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危機?每人每天兩斤半 你說夠不夠?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埃及、俄羅斯、越南、哈薩克斯坦和塞爾維亞等國家先後限制糧食出口,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也發出預警: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中斷,可能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

疫情若惡化,全球或面臨嚴重糧食危機,一度引發國內的恐慌。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4月8日召開的會議指出,我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這無疑是派了定心丸。

目前,我國糧食生產量和儲量正處在歷史高點。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比2018年增加594萬噸,增長0.9%,創歷史最高水平。小麥、玉米維持著一年消費量以上的庫存。

受疫情影響多國限制糧食出口

由新冠肺炎病毒引發的一場糧食危機恐慌,正在全球上演。

3月下旬,越南率先放出要禁止大米出口的消息,隨後又改口為將會控制大米出口以確保糧食安全,並打算增加19萬噸大米的存儲規模。

緊接著,3月28日,埃及貿易和工業部長內文·賈梅宣佈,該國自當日起未來3個月內停止各種豆類產品的出口。

4月3日當天,俄羅斯宣佈將在4-6月這一季度內將小麥、黑麥等部分糧食作物的出口配額限制在700萬噸。

柬埔寨也已從4月5日開始禁止白米以及稻米的出口。

印度大米出口商協會主席B.V. Krishna Rao也於日前表示,由於封城導致的運輸困難等問題,目前印度的大米出口已經暫停。據印度的大米出口商透露,印度大米出口已經減少四到五倍。

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經有越南、埃及、俄羅斯、柬埔寨、印度、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等國宣佈或啟動部分糧食出口限制舉措。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在官網上表示:“除非我們快速採取行動,保護最脆弱環節,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我們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該組織預計,糟糕情況預計將在4月和5月出現。

這是否意味著“全球糧荒”要來了?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認為,如果後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發全球糧食危機風險將是大概率事件。

但也有不同看法。“其實全球並不缺糧。雖然疫情發生了,但是像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主要糧食出口國,並沒有限制糧食出口。目前看發生全球性糧食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農產品市場與貿易研究室主任李國祥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從2012年以來,世界的糧食不斷走向寬鬆,糧食供給充裕,價格低位運行,已經進入新一輪週期。“國際上的預測是,2020年整體糧食供給相對過剩,價格繼續保持低位運行。甚至在未來十年,這種狀況都不會改變。”

李國祥認為,除了越南,目前限制出口的這些國家都不是主要糧食出口國,這些國家跟我國的糧食貿易比較少,即便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糧食,也不多。所以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影響不大。

中國糧食危機?每人每天兩斤半 你說夠不夠?


我國每年生產的糧食夠每人每天吃2斤半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當下,我國糧食夠不夠吃,要不要囤積,相關部門已經給出了權威答案。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4月4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給出的四組數據消除了人們的恐慌和顧慮。

第一,糧食產量。這些年我們國家糧食連年豐收,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產量是13277億斤,創歷史新高,小麥多年供求平衡有餘,稻穀供大於求,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

第二,人均糧食佔有量。2010年以來,我們國家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

第三,糧食庫存量。目前我們國家糧食庫存是充足的,庫存消費比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水平,特別是兩大口糧,小麥和稻穀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

第四,穀物進口量。我國穀物年度進口數量不大,去年淨進口1468萬噸,相當於不到300億斤,僅佔我國穀物消費量的2%左右,我們進口的主要是強筋弱筋小麥、泰國大米等,主要目的是為了調劑需求結構,更好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李國祥說,“我計算了一下,我國目前每年生產的糧食平均到每人每天,可以消費2斤半的糧食。生活常識告訴我們,當今社會平均讓一個人每天吃2斤半的糧食,這無論如何也是吃不掉的。”

當然,居民口糧消費的主體是米飯和麵食,這兩項的人均值又是多少?“目前我國糧食中稻穀和小麥合計年產量約6800億斤,主要用於口糧消費,稻穀和小麥年人均佔有量合計為490斤。把稻穀折算成大米,把小麥折算成麵粉,大致來說,平均到每個人每天也有1斤多的口糧佔有量。顯然,每年生產的稻穀和小麥用作口糧也是吃不完的。”李國祥說。

進口三大主糧改變不了我國糧食連年有餘格局

除了口糧消費,肉蛋奶水產品所需要消耗的飼料糧是否充足?

據李國祥介紹,目前,我國每年生產的玉米和雜糧5400億斤,滿足國內飼料生產綽綽有餘。“我們可以看到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用來加工燃料乙醇、澱粉和飴糖等,這就是最好的例證,足以說明我國每年玉米和雜糧產量是可以滿足飼料生產需要的。

綜合來看,無論從居民口糧,還是從飼料糧的主要構成來看,我國生產的糧食足以滿足居民直接間接消費的需要。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國不需要進口糧食。我國每年大豆都存在較大的產需缺口,需要進口。2019年,我國進口大豆8000多萬噸,國內生產大豆約2000萬噸。此外,我國每年也會少量進口稻米、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

但李國祥說,每年進口的稻米、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與國內產量相比很少。去年我國進口稻米255萬噸,不足國內產量的2%;進口小麥349萬噸,不足國內產量的3%;進口玉米479萬噸,不足國內產量的2%。

疫情不會對我國大豆進口造成嚴重損害

近些年大豆需求量增加較快,產需缺口不斷擴大。在此背景下,我國開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

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緊接著,按照中央部署,農業農村部制定了《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從2019年開始啟動實施。

該計劃主要從三個方面發力:一要穩定恢復大豆種植面積,在東北、黃淮海地區引導農民擴大種植。二要在科研上加快培育推廣優質、高產大豆新品種,提高大豆品種的適應性、高產性和優質性。三要發展大豆合作社和大豆加工企業,提高大豆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和水平。

大豆振興計劃成效明顯。去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增加了1000多萬畝,達到1.4億畝。

“但按照國際分工和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擴大農產品進口,以及更好地滿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我國不會改變每年進口大量大豆,用於增加植物油的供給和滿足蛋白飼料的需求這一格局。當前,儘管一些國家對糧食等農產品出口採取管制措施,但是這對我國大豆進口造成嚴重損害的可能性非常小。”李國祥說。

3月26日召開的G20特別峰會上,各國首腦承諾共同抗擊疫情的同時,減少疫情對全球貿易和供應鏈的衝擊。

“這傳遞出一個信號。估計今年我國農產品進口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按照中美經貿第一階段協議,我國將增加進口美國大豆等農產品。更何況,我國加大開闢了大豆進口來源多元化的力度,並推動了飼料豆粕含量的彈性,足以應對大豆短期的供應波動問題。”李國祥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