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基辛格到底是幹啥的?

基辛格這人在中國和司徒雷登有點像,是中國人最熟悉的陌生人,幾乎誰都聽說過,但好像又誰都說不上來這人到底是幹啥的。

他這兩天發了一篇文章,在國際上影響比較大。我本來準備講講那篇文章的,不過發現大家都不知道這人是幹嘛的,所以就先開一篇掃盲貼,給大家介紹下這人,順便介紹下那事。


1、基辛格的上位史

基辛格在中國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詞咱們從小聽到大,不過能得到這個稱號的人,並不多,一般是那種實實在在給中國帶來了好處的人,才會給這個名號。

那問題來了,基辛格幹啥了?他配得上這個名聲嗎?

如果要用箇中國人做比較,來描述基辛格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看張維為。張本人是學者出身,現在也在復旦當教授;他同時對政治非常感興趣;以前是鄧公的翻譯,現在也比較活躍。

但基辛格在每個層面,都走得比老張遠得多。

基辛格是德國猶太人,但德語說得不太好,納粹上臺時他們家跑到了美國。他後來在美國上大學,一直讀到哈佛哲學系博士,隨後一直在哈佛教書育人。

哈佛期間,他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只是他自己當時不知道。那時哈佛精英薈萃,大批後來在政壇上叱吒風雲的人物都在哈佛教書,比如著名的布熱津斯基(後來這人也幹到了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當時他們就在哈佛做同事,平時沒事就瞎嘮嗑,形成了親密的革命友誼。基辛格一輩子消息靈通路子野,跟他到處都有要人朋友有很大關係。

基辛格前半生一直忙學術,不過內心一直不寧靜,像個公號作者似的,經常寫文章討論時政,並經常上廣播,給大家解讀新聞。

由於對時政有深刻認識,終於被權貴給發掘出來,搭上了納爾遜·洛克菲勒,這人是我們熟知的那個初代洛克菲勒的第五代孫。這個洛克菲勒五世想競選州長,然後競選總統。這需要一堆出謀劃策的人,於是他就把基辛格從大學弄了出來,當他的選舉顧問,承諾將來等到他當上總統,基辛格就是總統顧問。

但後來在基辛格的不懈努力下,這個洛克菲勒五世最終也沒能選上總統,反倒是基辛格自己成功當上總統顧問了。

原來基辛格在當顧問期間太耀眼,在他們圈裡的名聲已非常大,並且寫了幾本重量級的書,以至於新當選的總統肯尼迪對他印象非常好,——對,就是那個被爆頭的肯尼迪。

當時肯尼迪有個小算盤。他有個言論非常有意思,說美國是“四權分立”。眾所周知,美國是“三權分立”,這“三權”說的是:負責打官司的法院,負責制定法律的國會,還有總統帶領的政府,他們仨互不歸屬地分立著。

但在真實運行過程中,政府並不是鐵板一塊。政府內部往往還有個小圈子,官僚們自己決定哪些命令聽總統的;如果總統的命令讓他們很反感,他們就陽奉陰違,兢兢業業地把總統的想法搞砸,然後老百姓就會罵總統。

所以肯尼迪私下說,美國是四權分立,司法、立法、總統和官僚。特朗普上臺後一直也說這事,說“有刁民要害朕”,說美國有個deep state,不聽他話,陽奉陰違不要臉。這種思路其實跟肯尼迪是一脈相承。

為了解決這種情況,肯尼迪想了個辦法,從大學找了一大堆學者進入政府。這些人沒根基,跟官僚不是一夥,唯一能依賴的就是總統,所以對總統忠心耿耿。

如果大家看著眼熟,也正常,我國曆史上就這樣。皇帝管不住手底下的大臣們,就啟用太監,或他老婆家裡的人,也就是外戚。在美國,這些學院派的人,跟中國古代的太監其實是一樣的。

當然了,這個問題其實是通病。大家記得那個英國神劇《是,大臣》不?裡邊有句話描述的就是這事,“公務員是在野黨”,專門給執政黨搗亂的,政治家有什麼想法都會被他們給頂回去。

在這個背景下,基辛格和其他一大批哈佛同僚進入肯尼迪政府當顧問。不過肯尼迪只當了一千多天總統就被爆頭了。這個過程中,基辛格的工作一直也沒啥起色,究其原因,肯尼迪對基辛格的國際戰略思想倒是非常看好,但基辛格一直都不是肯尼迪的核心圈。肯尼迪天天跟他弟弟在一起混,有啥事他倆一起商量,甚至找妓女他倆都找同一個,江湖上傳言他倆和瑪麗蓮·夢露同時有一腿。

後來肯尼迪死後,基辛格又跟著繼任的約翰遜混,約翰遜對他也沒啥好感。這兩個總統在位期間,基辛格基本上啥都沒幹成,真正上位,要到中國人熟知的尼克松。下圖就是《阿甘正傳》裡的約翰遜,現在的那個《紙牌屋》裡木下總統原型就是他:

那個基辛格到底是幹啥的?

1968年大選,基辛格回到老東家洛克菲勒五世那裡,幫助他競選總統,對手就是尼克松。

據基辛格的傳記作家說,基辛格在這次大選中兩邊下注,一方面幫助洛克菲勒全力去贏,但背地裡向尼克松提供了大量他在政府內部打聽到的消息,最終哪邊上臺,他都能贏。

果然,富二代花花公子洛克菲勒沒拼過老滑頭尼克松。尼克松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基辛格叫去當自己的國家安全顧問。

基辛格特別會做人,洛克菲勒這人沒心眼,不知道他搞兩邊下注。基辛格確認要跟著尼克松混,還跑去跟洛克菲勒搞了個君子之約,說好基辛格在政府裡對洛克菲勒能幫就幫,而洛克菲勒作為民間大佬,也要給多年兄弟力所能及地支持,雙方要面向未來,持續共贏。然後基辛格就高高興興去當他的安全顧問了。

這裡就有個問題,這個“國家安全顧問”的職位到底是幹嘛的?

顧名思義,這個職位類似於一個諮詢性質的工作,像領導身邊的秘書小王,或東北大哥身邊的剝蒜小妹。美國建國時,其實沒有部長,那些部長都是總統的秘書,所以美國的“國防部長”英文叫“Secretary of defense”(國防秘書),國務卿叫“Secretary of State”(國務秘書)。

但這些秘書官僚化,變得不大聽話;總統又得重新僱秘書,最後秘書的權力越來越大。類似我國的“尚書房”,皇帝控制不住三省六部,就給自己書房的人賦權;書房的權力太大後,皇帝繼續再找書房,比如明清軍機處和內閣,就是皇帝的最新秘書班子,後來又失控了。

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這個職位也一樣,本來沒啥權力。

但尼克松這人非常獨斷專行,脾氣暴躁,又自戀又鄙視一切規則,自己的想法天馬行空,但又沒有操盤能力,需要有專業人士去替他幹活。但他討厭官僚,不想找官僚,因為他想幹的事,官僚們一件都不讓他幹,或者各種推諉找理由,所以他就要搞小圈子。

那個基辛格到底是幹啥的?

這裡大家可能又有疑問,為啥官僚會跟總統過不去呢?

這也正常,屬於管理學上的痼疾,幹活的總鄙視指揮的,並且希望領導按自己這樣“專業人士”的意思來,不要亂折騰,最好不折騰,維持現狀。這也是為啥中國文官對我國曆史上亂折騰的皇帝沒啥好言語,非說雍正是被雷劈了,就是這個原因。雍正在位年頭短,卻天天折騰大家,所以大家煩透了這個主子,他死後也沒少數落他。

尼克松為了打破這種僵局,開始讓自己的秘書獨攬大權,有啥事不跟國務卿商量,只跟一群顧問們私聊,探討完後,讓秘書們私下去幹。秘書把事搞定後,他站出來宣佈,官僚想反對,但事情已經搞定了。各種內閣會議都成了過場,非常像現在的川總,川總有啥事就叫上閨女、女婿,還有彭斯、澎湃奧等心腹,他們幾個私聊。

那個基辛格到底是幹啥的?

基辛格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上位了。在他之前,國家安全助理可有可無,直到基辛格成為新一任的國家安全助理。

基辛格非常會做人,在白宮非常注意尼克松的感受。比如尼克松對他們猶太人是非常警惕的,基辛格在監控白宮時,最開始監控的四個人就是猶太人,尼克松一生討厭猶太人,唯獨不防著基辛格。

基辛格經常參加總統的秘密會議,參加完就去搞暗箱操作,時間長了,他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權力最大的安全事務助理。在他之後,美國安全助理這個職位的存在感整體是下降的,到如今已沒人知道誰是美國現任的安全事務助理了,因為川總有啥事只跟外戚們商量,也就是他的女兒女婿,相當於權力繼續向內廷集中。

而且基辛格和尼克松之間的關係遠遠不是上下級那麼簡單,他倆比較心有靈犀,有點像乾隆和小弟和珅之間的關係。乾隆愛寫弱智的小歪詩,每天寫三首,寫完還讓手底下的人品評。大家由衷地鄙視他的作品,但又不好直說,只能說“好溼,真是好溼”,但又說不清楚哪裡好,只有和珅能準確說出乾隆真正心意。基辛格和尼克松就是這樣的好基友,經常互相吹捧對方真牛逼,而且能說出具體哪裡牛逼,拍馬屁的核心就是一定要多一些細節在裡面,才能拍爽。

到了1971年,基辛格在白宮變得權力非常大,類似大內總管,是唯一一個能夠所有時段隨時見到總統的人,也洞悉尼克松所有的想法和恐懼。離開白宮,他能完全代表總統,總統不方便去做的事,都由他來代勞。甚至在中國和周總理那場長達二十多個小時的馬拉松談判,也是他完全獨立操刀的,這在美國曆史上絕無僅有。

那個基辛格到底是幹啥的?

2、秘密訪華

我們經常聽說一個詞,叫“基辛格秘密訪華”。這個非常奇怪,到底為啥要秘密呢?正大光明地來,有人會攔著你?

還真有。誰?

國務卿,以及美國幾乎所有的文官。

1971年尼克松上臺時,美國的情況並不好,深陷越戰泥潭,全國老百姓都不想打,天天示威遊行鬧來鬧去。電影《阿甘正傳》裡有講,那個給阿甘發了個證書的,就是尼克松。

那個基辛格到底是幹啥的?

跟蘇聯的對抗又不太佔上風。不僅不佔,資本主義世界那些年點比較背。美國債臺高築,引發整個大西洋兩岸發生滯漲,也就是既通貨膨脹;又失業率高企,黃金本來就不夠,法國人開著軍艦從美國往法國拉黃金。不僅如此,美元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法國戴高樂根本不鳥美國,還跟蘇聯勾勾搭搭;德國的一塊領土不是也在蘇聯陣營嘛,德國人準備跟蘇聯處好關係,將來好把那一塊要回來。

而且大家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到了1971年左右,整個西方國家都準備好要跟中國合作了,加拿大1970年就跳出來承認了北京政府。1971年的一次聯合國大會表決中,美國提了一個試圖保住臺灣在聯合國地位的法案,遭到了整個北約盟友的反對。後來中國加入聯合國那次投票,整個北約也都是贊成的,大家已經準備好做買賣了。所以我一直說,利益是超越意識形態的。

在這個背景下,“反G”幾十年的尼克松被迫開始重新思考中國的地位。那些年中國儘管點背,不過有些成就還是舉世矚目的,比如在朝鮮戰爭中中國一戰成名,美國在戰後也不像之前那樣輕視這個國家了。而且在1964年核試驗成功,1967年氫彈實驗成功,1970年火箭也有了突破性進展後,中國的影響力盡管沒法跟美蘇相比,但也已經非常非常大了。

再加上當時中蘇已決裂,這個背景下,尼克松開始思考中國的地位,覺得如能拉攏中國,就可牽制蘇聯。

他準備重新安排一種新“均勢”,說把世界劃分為五大力量,美國、蘇聯、中國、西歐和日本,將來這五大力量要保持均勢。所以必須得儘快“解凍中美關係”,“減輕美國壓力,增加世界平衡”。

所以尼克松和基辛格商量。基辛格一開始覺得匪夷所思,但這個想法本身非常契合基辛格在哲學上的“多極”和“均勢”理論,最後一拍即合,準備把中國從蘇聯那裡拉攏出來,搞個新“均勢”,這樣更穩定,說不定能把棋走活。

基辛格在自己的書裡寫道,“中國擁有巨大的潛力”,“中美和解將給世界帶來巨大的衝擊,如果我們能掌控這一進程,我們將會掀起一場革命”。

但這個操作太複雜了。如讓美國國務卿去談,這事想都不用想會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外交糾紛。雙方在談判桌上你來我往寸步不讓,中國要求美國撤出彎彎,美國要求中國賠錢(建國的時候中國沒收了一些美國在華企業),中國還抓了幾個間諜,美國要求把那幾個間諜要回去,雙方已就這些問題十年開了140多次會,根本沒有一點進展。自然不能指望接下來這段時間能有進展。

而且文官們基本都反華,一方面美國自己搞完麥卡錫主義後統一了思想,同情新中國的外交官全被掃地出門了,比如毛主席的小夥伴謝偉思就被趕出去了,官僚裡只剩下了一堆反華的。

另一方面蔣委員長花了大價錢,在美國搞“院外遊說”,花錢請遊說公司煽動美國議員們反華。這事也做得卓有成效,美國那邊誰敢說一句同情新中國的話,立刻會遭到同僚和媒體的暴擊。

這個背景下,尼克松覺得不能指望國務院的官僚們,應該想想別的途徑,比如派個總統特使過去,直接跟中國上層單聊,聊成後直接宣佈結果,生米煮成熟飯。

基辛格偷摸一頓秘密渠道外交,完全跳過了美國負責外交的國務院,自己作為一個秘書去操辦這麼大的事。

先在巴黎找了個秘密途徑,聊好時間地點;然後基辛格先裝模作樣要去巴基斯坦,到了巴基斯坦偷摸上飛機飛往中國。等他上飛機後,尼克松才裝作突然接到消息的樣子去找國務卿,說有個事忘了跟你說了,基辛格在巴基突然接到中國邀請,所以他直接去中國了;你也別往心裡去,不是故意要跳過你們。國務卿又不是傻子,一想這特麼不是故意搞我呢麼(這不就跟說克林頓不是故意給希拉里戴綠帽子似的),沒過多久直接辭職了。

基辛格到了中國整體談得非常順利,因為中國也希望拉一個強援來擺脫1971年那會兒的困境,美國自己上門了,沒道理不抓住;而且毛主席當時有如日中天的威望,這件事也就作為國策定了下來。如果當時他在世的時候沒有破冰,他去世後的難度會大到離譜,沒人有那麼大的威望能壓服官僚們。就這樣,中美破冰,慢慢走上了正常化路線。

不過尼克松千算萬算,沒想到他開創了一段歷史,自己卻沒走完,因為很快,“水門事件”暴露,他在大選中舞弊被抓了現行。一開始還好,後面越來越失控,到最後局面徹底崩潰,他自己也被迫辭職,讓副總統接位。他倆做了個交易,副總統一上臺立刻赦免了他,避免了美國變韓國。

尼克松倒臺後,基辛格繼續當國務卿,不過他權力已過大,這也成了各方共識。

我在前文也講過,他們這些文人和我國古代的外戚宦官一樣,權力來自於皇權和總統;總統換人了,他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新總統和基辛格之間又缺乏他和尼克松之間的那種深刻的信任關係,沒過多久他就被趕出了白宮,他的老友布熱津斯基進入白宮接替他的位置。


3、大隱於江湖

基辛格後來常說一件事。他說美國曆史上最關鍵有四個時刻:獨立戰爭,內戰,珍珠港和中美建交。

他這麼說,有部分原因是中美建交主要是他一手促成的。不過有一點在業界是達成了共識,中國的轉向,對世界後來走向有決定性的影響,也對蘇聯後來的崩潰至關重要。

因為蘇聯不僅失去了最大盟友,還多了一個恐怖對手,尤其這個對手慢慢開始楔入到西方貿易體系後,變得日益強大。蘇聯之後在各方面左支右絀,越來越有心無力。

至於蘇聯解體,我們現在覺得理所當然,其實回到1990年,沒人知道它要崩潰了。當時的情況和現在的美國差不多,蘇聯也欠了一屁股債,打仗打得債臺高築;油價太低又引發了一堆麻煩,國家頭目腦子也都明顯有問題,搞得眾叛親離。

不過當時敢說蘇聯要解體,就跟你現在說美國要解體一樣需要勇氣和想象力。當時只有極少數腦子不太正常的人說蘇聯要解體,正如現在只有白雲先生敢這麼說一樣,大家都覺得他們太極端。

基辛格被趕出白宮後,權力沒了,但影響力卻一直都在。

這個解釋起來比較費勁,大家記得那個“大師王林”不?一個玩變蛇的神棍,竟然有一堆明星乾女兒,跟各種大佬都關係匪淺。

不少人瞭解了這事後恍然大悟,原來明星大佬這麼愛看蛇。當然不是啊,他們腦子又沒被驢踢,怎麼會同時那麼喜歡看蛇呢?這就叫事出反常必有妖,那個“妖”就是“關係”。

任何群體裡,都有那麼幾個人處在樞紐位置,通過他,你能聯繫的上任何人。這種類似Wi-Fi熱點的人,往往天生具有天大的影響力,他背後的每個大佬們都投射了一部分影響力在他身上。你覺得他無所不能,你自然願意多幫他忙,將來好讓他幫你忙,這樣你的能力就成了他的能力。幾千個非常有權勢的人願意幫他忙,換取將來他幫自己的忙,這種模式會讓他變得權勢大到極點。

權力就是共識,這句話大家一定要反覆理解下。

成熟型社會里,這種人非常多,大家熟知的剛死了的那個參議院大佬麥凱恩,現在的那個佩洛西,都是這種人。流水的總統,鐵打的元老院,一直在那裡待著,影響力並不比總統差。再比如去年《碟中諜》裡的白玫瑰,都是這種掮客型熱點人物。

高盛那個總裁,後來幹到美國財政部部長的保爾森,他在自己的書裡也說,他們高盛到某個國家投資,一定要找到那個能對目標國知根知底的人,這樣他們就能知道到底和誰聊才有用,避免兩眼一抹黑。事實上保爾森自己也是這麼個人,布什讓他當財政部長,就是看上了他在華爾街的關係。

基辛格就是這樣,從哈佛教授,再到洛克菲勒財團顧問,隨後進入白宮,成為白宮最有權勢的人,最終以一人之力,鏈接起了兩個超級強權。後來在當國務卿時,又和沙特王室成功鏈接,奠定了“石油-美元”的霸權地位。

那個基辛格到底是幹啥的?

到此為止,他的權勢已超過了國務卿本身。在他離開白宮後,這種權勢一直跟隨他,一直持續到現在。

大家其實看新聞也能感覺得到,美國那邊但凡有大型會議,一般都會叫上他。我國大佬去美國談判,也會先去見他,因為他不僅有影響力,還有各種小道消息。

整體而言,過去半個世紀裡,基辛格確實幫了中國不少忙,也一直在為中國的事奔走。不過這種努力,反過來也是對他的一種“賦能”,他成了整個西方最瞭解中國,也是最能在中國搭得上線的人。他的影響力和權力都來源於此。


4、尾聲

基辛格在美國的名聲最近非常差,跟我們上一篇說的比爾蓋茨似的,這段時間再推特上他倆盡捱罵了,他倆都鼓吹全球化,希望政府儘快搞疫苗,而且反對甩鍋。這幾件事美國老百姓都非常反感。

跟比爾蓋茨相比,大家對基辛格有種獨特的討厭,因為不少美國人認為,他和尼克松應該對中國的崛起負責,當初他敲開了中國的國門,把中國帶進西方貿易體系,這些年一直在保護中國,讓中國不知不覺中變那麼大,所以老頭在美國基本是公敵。

此外他更招美國人煩的地方在於他一直提倡全球化,而我們前文講過,全球化當中美國肯定是受益的,只是收益很不均勻,蛋糕的大頭被資本家給切了,普通老百姓有點倒退。美國基層老百姓提起“全球化”就發火,“全球化”就等價於“失業化”。

老頭最近的那篇文章也在說“全球化”這事,通篇就是一句話“不能逆全球化啊,鄉親們,以美國的現狀,逆全球化就是死路一條”,“自由貿易是帝國根基,不能動啊不能動”。

帝國就是信仰”,西羅馬已經滅亡了一千五百年,但是“精羅”依舊在。大唐也已經隕落上千年,但是永遠活在一部分人心裡。只要帝國的火炬高舉,自然有人上貢。美國的燈塔地位不能塌,形象不能倒,倒了美元就成廢紙了,美國也要變巴西了。想做千年帝國收鑄幣稅就得要點臉,這也是基辛格所有哲學的根基。

不過他是哲學家,這類問題精英們都不一定能搞懂,更別說老百姓了。所以他已經被班農他們一夥給批臭了,原因嘛,你都成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了,你說你為美國人著想,誰信?

不過客觀地講,基辛格確實是把美國放在第一位的,只是在服務美國的過程中幫到了中國,也成就了他自己。

他和比爾·蓋茨一樣,人民配不上他們。


(素材來源/九邊 編輯/陳茜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