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揭祕,樂器皇后的“前世今生”

小提琴作為西方三大樂器之一,有著樂器皇后的美譽,傳入我國大約有200年。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為孩子或者為自己選擇小提琴作為一種興趣愛好來學習。本次我將會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些關於小提琴的起源。

小提琴是一種西方絃樂器,依靠弓和絃的接觸摩擦發聲,具有明亮圓潤、大氣磅礴的雄壯之音;含蓄典雅、憂鬱沉靜的優雅之色;溫暖輕柔、幽默詼諧的包容之美。據記載在意大利北部聖克里斯多福教堂的壁畫中,首次出現類小提琴的樂器。該樂器的琴頭和弓與現代小提琴的形狀極為相似,而壁畫繪製時間大致在1520年前後,這昭示著小提琴的存在至少已有500年了。

為你揭秘,樂器皇后的“前世今生”

關於小提琴的前身有這樣兩個故事:

其一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個年輕人在沙灘邊玩耍,在不經意間聽到了一個美妙的聲音。在沙灘上反覆尋找聲音來源之後,他發現原來是在玩耍中踢到了空龜殼,龜殼通過振動發出了聲音。年輕人為了留住這種聲音,回去反覆琢磨,最後創造了烏龜殼琴,據說現代小提琴的琴孔都是依據這種"烏龜殼琴"演變得來。

其二是,在距今5000年前,在斯里蘭卡這個位置,有一個名為拉瑞那的君主,他非常喜歡音樂,他製造了一個樂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個樂器狀似我國的二胡。而後在東征西討中,這個樂器也隨著他帝國的版圖擴大流傳到地中海區域。隨著時間的變遷,加上本土文化的同化,逐漸形成現在小提琴的樣式。

為你揭秘,樂器皇后的“前世今生”

在社會上還有一種言論,那便是說小提琴是由維奧爾琴演變而來。其實在小提琴誕生之前的兩三百年間,維奧爾琴已經出現了,它多為皇室服務,運用於宮廷音樂中,維奧爾琴外形非常接近現代小提琴的造型,但是構造卻和小提琴形成了差異。維奧爾琴的琴弓是向外彎的,類似我國二胡的弓,持弓時手心向左上方,放在弓杆的下面,演奏時需要手腕保持一個放鬆的狀態,改變音色需要使用手指調節弓弦的鬆緊狀態,演奏方式與二胡相似。

維奧爾琴的音色相對柔弱、安定,有些像人類的鼻音,由於它音質清晰,有利於演奏復調,被當時的貴族們所喜愛。維奧爾琴自問世以來,倍受青睞,很快便成為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上流社會最受歡迎的弓弦樂器,它們不但用於伴奏聲樂,還作為獨奏樂器一直活躍到17世紀末期。而小提琴卻一直沒能被宮廷貴族們所接納,多用於民間舞蹈伴奏。維奧爾族樂器與提琴族樂器並存了二百年之久,直到18世紀,終於被提琴所淘汰。

為你揭秘,樂器皇后的“前世今生”

小提琴的誕生,除了上述對它影響極大的樂器原型以外,還需要具備"符合當時社會狀態的思想和美學觀念"。15世紀末,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人征服之後,許多希臘學者跑到意大利躲避戰亂,這些學者崇尚民主自由,倡導人權科學。這種"以人為本"思想,符合意大利新興市民階層的政治訴求,這種"一拍即合"掀起了被恩格斯稱為"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這便是文藝復興運動。

這些希臘學者以推崇古希臘的自由民主,強調要發揮人的創造才能,表現人的意志和感情。得益於此,音樂被"禁慾主義"釋放了,主要表現為主調音樂的興起。所以,維奧爾琴僅供宗教儀式合奏和貴族們享樂的特性,己經不能適應時代和新興市民階層的需要,人們期望一種新的,更接近於"人"的音色,能表達人類自己自由奔放、強烈個性的拉絃樂器,所以小提琴便將維奧爾琴取而代之。

大家還想知道關於什麼樂器的故事呢,可以在下方留言告訴我,也許下一個講解的樂器起源,就是你喜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