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南懷瑾: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讀古詩?(BBC最新紀...


近日,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全世界範圍引發了關注。這是西方有史以來第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

問道南懷瑾: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讀古詩?(BBC最新紀...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問道南懷瑾: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讀古詩?(BBC最新紀...

邁克爾·伍德


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邁克爾·伍德執導,他沿著杜甫留下的足跡——從少年居住地河南,雲遊過的山東、河北,至客居十年的長安,再到孤寂漂泊的蜀中和湖南——進行了朝聖之旅。


該片的另一個亮點,是以《指環王》中的“甘道夫”一角而為大眾熟知的英國演員伊恩·麥克萊恩的參演,這位英國國寶級影帝用優美的莎士比亞腔朗誦詮釋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詩。


問道南懷瑾: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讀古詩?(BBC最新紀...


在這部紀錄片中,BBC對中國悠久的詩歌傳統給予了極大的認可,稱中國的詩歌傳統早於荷馬史詩,唐玄宗治下的中國處於“文化最輝煌的時代、詩歌最偉大的時代”,“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文明像中國那樣優雅、有文化”。


問道南懷瑾: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讀古詩?(BBC最新紀...

懷抱六卷《杜甫詩集》譯本的宇文所安


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說:“我們不僅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這些詩人界定了何為偉大的詩歌。”


既然,英國人都開始讀杜甫了,我們還在等什麼?下面聽聽南懷瑾先生精彩講述——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讀古詩?


問道南懷瑾: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讀古詩?(BBC最新紀...

問道南懷瑾: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讀古詩?(BBC最新紀...

讀詩的目的,並不是專搞文學當一個詩人,而是有更深層的道理


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在文學的境界上,有一個演變發展的程序,大體的情形,是所謂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到了清朝,我認為是對聯,尤其像中興名將曾國藩、左宗棠這班人把對聯發展到了最高點。我們中國幾千年文學形態的演變,大概是如此...


我曾經對學生說,你教化學的,如配合文學手法來教,會比較成功。科學本身很枯燥,所以最好把它講得有趣味,比如對一個公式,先不要講公式,講別的有趣的,最後再說明這個有趣的事,跟某一公式的原理是一樣的,聽的人就可以貫通。結果有幾個學生用這個方法教,的確很成功。但現在中國文學正在劇變當中,還找不出一個法則來。


至於詩,過去我們讀書,沒有人不是在小學(不是現代的小學)就開始學詩的。每一個人都會作詩,不過是不是一個詩人,是另一個問題。有人問為什麼我們對詩的教育這樣重視,這是個大問題。下面第二篇《為政》裡就有一個要點,說明這個道理。一般人通常認為,作詩就是無病呻吟,變成詩匠。從前也有人打趣這種詩,所謂“關門閉戶掩柴扉”,關門就是閉戶,閉戶也是關門,掩柴扉還是關門。平仄很對,韻腳也對,但是把它湊攏來,一點道理都沒有。這就是無病呻吟,這樣的文學,實在有問題,都變成“關門閉戶掩柴扉”了...


這裡孔子對子貢說的話,點出了詩的道理是什麼。作詩學詩的人,並不光是想當一個詩人,否則當詩人就要被罵“如何放屁在高牆”。所以詩的目的,並不是專搞文學,其中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


關於詩的文化,孔子在下一篇說了,在這裡他告訴子貢,讀了詩,並不是教你變成一個酸溜溜的書呆子,一定要“告諸往而知來者”。豈但作詩,我們讀歷史也是一樣,我們為什麼讀歷史?現在大學裡的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的研讀歷史,雖然拿到好成績,但對做人做事,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中國人過去讀歷史,主張要學以致用,它的精神就是“告諸往而知來者”,懂了過去就要知道未來,這也就是詩的精神。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讀詩可以化解胸中的煩悶苦惱,涵養自己的性情


中國人為什麼提倡詩和禮?儒家何以對詩的教育看得這麼重要?因為人生就有痛苦,尤其是搞政治、搞社會工作的人,經常人與人之間有接觸、有痛苦、有煩惱。尤其中國人,拼命講究道德修養,修養不到家,痛苦就更深了。


我經常告訴同學們,英雄與聖賢的分別:“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


從事政治碰到人生的煩惱,西方人就付諸宗教;

中國過去不專談宗教,人人有詩的修養,詩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麼無法化解的煩惱,自己作兩句詩,就發洩了,把情感發揮了。同時詩的修養就是藝術的修養,一個為政的人,必須具備詩人的情感、詩人的修養。


我們看歷史就知道,過去的大臣,不管文官武將,退朝以後回到家中,拿起筆,字一寫,書一讀,詩一誦,把胸中所有的煩悶都解決了。不像現在的人,上桌子打麻將或跳舞去了。這種修養和以前的修養不同了,也差遠了。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我勸大家學金融的要多學文學,最好每天抽時間學一點,少去應酬,聽說現在北京應酬一餐可以吃到一萬塊,我們覺得很好笑,這種生活我們年輕時都經歷過了,可是自己沒有人生宗旨是很可憐的。


我們當年讀書不像你們現在這樣,從書本上硬記下來,記了沒有用,沒有進去。我們小時候是用朗誦的,雖然意思不完全懂,背下來以後一輩子忘不了,隨便到哪個時候碰到哪件事,讀過的那些東西就從裡頭翻滾出來。所以自己辦公也有好處,一個人坐在書房,鼻子裡就哼出來了,這個朗誦有方法的。我這是勸你們金融界的朋友最好接觸一下文學,不要再鑽研科學或哲學了,再搞思考,腦子會崩潰的,走文學的路子可以調整自己的感情。


剛才前面提過,現在的時代,大家對國際的情勢、整個社會環境、個人的前途以及手邊的事業等,都很茫然。世上眾人追求的往往只有兩個東西,一是權力,一是金錢,也就是古人講的名利跟權勢。你們現在玩弄金錢,又兼帶一點權力,在政治上則是玩弄權力兼帶金錢,都是這兩樣。權力和金錢,就是這兩個東西困住了自己...


我今天提到,希望大家搞金融的回去多讀書,最好學一點文學,文學中這一些詩詞歌賦裡頭有很多指導人生方向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可惜你們現在沒有辦法讀書了,一天被工作及應酬塞滿,尤其應酬比工作還累,這樣下來自己一點時間都沒有,等到想抽一點時間研究一下東西,那也同劉克莊一樣,“飲酣鼻息如雷,誰信被鬧鐘吵醒了”,時間又沒有了。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東方出版社


文學、哲學、歷史、政治四樣東西是連在一起的,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


一講文學,我有一句話:文化的基礎在文學,文學的基礎在詩詞。 中國的哲學、中國的政治、中國的經濟都在這個裡頭,中國人的文化是文哲不分,文化跟哲學不能分開,根本沒有單獨的哲學,不像西方人單獨地分科。中國的文人,文章詩詞裡頭太多的哲學了,文哲不分。同時,文史不分,一個哲學家應該懂歷史,歷史跟哲學、文學,三位一體,不分家的。再一個,文政不分,一個大政治家,又是哲學家、文學家。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


——《漫談中國文化》東方出版社


中國史上,凡是一個大政治家,都是大詩人、大文學家,我常和同學們說,過去人家說我們中國沒有哲學,現在知道中國不但有哲學,幾乎沒有人有資格去研究。因為我們是文哲不分,中國的文學家就是哲學家,哲學家就是文學家,要了解中國哲學思想,必須把中國五千年所有的書都讀遍了。西方的學問是專門的,心理學就是心理學,生理學就是生理學,過去中國人做學問要樣樣懂一點,中國書包括的內容這樣多,哪一本沒有哲學?哪一樣不是哲學?尤其文學更要懂了,甚至樣樣要懂,才能談哲學。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要講中國哲學,沒有一個單獨成立的系統,所以大家學中國哲學史,是個很笑話的事;因為中國哲學和文學、歷史、政治四樣東西是連在一起的。


第一是文哲不分,文學家都是哲學家,一箇中國哲學家,要想懂哲學,先要懂《詩經》與《易經》。《詩經》裡頭都是哲學,文哲素來不分,他不像西方哲學家、科學家、詩人,都是獨立的。其次是文史不分,文學家同歷史家不分的;再其次是文政也不分,一個大文豪,往往又是大政治家,也是史學家。這個政治不是講普通主觀的政治,而是同人生實際做人做事分不開的。所以文哲、文政、文史,都分不開的,通通連著。


其實中國的哲學早就有了,譬如我們隨便舉一句文學上有名的,像隋唐之間的一首詩《春江花月夜》,這一篇長歌長詩,充滿了哲學問題。最有名的兩句:“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比你先有雞呀先有蛋,好多了。管它雞呀,蛋呀,我們中國人把雞燉起來,加一點香菇很好吃,哪有時間問你先有雞先有蛋!


可是碰到這個文學境界,“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這個味道,比先有雞先有蛋有意思多了。


——《莊子諵譁》東方出版社





問道南懷瑾: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讀古詩?(BBC最新紀...

《南懷瑾著作選集》(套裝15冊)


南懷瑾先生生前親筆簽約授權,親加審閱的定本,典藏必備。本套書集結了南懷瑾先生在儒釋道等方面的經典之作,共15冊,如《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孟子與萬章》《金剛經說什麼》《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維摩詰的花雨滿天》《列子臆說》等。


問道南懷瑾: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讀古詩?(BBC最新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