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都城是如何規劃建設的?其實很簡單

我國古代建造城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規劃思想指導,一個是西周時期成書的《周禮•考工記》所寫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我國古代的都城是如何規劃建設的?其實很簡單


先來解釋下這句話的意思,工匠建造城市,約九里見方,每邊城牆開三個城門,城裡有九條橫向道路,九條豎向道路。每條道路寬為九輛馬車並行的寬度。(宮城)左側為太廟,右側為社稷壇,南側為議朝,北側為集市。市朝的寬度為一百步見方,古代一步為1.4米,故140米。

這種城市規劃思想在古代一般用於政治性城市的建設。像西周都城,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元大都,還有明清北京城都是按照這種思想建造的。這種思想注重秩序和禮制,強調皇權至上,尊卑有序的概念

我國古代的都城是如何規劃建設的?其實很簡單

唐長安城平面圖

我國古代的都城是如何規劃建設的?其實很簡單

唐長安城局部鳥瞰圖

比如清晰的街坊結構和筆直的街道,以及城牆和城門無不反映了《周禮考工記》中“禮”的思想,城市已成為一種“符號”,它代表著一種社會關係和秩序.

我國古代的都城是如何規劃建設的?其實很簡單

故宮

另一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所述“因天才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溝防省。”

這句話意思是,“城市不必中規中矩,要根據地形和環境的條件建設,道路也沒有必要筆直。”“城市如果不是在大山之下,就是要在靠近大河的上部,地勢高的時候不要接近乾旱之地而要接近水源,低的時候不要靠近江河從而可以省去建溝渠”

我國古代的都城是如何規劃建設的?其實很簡單

南宋臨安地圖

可以說,管子的思想強調自然的因地制宜,靈活建設城市。這種思想跟《周禮•考工記》相反。一般多用於經濟城市和較次級的城市,比如我國齊都臨淄,唐代的揚州城,南宋的臨安城等。這種思想受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影響較大。

可以說這兩種思想兩千多年來一直指導著我國城市的發展即以《周禮考工記》為代表的,倫理的、社會學的規劃思想,以及以《管子》為代表的自然觀的、功能性的規劃理論.

怎麼樣?看完後是不是對我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有了更多的瞭解呢?看完你就全明白了。

我是古建說,持續更新有深度的古建築故事。歡迎關注與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