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女生玩遊戲被斷網打媽媽:父母贏得孩子的心,才能贏得遊戲

隨著手機和網絡普及,孩子玩遊戲成為讓家長們頭疼的問題之一。


杭州的一位媽媽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15歲的初三女兒沉迷“王者榮耀”廢寢忘食,一天最多能玩十幾個小時。


媽媽氣不過關了路由器強行斷網,誰知道女兒的脾氣更大,她將家中的物品亂砸一通,還動手打了媽媽,最後竟然爬上了窗臺外。


初三女生玩遊戲被斷網打媽媽:父母贏得孩子的心,才能贏得遊戲


嚇得爸爸趕緊報警,民警到達之後才將情緒激動,在窗臺上不停晃動的女兒救下來。

不得不說,遊戲已經成為橫亙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道鴻溝。家長在面對孩子沉迷遊戲這件事,更多采用打罵、呵斥、或者放養的方式來面對,最後的結果遊戲沒戒掉,家庭矛盾卻很嚴重。


強加干涉的後果是什麼

孩子喜歡玩遊戲,這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父母過度緊張,視遊戲為洪水猛獸,則很容易把玩遊戲當成問題行為,那孩子也就成了問題兒童。


父母的這種標籤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氣憤和不滿,這樣不僅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放大問題。孩子很可能因為父母的不理解,便和父母對著幹,引發更大的矛盾。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阻抗理論,說的是人天生喜歡自由,不喜歡被束縛和控制,如果有外界的阻力,他就會對抗這種阻力,不論這種阻力是不是真的為了他好。


孩子玩學習,父母越管,孩子越想方設法偷著玩,最後的結果就是遊戲繼續玩,和父母的矛盾卻越來越大。


堵不如疏,與其嚴格控制,不如放鬆和孩子聊聊遊戲,聽聽他的想法和感受,或許你就能找打新的方法。

遊戲只是家庭問題的背鍋俠

很多父母把遊戲當成孩子不好好學習、墮落的表現和藉口,這樣遊戲就被貼上一個耽誤學業又讓孩子學壞的標籤。


自然地,父母以為只要孩子不打遊戲,他的學習就好了,人也積極上進,一切都變得好起來。


是這樣嗎?


顯然不是,有的孩子不打遊戲,他也會學習不好。還有一些孩子,即使打遊戲,也並不影響他的學習。


由此可見,遊戲只是孩子學習不好,表現不良的背鍋俠,也可能是父母不瞭解孩子,簡單粗暴的尋找問題的一個藉口而已。


初三女生玩遊戲被斷網打媽媽:父母贏得孩子的心,才能贏得遊戲


贏得孩子的心,才能贏得遊戲

雖然都是打遊戲,背後的需求卻不盡相同,只有瞭解孩子打遊戲的原因和需求,才能走進孩子,贏得遊戲。

1.遊戲有趣好玩,體驗到快樂。

遊戲裡有豐富的人物、道具、場景,還有極具挑戰的任務,孩子在遊戲裡可以享受到極大的樂趣。


印度有一位爸爸,看到14歲的兒子沉迷“吃雞遊戲”無法自拔十分生氣,百般勸阻都沒有用,後來和孩子交流才發現兒子喜歡遊戲時射擊帶來的興奮感。


這位爸爸靈機一動,送兒子去射擊隊,這樣既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又不會擔心孩子沉迷遊戲。


果然不負所望,這位男孩在2019年ISSF中國北京世界盃暨奧運會資格賽10米氣步槍決賽中獲得銀牌。


你看同樣是玩遊戲,居然被爸爸發現出一個亞軍,積極合理的引導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走的更遠。


初三女生玩遊戲被斷網打媽媽:父母贏得孩子的心,才能贏得遊戲


2.無人陪伴,內心孤單和無聊。


前幾天四川的胡婆婆去銀行取錢發現銀行卡里的5萬塊錢“消失”了。原來是胡婆婆的孫子打遊戲騙奶奶“眨眼點頭”,把銀行卡和遊戲賬號綁定,一天天盜刷了奶奶的錢。


這是胡婆婆的養老和給孫子上學的錢,她氣的直嚷嚷,說自己養了一個白眼狼。

孫子在旁邊默默不說話,但其實這個10歲的小男孩,自從父母離婚後就跟著奶奶一起生活,誰有真正關心過他為什麼會打遊戲這件事呢。

遊戲只是孤單的孩子填補內心空虛的一個方法,可是這個方法是慢性毒藥,雖然會短暫地減輕孤單,但長期來看不會得到父母的理解,只有更多的指責和呵斥,還有被毀掉的人生。


初三女生玩遊戲被斷網打媽媽:父母贏得孩子的心,才能贏得遊戲


3.滿足社交需要,尋找成就感。


如果孩子在現實中學習不好,不受老師、同學和父母的認可,他便會在網絡中尋求慰藉。遊戲帶給他的是一個安全島,在這個島上,他可以得到自己渴望已久的誇獎和讚美,這個時候他才能真正的開心起來。

如果父母發現了這點,一定要在生活中多認可和讚美孩子,讓孩子參加自己擅長並有挑戰的事情,不斷收集孩子有成就的事情,這樣他才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現實生活,走出網絡的虛擬世界。


初三女生玩遊戲被斷網打媽媽:父母贏得孩子的心,才能贏得遊戲


結語:

對孩子來說,遊戲並非原罪,遊戲背後的原因和需求才是關鍵所在。想讓孩子放下手機,戒掉遊戲,請從懂他開始。只有贏得了孩子的心,才是父母贏得孩子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