爸媽媽,等等我”,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父母的等待

陪爸媽好好說話,好好吃頓飯,抽空常回家看看,不要吝嗇你的時間,別給自己留太多的遺憾。父母要的真的不多,你能給予卻很多。

父母的世界,隨著我們的離去,已經變得越來越單一了。別和你的父母成為精神上的陌生人。

不要著急趕路,不要強求答案,只需把最好的一切留給現在。

因為當下,便是最好的生活。

把你的溫柔、耐心、時間儲藏起來,留給值得的人。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時間對每一個人都一視同仁,它不後退,不延遲,只在某個安靜的出口等待。

而你要做的,只是把握好當下屬於你的時間。

別再辜負人世間這份最珍貴,最獨一無二的愛。

錯過了,再無彌補。

最後祝天下所有父母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