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心之“明”方能究萬物

每篇文章展示出來的都是《傳習錄》的譯文和原文,《傳習錄》是最接近王陽明主張的形式,內容雖看似枯燥,用心學起來,收穫卻是最多的。

聖人之位不可及,於是陸澄產生了‘聖人是怎樣煉成的’疑惑,先生以明鏡做比喻,告訴他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賢,皆是在“明”上下足了功夫。

王陽明心學:心之“明”方能究萬物

傳習錄十九 做足“明”的功夫,方能窮究事物的變化

陸澄問:“聖人能應變無窮,莫非事先研究謀劃過?”

  • 先生說:“聖人哪有精力顧及許多?聖人的心猶如明鏡,由於這個明,使它感而必應,無物不照。過去所造物影已不復存在,未照的不可能預先具備。若如後人所說的那樣,聖人對什麼都事先研究過了,這與聖人的學說大相背離了。周公旦制禮作樂惠及天下,是聖人所能做到的,為什麼堯舜不全部做了,而非要等到周公呢?孔子修訂六經教育萬世,也是聖人所能做到的,為什麼周公不先做了而非要等到孔子呢?可見所謂聖人的光輝事業,乃是碰到特定的歷史條件才有的。只怕鏡子不明亮,不怕有物不能照。學者研究時事變化,與鏡子照物的道理是相同的,但學者須有一個‘明’的功夫。對於學者來說,不怕不能窮究事物的變化,只怕己心不能明。”

陸澄說:“既然如此,程頤先生說的‘在宇宙還是一片混沌之時,萬事萬物的理已經在冥冥之中存在了’,這句話對嗎?”

王陽明心學:心之“明”方能究萬物

  • 先生說:“這句話本來說的很好,只是頗讓人費解,於是便有了問題。”

“義理是無窮無盡,非一成不變。我與你交流,不要因為稍有收穫就以為如此而已。即使再與你談十年、二十年,以致五十年,也永無止境。”

有一天,先生又說:“即使聖如堯舜,然而在堯舜之上,善也無窮盡;即使惡如桀紂,然而在桀紂之下,惡也無窮盡。倘若桀紂不死,他們作的惡只有那些嗎?倘若善能窮盡,周文王為什麼還要‘望道而未之見’呢?”

王陽明心學:心之“明”方能究萬物

摘自《傳習錄》 王陽明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