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用卡積分規則生變 市場存量之爭愈加激烈

隨著信用卡的普及,我國持卡的人數越來越多,用信用卡消費已成常態,但不少持卡人對於積分背後的“門道”瞭解甚少。其實積分規則的發展變化影響深廣。近期,成功轉型零售的平安銀行,發佈了一個新的信用卡積分規則新政,即:不以交易商戶類別碼(MCC)作為累計積分依據,而要按照支付方式計分。新政一經發布,市場波濤激盪。積分本身存在的初衷是用於回饋用戶,擁有6000萬持卡人的平安銀行,如此調整是出於什麼考慮?用戶權益是增加還是削減?在競爭激烈的信用卡市場,調整計分依據有何深意?

01

增加權益 規避積分套取

根據平安銀行發佈的公告,自2020年4月10日(以實際執行日期為準)起,不以交易商戶類別碼(MCC)作為累計積分依據,將按照更清晰的支付方式累計積分。其中一條規則是,全部網絡消費(含線上消費及手機支付)累計積分,網絡消費的支付方式包括並不限於支付寶、微信支付、壹錢包、唯品支付、美團支付、蘇寧支付、京東支付等。這條規則的發佈,可以看出是銀行為了適應如今大多數用戶都習慣線上購物、手機掃碼等方式來消費的支付方式的轉變。從回饋用戶的角度來看,對於網絡消費積分合情合理。那麼線下通過POS機刷卡是否就沒有積分了?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相關人士對上證報記者解釋,線下也有積分,這次是正式宣佈線上積分,一則回饋客戶,二是鼓勵線上消費。這麼來看,實則是增加了權益。

另一條規則是對銀聯通道設定千元門檻。根據規則,特殊快捷支付方式需單筆人民幣1000元(不含)以上累計積分,特殊快捷支付方式包括:雲閃付APP支付、銀聯二維碼支付、銀聯手機閃付支付。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規則的調整,很大可能是出於成本考慮,其一就是為規避套取積分的“羊毛黨”。

畢竟作為一種回饋,信用卡積分可以享有不少權益,如,兌換航空里程、星巴克咖啡、商城兌換禮品等。

近幾年來,銀行紛紛轉型零售,乘著消費紅利快車,信用卡業務大放異彩。以平安銀行為例,截至2019年末,該行信用卡流通卡量達到 6032.91萬張,較上年末增長17.1%,信用卡總交易金額33365.77億元,同比增長22.5%。卡量飆漲的背後,也意味著銀行成本的上升。去年開始,中信銀行等就積分規則作出調整,削減了積分的MCC類別。不過信用卡行業資深人士董崢認為,其他銀行未必會跟進平安銀行這條新政,畢竟每家銀行的情況不同。

02

信用卡市場存量之爭越演越烈

信用卡競爭環境從去年開始陡然生變。首先,信用卡髮卡環比增速普跌;其次,多頭共債行為將互聯網金融風險傳導至持牌金融機構;再次,受限於傳統經營模式,各家信用卡產品、營銷嚴重同質化。三者疊加,不少人士認為,信用卡業正從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競爭模式和增長規律正發生根本性變化。

“信用卡行業已進入下半場。”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劉加隆直言。

的做法成為在存量時代,越來越多銀行信用卡依託去銀行化、嵌入非金融便民服務(如叫外賣、辦簽證等)、構築內容專區作為經營客戶的新路徑。

“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銀行變得越來越像互聯網公司,不管是口號還是實質,通常體現在一些企業文化導向、技術投入和科研佔比上,很難在產品端上直接弱化金融烙印。畢竟銀行的本質是經營風險。但現在,當一個強黏著度高的、優質用戶集中的金融類主賬戶變身非金融化APP,這會產生哪些鯰魚效應?我覺得這很值得觀察。”一名資深股份行零售業務人士針對功能越來越齊全的信用卡評論。

此外,國內信用卡的存量激戰不僅僅體現在不斷擴容的服務內涵上,還體現在信用卡對細分客戶群體的深耕上。就在2019年下半年,中信銀行面向老年群體推出了國內首款老年專屬信用卡,降低過去信用卡對老年群體的准入年齡限制;招行則錨定年輕細分群體,根據其4000萬申卡年齡小於30歲的持卡人消費數據,推出針對年輕高端客群的白金信用卡。最後,在營銷獲客方式上,信用卡越來越注重文化植入和價值輸出。如平安銀行信用卡與《囧媽》合作、招行信用卡與《唐人街探案3》合作,在兩部電影本身或相關周邊觀眾能看到兩大信用卡各自的品牌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