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塔冢位於市區東南部,北鄰槐底,西鄰東崗頭、孫村,南與南慄村、南焦村隔二環路相望,東與南王村、東王村毗連。東去與北來的民心河在村東北交匯後匯入總退水渠流向南邊。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據《石家莊市地名志》記載,村西原有一高大的古墓,形如高塔,因此得名塔冢。但塔冢村民另有說法,他們說古時村裡有塔有冢,所以得名。現在塔和冢早已不在,不過,還有一些其他古物能證明村子的古老。

  歷史上塔冢是個大村,明清兩代《獲鹿縣志》明確記載,塔冢為獲鹿十八社之一,領附近二十四個村子。1939年,塔冢由獲鹿縣劃入市郊。2001年郊區撤銷,劃入裕華區,並由村改居(居委會)。

  塔冢不在,只留其名

  沿體育大街一路南行,當走到裕翔街時,民心河西岸,這就是塔冢村了。塔冢村裡並沒有塔或冢,雖然它們曾經是村落的標誌,村子因此而得名,但它們消失於何時,連現在村裡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也說不上來。

  據考證,塔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冢之塔始建年代應不晚於宋代。《石家莊市地名志》記載,位於塔冢村西南方向的塔談村,也因為塔而得名,塔談的塔始建於宋代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傳說從塔冢遷來。而在塔冢,有“塔冢之塔飛落塔談”的傳說,“把一座寶塔遷移不大可能,仿建一座倒是可能。這兩個傳說不謀而合,說明塔談村的塔是按塔冢之塔仿建的,由此可以推斷,塔冢這個塔比塔談那個要早。”

  至於塔冢之冢,傳說位於塔旁邊,裡邊埋的是一位高僧。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為什麼後來塔和冢都不見了?村裡傳說,這座塔飛到了塔談。相傳始建於唐代的寶塔,因久被人們頂禮膜拜,有了靈性。唐朝滅亡後,進入五代時期,近六十年的動亂,使塔冢這片土地也不能倖免於難,有些愚昧的村民開始怪罪塔和冢,認為陰氣太重,壓壞了風水,還說塔冢這個名字不吉祥,要拆除寶塔,平毀墳冢。有靈性的寶塔始終隱而不發,直到北宋嘉祐年間,寶塔聽說西邊十里的壇村(塔談村原名)的善男信女們要捐資修塔,於是決定到那裡安家,在一個狂風大作的夜晚,寶塔乘風拔地而起,緩緩向西飛去。黎明時分,壇村一老頭早起去村外拾糞,猛然看見一座寶塔從東方飛來,再仔細一看,驚呼:“這不是塔冢那座塔嗎?”一語道破天機,寶塔轟然落地,從此安家壇村。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這個傳說不是沒有根據,就在前兩年城中村開始改造時,塔冢名字陰氣重不吉祥不好聽的說法又在村裡抬頭,為此:“一個名字記載了村子的歷史,拾人牙慧起個洋名能改變塔冢什麼?不要讓塔飛走了,再讓塔冢名字也飛走,那樣,將來誰知道我們祖先是何方人氏呢!”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瘸腿石獅,殘存的風景

  塔和冢沒有了,村裡還有一棵樹齡達五百年的皂角樹和一尊疑似明代的瘸腿石獅,可以證明村子歷史的古老。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裕翔街邊民心河上有兩座小橋通向塔冢,從北橋進村,一直向西走約200米,到一個十字路口拐向北行,十來米遠,就能在路東牆根底下,看見那尊石獅。從“髮型”上看,這是頭雄獅,左前腿明顯斷了,蹲靠在牆邊草叢裡,與垃圾磚頭為伍。儘管細看仍不失神氣,遠觀卻十分落寞。從造型上看,這尊石獅像是明代的。

  村民回憶說,石獅蹲坐的地方,本來有一座五道廟,供奉道教中的五道爺——一位備受尊敬的陰間大神。舊時村裡死了人,都要到五道廟上供燒紙,祈求五道爺照顧亡魂,並保佑活人增福增壽。同樣的廟在村西排也有一座,因為塔冢是個大村,分東排、西排,各建一座,方便人們就近上香。傳說有一年正定城隍爺過生日,東頭廟裡的五道爺應邀前往,臨走前請來在太行山修行的一隻獅子看廟。這獅子已有幾千年道行,從不害人害畜,只吃野草泉水。神仙一天,凡人一年。話說這隻獅子看了一年廟,又不偷吃供品,終於又累又餓,化為凡人,跑到村外想摘一個西瓜吃。不想被村民發現,一刀砍中左腿,落地一塊石頭。村民不知是福是禍,報告給縣太爺,縣太爺前來一看,五道廟門前獅子斷了一條腿,這塊石頭安上去正好,因此猜出了原委,告訴大家,獅子只是偷吃一個西瓜,並沒偷吃人畜,說明它不壞,大家不要怕,但也不要慢待它,不如唱三天大戲,求五道爺和神獅保佑村裡平安。於是塔冢村連唱了幾天大戲,五道廟裡香火不斷。五道爺回來一看,村民這麼虔誠,大受感動,決心保佑這裡的村民發家致富。因為這位五道爺和神獅在東排,因此,直到現在,塔冢村東排人家富裕的比西排多,“不信你就挨門數,東頭就是比西頭好過,”張景福說,“信不信由你!”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皂角古樹,逝去的歲月

  從石獅蹲坐的地方往南走三四十米,路西一個洗浴中心,沿洗浴中心南邊的衚衕向西走,就能看見那棵五百年樹齡的皂角樹了。什麼東西特別“高壽”以後,都會被認為有靈性而受到膜拜,這棵皂角樹也是這樣,離地兩三米樹身分叉的地方,搭著一個像廟的木棚,樹底下磚壘的小供臺上,擺放著水果、麵包等供品。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皂角樹是古時候村落的標誌,在沒有洗衣粉和肥皂的年代,人們就靠在村子裡種幾棵皂角樹來解決日常洗滌問題。記者看到,這棵樹粗達兩人合抱,主幹中間似乎長空了,但上邊依然是枝繁葉茂,結著累累皂角。皂角形似大豆角,去年結的沒人摘,乾枯變成棕色,今年結的飽滿翠綠,新舊皂角同掛一棵樹上,相映成趣。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這棵老皂角是塔冢現存唯一一棵古樹。原來,村裡還有一棵樹齡更長的古槐,樹徑達兩米,和正定大佛寺古槐相差無幾,樹幹中間長空的洞能容兩三個人站進去,可惜在上世紀大鍊鋼鐵時刨掉作了木柴。另外幾棵樹齡達三百來年的皂角、楊樹,也都在上世紀被刨。現在,老皂角樹所在的地方,已經確定開發蓋高樓,這棵樹和那尊瘸腿獅也未留下來,

  昨日漕運道,今日民心河

  塔冢村東北,是東去和北來的兩條民心河交匯之處,匯合之水流入正南方向的總退水渠,最終注入洨河。東去與北來的兩條民心河,過去是西明渠和東明渠,再往前,這兩條明渠的前身是古老的漕運河道,歷史上,塔冢是“潺潺碧水繞郭走”的一個好地方。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根據《後漢書》、《新唐書》、《水經注》等典籍記載,村東從北宋、尖嶺方向而來的古運糧河(即現在北來的民心河所在位置),是在東漢初年開挖的太白渠,後稱冶河,而村北潺潺東流匯入太白渠的運糧河(即現在東去的民心河所在位置),則是盛唐時獲鹿境內大唐渠向東南開挖的延長段。可見早在自漢至唐時期,石家莊這塊地方已經形成水上運輸網絡。到了北宋,河北轉運使耿望打開“常山鎮南河水”(滹沱河)“入洨河至趙州”,使部分滹沱河水從今天東古城村東,經北宋村、東王村,沿太白渠故道,流進趙州,匯入洨河,從而減輕了滹沱河水患壓力,溝通了真定至趙州的漕運。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從南宋到金元明清幾百年中,因戰亂、災荒、朝代更迭、水土流失等因素,以上兩條河至清代中朝就徹底淤塞廢棄了。解放以後,石家莊城市生產生活廢水排放和雨季防汛排澇問題亟須解決,1954、1955年,借上述兩條河的故道,開挖了東明渠和西明渠,在塔冢村東北匯合後,又向正南方向開挖了總退水渠。古時候兩條河匯合之後,是流向東南趙卜口村方向,但總退水渠舍遠求近,取直線開挖,顯然有節省工程量的因素。

石家莊裕華區塔冢村:“飛去”的寶塔帶不走歷史的痕跡,還有古樹


  現在,那條向東南去的古運糧河,地面上還有跡可尋。從塔南路過體育大街向東走500米左右,路北一片被圍起來的空地,走進裡邊,可清楚地看見西北至東南方向有一條帶狀窪地,長滿野草,而“岸”邊卻蘆葦從生,這種城市裡難得一見的植物,也在證明著古河道的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