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邊界》丨網絡真的使我們變笨了嗎?

《知識的邊界》丨網絡真的使我們變笨了嗎?

在互聯網上,衡量一個專家的權威並不在於你對某個話題能夠蓋棺定論,而在於你能否最先發出聲音。—— 《知識的邊界》

--------------------------------------------------------------------

幾年前,暢銷書作家尼古拉斯·卡爾出版了《淺薄》,副標題是“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顯然,他認為網絡使我們變笨了。

當然,媒介的變化會引起思維方式的變化,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吹起這樣的號角。我們最熟悉的聲音來自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在那本書裡,作者痛斥電視這個新興媒介除了娛樂之外什麼也不會。他十分懷念印刷術時代的理性精神,但通過讀書來獲取知識和鍛鍊思考的行為在網絡時代遇到了更大的衝擊,所以卡爾站出來高呼:網絡使我們變笨了!

那麼,網絡真的使我們變笨了嗎?你同意這種觀點嗎?這個問題我們放在一邊,先來聊一聊戴維·溫伯格的《知識的邊界》。

《知識的邊界》丨網絡真的使我們變笨了嗎?

這本書的主題關於網絡時代知識的處境,它道出了一個事實:承載知識的媒介正從書籍轉移到網絡。同樣是這個事實,卡爾認為網絡使我們變笨了,但戴維·溫伯格並不這麼看,他拒絕技術決定論,他在這本書裡所做的工作,更多是在梳理知識網絡化的過程和現狀。

如果我們把網絡時代和印刷術時代做一個區分,可以看到知識在這兩個時代的創造、傳播和獲取,都有很大不同。

造成這樣不同的最重要的原因——作者同意尼爾·波茲曼的觀點——是由於傳播媒介的改變,也就是從紙張變為網絡。紙是有限的,而網絡是無限的;紙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網絡上的信息是流動的。

《知識的邊界》丨網絡真的使我們變笨了嗎?

紙是有限的這一點很重要。

首先,紙的固定形式,決定了思考的形式,也就是作者所說的“長形式”思考方式,它必須有開頭,有論證,有結尾,他是線性的。

其次,也正是因為紙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印刷術時代,我們擁有一套嚴格的信息過濾機制,只有真正重要的東西,才能夠被出版。但在網絡時代,過去的過濾機制失效了,我們被淹沒在信息海洋之中。

紙上的信息是固定的也很重要,正因為此,它獲得了一種莊重感和權威感,當然還有確定感,它的潛臺詞是,我們是可以理解這本書的。而網絡是流動的,一切都在快速的更新和變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識,但沒有辦法重新收納它,或者說,它已經沒法收納了。

這背後,潛藏著兩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印刷術時代,人們將知識分門別類,相信通過理性思考可以認識整個世界。因為知識在印刷術時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個腳印,我們總能走到最後。但是網絡時代顯現了一個事實,世界太大了,大到我們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這一點,無疑讓印刷術時代過來的人感到恐慌。

這種種不同,在戴維·溫伯格看來各有利弊。比如說,網絡時代很容易生成“迴音室”,人們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對其他思想進行排斥,這無疑會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極端化。

《知識的邊界》丨網絡真的使我們變笨了嗎?

另一方面,知識的網絡化帶來了很多不可預料的東西,比如說維基百科,它調動了許許多多個節點,讓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的形式都發生了改變,用戴維·溫伯格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當知識變得網路化之後,房間裡最聰明的人不是站在講臺前給我們講課的人,也不是房間裡所有人的集體智慧。房間裡最聰明的人就是房間本身。

最簡單的例子是,當我們在搜索引擎裡鍵入一個問題時,立馬可以得到很多答案。網絡非常聰明。

但是,戴維·溫伯格始終沒有回答另一個問題:個人,在網絡中該怎麼自處?

所以,那個問題又回來了,網絡真的使我們變笨了嗎?

《知識的邊界》丨網絡真的使我們變笨了嗎?

我和戴維·溫伯格一樣不傾向於技術決定論,重要的永遠是人,也就是你自己。網絡有諸多好處,也有諸多弊端,但這並不妨礙一個人自己的求知慾望和行動,甚至網絡方便了這些行動。

是的,這就是我們的時代。所以,木心的那句話在這裡又可以用上了:“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保持開放性,保持好奇心,持續學習,時常反省。

--------------------------------------------------------------------

今日圖書5分鐘,傳統人工2小時,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借閱體驗,歡迎加入“今日圖書”,告別低效的人工管理!

今日圖書

國內領先的紙質圖書借閱管理系統,微信掃碼實現圖書借還,在微信上就能根據書名或作者檢索圖書,相比其他系統,具有圖書識別率高、圖書智能分類、豐富的數據統計、借閱參數配置靈活等優勢,已廣泛應用於社區書屋、職工書屋、農家書屋、企業圖書室、繪本館、童書館、書吧、咖啡廳、家庭書房等各種有書場所。

《知識的邊界》丨網絡真的使我們變笨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