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這個週末,341萬人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迎戰人生又一場大考。而這個數字意味著,2020年逐鹿考“戰場”的考生人數比去年再增51萬人。

為什麼考研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考生報名呈現哪些新態勢?考生結構有哪些特點?數據的背後是一個個奮鬥者的夢想,走近考研人群,記者力圖勾勒一幅鮮活的考研圖鑑。(更多原文點擊考研大軍首次突破300萬閱讀)


對此,「看懂經濟」邀請幾名看懂經濟評論作家對此文進行了深度解讀。(評論內容精選自看懂App的解讀)

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歐陽國仁

某藝術學院副教授,看懂App評論作家

個人認為,本科生多數都在考研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用人單位標準越來越高。體制內用人單位逢進必考,但是往往都設有一個門檻:研究生以上。高校更是這樣,很多高校非博士不要。還有一些單位無論是單位崗位能不能用得上研究生,都一律把標準定到研究生以上。

之所以這樣,人事單位也有難處,如今本科生的基數實在太大了,要不要求985、211,要不就要求研究生以上,甚至有的單位還會要求第一學歷必須211、985,甚至參考一下高考分數也都在情理之中。

二是沒有靠山和背景的本科生就業難度大。不少用人單位“蘿蔔招聘”,本來就已經內定了非要向社會公開發布招聘信息,然後再堂而皇之地增加面試環節,通過面試來確保想要的人“入圍”。有部分筆試成績優秀的只能當作陪襯。本科生就業無門的情況下,只有通過考研到相對公開、對人才的真才實學要求高的大城市去謀求出路。

三是從一定程度上講,可以講是獨生子女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一個衍生品。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基本不會依靠子女來承擔家庭負擔只要兒女有能力往上考,絕大多數父母會全力支持,甚至不惜代價。有人曾經計算過研究生畢業後收入與家庭投入的性價比。但這種評價與孩子的成家立業後的前途,家庭的幸福,子孫後代的知識積累相比,考研的投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多數人考研會有一些社會問題 。比如很多學生結婚的年齡會推遲,可能會帶來一些人口社會問題。還就是國家未必需要這麼多研究生,這種現象造就的很高學位、低能力的問題,很多用人單位已經發現所謂的高學歷人才連一些基本的常識都不懂,基本的技能都不具備。實際上,工作能力更多的是在工作崗位上去鍛鍊,而不是靠“研究生”這樣的經歷去提升。

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張冰筱

暢銷書《大唐茶聖陸羽》作者,看懂App評論作家

其實討論這個問題真的不必採用一種特別嚴肅,非此即彼,不成功便成仁的態度,不妨用輕鬆一點的思維方式來考慮。

作為大四學生,擺在面前的是三條路:

1.就業;

2.考研;

3.家裡蹲啃老;

第3種咱們不提倡也不考慮,那麼就只有1、2兩種選擇,就業或者考研。在面對兩個選擇的時候,我們一般會認為這是“互斥”的兩種選擇,非此即彼。

但是打開思路想一想,這兩種選擇真的絕對互斥麼?

首先,考研是每個大四學生都擁有的權利,而且非常便利,既然擁有這個權利,為啥不考考試試呢?為啥上來就放棄呢?不管家庭條件如何,是否急於就業,都可以報名去考呀,即便考不上,那麼自己在準備考試時讀的書,考試時經歷的過程,不都是人生財富嗎?有什麼損失呢?

再來,如果考上了,讀書就一定會和就業互斥嗎?筆者在研究生時期做了多份實習工作,寫了很多廣播稿,還參與編輯了書籍,這些當時看起來“沒啥用”的事情恰恰為我現在的寫作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所以,與其說考研與就業互斥,不如說考研與那段時間是否能賺錢互斥,和是否能獲得短期收益互斥。當然,筆者並不支持考研和就業誰優於誰的二元對立的觀點,每個人的選擇都有其需求和合理性,只是在這裡輕鬆地為大家打開一下思路。

畢竟,只關注於結果,我們人類都只有一個共同的歸宿,而關注於過程,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大唐茶聖陸羽

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李建華

《晨曦初露》作者,琴之家校長,看懂App評論作家

早年,高中生以上就是知識分子,初中生就是知識青年。現在,隨著大學生近乎普及到過去的掃盲情況一樣。那不上大學的幾乎只有打工和自主創業的份兒了。

近幾年大學要求博士學位的才能進校當老師,據我所知研究生學歷的才有應聘到北京的幼兒園和中小學的教師資格。

無形中,學歷把知識階層做了細化,學歷和能力基本是等同的了,不再是有能力無學歷的時代認知了。每個招聘單位都喜歡招學歷高的,因為大學生普及到無法來證明能力了。現在博士生成為上上等,能博士畢業的也真算是學霸到底了。

還有一個原因,大學生們有學歷,缺乏能力主要是心性的不成熟,成長過慢。對事情的判斷力,主觀意識太弱,希望晚些參加工作。這和全社會家庭教育偏文化知識,忽視社會知識教育,社會,家庭責任感等有絕對的關係。

過去學生渴望畢業獨立工作,現在很多人恐懼心理,不敢面對社會的壓力和挑戰。所以考研是可以讓自己再成熟一些。研究生是博士生的後備軍,說明接下來就是劇增的博士生報考大軍來臨。這是必然的趨勢,因為就業的門檻高了,所以考研人多是非常正常的了。

現在教育產業化發展勢不可擋,又沒有大的風險,當然報考的也就多了,有多少學生是發自內心想做教育的,無非就是掙錢就業相對容易罷了。

我認為:考研有必要沒必要能考就考,拿到文憑好找工作,拿到文憑好考博士, 隨行就市了。

晨曦初露:青年小提琴家陳曦母親回憶兒子的成長經歷

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開治中

多倫多大學博士,心理棋創始人,看懂App評論作家

這個新聞裡面看到了從社會焦慮,傳導到老師父母的焦慮,傳導到學生焦慮。整篇新聞裡談到的和就業相關的數據,從數據反映出了就業市場的嚴峻,更反映出了為了就業而出現的各種焦慮心情和針對這樣的就業市場而帶來的自我調整。在焦慮心情中,人就容易迷失方向,忘記初心。

所以這種心態的調整很有可能是盲目的攀比和隨大流。從宏觀層面來講,國家和政府部門可以去把握和改變這個大流的方向。改變人們對於研究生教育的真正含義的理解。因為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培養研究型的人才。舉一個我比較熟悉的社會工作專業的例子。

在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學的本科和碩士都有資格申請實習和臨床實踐,也有資格去獲得相關的註冊和認證。反而讀到了博士學位的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從所有的課程設置裡面都沒有了臨床和實踐,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的方法,實驗的設計和數據分析。所以在國外的大學裡研究生教育裡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已經有了一定工作經驗,或者是年齡比較大的學生。

而並不全是那種從幼兒園一直讀到博士的學生。另外一個例子是,國外的職業教育非常發達,找到對口的工作也相對更容易,而且也並不會被人看做低人一等。在中國人眼裡,讀職業教育的學校往往就是失敗者或者學習不好的表現。這些都是可以從國家層面通過政策改革和宣傳進行改變的。

從微觀層面,每一個學生就需要從內心出發,尋找自己真正喜歡做和想做的事情。最近比較熱映的電影的導演應該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但是這個時候就需要頂住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和父母老師的壓力,還有自己內心的那種焦慮。這個往往只有信念比較強的人,能獨立思考的人才可以做到。

否則的話,非常建議去尋找心理諮詢師或者職業規劃師去幫忙和輔助。他們會幫你撥開迷霧,看清楚自己內心。這樣,我們雖不能夠說這個人是否會成功,但起碼這個人生活起來,工作起來會更開心和快樂。

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司江偉

中國石油大學人才學教授,看懂App評論作家

考研的熱度不斷提升,其背後的推手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優質就業崗位對學歷和學校的門檻提高,本科及以下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下降,學生出於“改變身份”的目的投身考研。

二是“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傳統思維的影響,既有考生自我提升的期許,也有來自家長或親友施加的壓力。

三是肓從,比如跟從同宿舍的同學或者好友報考。這種情況往往是準備不足,大多以棄考了之。事實上,無論準備考研,還是考上以後讀研,都是極其艱苦的過程,更要付出財力和機會成本,考研讀研的選擇必然是一種理性行為。

適合於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對於是否考研,因人而異。無論結果怎樣,通過考研的準備,對知識的固鞏以及心理的磨礪,對考生來說都會受益。

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董志成

國際教育博士,完美世界研發經理,看懂App評論作家

我們應該改變一種想法,那就是“本科,碩士或是博士就是能否找到更好工作的必要條件”,大學教育不應該被看成是自己職業生涯的臺階或是踏板,如果是的話我們的大學教育和職業高等教育有什麼區別呢?“該考,不該考?”這個問題應該由學生們自己來回答,而不是我們。

如果是給建議的話,從人本主義角度來看,要考慮的是“適合,不適合”以及“需要,不需要”的問題。碩士研究生階段是在為自己的科研道路做準備,打基礎,初探科學研究的方法論,能從現象看到本質,具備初步的批判性思維,擴充自己的知識廣度。

當決定成為博士的時候實際上已經給自己的生涯烙上了“科研”的道路,能夠向本質性問題挑戰,通過科學方法論得出階段性建議或給出有科學價值的結果。換一個比較好理解的比喻,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他/她的眼界會更寬廣也更深入,但實際上他們給自己腳下留出的位置並不大。

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樊水科

西京學院副教授,看懂App評論作家

考研熱基本是近些年常規話題,我擔憂的是兩點∶

第一,媒體年年都拿考研來說事兒,已經成功形成一種輿論,就是本科學歷不夠,考研是潮流。大量畢業生追隨潮流就不好了。本科四年沒有紮實的閱讀和思考,研究生兩三年可能更功利,不見得收穫更大,無論對自己還是對社會都是功利性的虛耗。當學生能不受潮流裹挾,自主冷靜決定是否考研時,他可能更能珍惜三年讀研生活。

據我所知,有些學校和學生,從上大學之初就開始準備考研,甚至組建考研班或考研書院之類組織,典型的學歷主義。

第二,用人觀念和人才評價標準滯後,工作績效不敵光鮮學歷,在招聘升職等環節設置學歷限制,帶來了負面效應。如中學教師需清北博士,且限第一學歷等新聞。

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潘先軍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看懂App評論作家

又到一年考研時,今年報考人數創新高,到明年公佈成績,那時更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現在的考研多少有點變味,手段高於目的,真的想通過讀研從事相關研究的並不多,多的是想將其作為手段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考研群體大致有這樣幾種:

一是把考研當作就業不成的收容站,沒準備好就業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於是考研;

二是想通過讀研改變人生,這其中既有不入流的高校畢業生,也包括已就業對工作不滿意的往屆生,考研成了改變身份和狀況的不二法門;

三是除上兩種之外的其他人。

當然,不管哪種動機,其行為無可厚非,但希望他們都能理性地思考一下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自己是否適合所報考的專業,不要一腔青春熱血撞上將來現實的冷水。

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馬超

《西藏,一場最美的遇見》作者,看懂App評論作家

個人認為大學生是否要考研,主要還是看學生個人的意願吧。如果學生本人在學業上有著強烈的目標和研究方向,那麼加入考研大軍好好複習,爭取考到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但是,如果學生本人,並沒有強烈的學習目標,也沒有具體的學習安排,也不想走鑽研學術的路子,那就沒必要隨大流考研。很多人認為,讀研出來以後會大大增加找工作的幾率。可是,現在的社會環境,已不是那種唯學歷是從。很多本科畢業生,整體素質高,能力強,一樣會成為應聘單位的香餑餑。

西藏一場最美的遇見

噹噹

再創新高!今天341萬考研大軍將走進考場,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吳志軍

暢銷書《怒放的西漢》作者,看懂App評論作家

從某種角度來看,考研人數是宏觀經濟狀態的一張晴雨表。報考人數增多,說明就業市場嚴峻,同時也說明經濟發展增速減緩,市場投資力度變弱。 是不是該考研,依然還是取決於兩點:

其一,家庭經濟狀態。有家底,繼續考研讀研,這自然可以增強自身競爭力。家庭條件一般般,還是早點遨遊市場比較合適,畢竟讀研有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

其二,個人職業規劃。這一點無需多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