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琴》工廠時代與集體主義的高歌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導演,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劇電影。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奮鬥,最後經過身邊人共同努力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鋼的琴》是以父愛為外殼,親情作為主人公行動的出發點,更多的是觸發作用,而對於傳統工業追憶及工人群體命運悲劇的描述才是內在核心。這部影片沒有止步於悲傷的感懷和對命運不公的抱怨,而是通過一個看似荒誕的造鋼琴故事,細緻描摹產業的激情、理想與尊嚴,為現實增添一絲詩意。在物慾橫流、信仰缺失、精神匱乏、混亂不安的現代環境下,人際間的冷漠疏離感,現在大眾在金錢面前挫敗感和無力感以及由此帶來的普遍的生存狀態的探討。影片以陳桂林為代表的工人階級群像,在工廠廢物中拾起昔日精通的鏽鋼技術來打造一架鋼的琴,暗含一種家園迴歸意識和烏托邦思想。

《鋼的琴》工廠時代與集體主義的高歌

一部國產成本的現實主義電影在商業大片一統天下的市場仍然贏得一片的好評和讚揚,在於他深入挖掘東北老工業區工人階級的題材,其巧妙的故事構思和形象塑造是扣人心絃,在電影中貫穿以情感為核心,以利益為核心的兩套話語體系,將小人物摻雜在其中,其內心的矛盾與影片的孤寂情感相一致。

《鋼的琴》工廠時代與集體主義的高歌

影片中大膽作用橫移鏡頭,這種機械感極強的鏡頭,在傳統的現實主義影片中是極少的,他帶來的非真實感反而體現出真實感。此片大量運用全景、特寫鏡頭、在場面調度上採用橫移和樂隊指揮機位、長鏡頭和空鏡頭,在構圖選擇上選擇垂直水平和以靜態構圖為主。在色彩飽和度上,色彩鮮豔黑白分明。同時構圖巧妙運用象徵和隱喻,出現葬禮與煙筒並置暗示工人階級的落寞。遠景鏡頭和長鏡頭凸顯人物的孤寂心理。音樂成為了參與影片敘事和活化觀眾產生響應情緒或反應的重大符號,甚至使觀眾做出與影像表象完全不同的審美判斷。

《鋼的琴》以小人物的視角透視時代的悲歡離合,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講述了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們面對現代生活的挫敗感和不適感,他以主人公陳桂林和妻子的離婚爭奪女兒的撫養權為基本矛盾出發點,由此引出工人集體打造鋼的琴的故事。縱覽全片後,我們會看出這些看似鮮明的主題都不是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而他真正想要表達的在於廢舊的工廠和時常響起的俄羅斯歌曲中。《鋼的琴》表面是一首父愛的讚美詩,其深層的是大時代變革下的卑微輓歌,帶有一些黑色幽默的風格。

《鋼的琴》工廠時代與集體主義的高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