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擊下的東北經濟

新冠疫情衝擊下的東北經濟

4月10日下午,東北大學、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以“全球‘戰疫’下的東北振興”為主題召開專家線上座談會,就“全球‘戰疫’下的東北結構調整與產業發展”“全球‘戰疫’下的東北亞經貿合作與東北振興”“新形勢下東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任務和突破性舉措”等議題進行討論交流。

以下為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教授發言的部分記錄。

一、疫情對東北經濟的影響

疫情對東北經濟的影響,嚴重到什麼程度?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來自於三方面:一是疫情的本地直接影響,因疫情期間本地停工停產和當期消費不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可以叫做疫情的“上半場影響”。二是因為全球產業鏈和需求鏈斷裂而形成的外來間接影響,也可以叫疫情的“下半場影響”。三是由於經濟體系的循環,形成全球經濟衰退或經濟危機給各國經濟帶來的危害,可稱為危機影響。總體來看,目前中國正在從直接影響中逐漸恢復,現在正在經受的是來自全球各國需求鏈斷裂外貿訂單停滯的衝擊。至於全球經濟危機會不會到來,取決於全球經濟體系的韌性和全球合作共同治理的程度,目前還有待於觀察。個人意見,類似於20世紀初那樣的經濟大蕭條,不太可能發生。如果疫情在4-5月份被控制住,再加上各國對流動性的關注等措施,發生全球性大規模經濟危機的概率應該較小。

2.從東北三省情況看,遼寧省受到衝擊相對較小,黑、吉兩省受疫情衝擊較大。表明東北區域內經濟發展趨勢在分化,遼寧經濟恢復的趨勢在疫情中得以體現。遼寧省1-2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7.7%,低於全國5.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0.2%,低於全國4.3個百分點。

3.和全國一樣,東北服務業在疫情中也遭受重創。由於前段時間嚴格限制人員聚集、流動,以傳統的餐飲、住宿、娛樂、旅遊以及運輸等為主要內容的東北服務業受到嚴重影響。

4.企業預期較為悲觀。來自企業的反映說明疫情的影響似乎更加嚴重。黑龍江社科院日前涵蓋10餘個地級市的千份問卷調查,反映了黑龍江省企業家對疫情衝擊的真實體驗:有95%的企業受到了負面影響,其中3/4企業受到的影響比較嚴重或者很嚴重,只有不到5%的企業沒有影響,或者是有正面影響。

二、疫情對東北振興戰略實施的影響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經濟數據的調整,做實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南北差距,顯示這個差距比原來印象中的還要大,這給認識東北問題提供了新的基礎:(1)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長期性和艱鉅性,要超過原來的估計,振興的目標要在此基礎上作適當調整。(2)東北振興需要適當的外部時機和條件來拉動。東北問題反映的是中國區域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最終解決需要區域經濟條件的成熟,就像當年中部地區崛起一樣,需要有珠三角和長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帶動作用。

從不利之處來看,目前東北振興基礎不穩,體制機制問題尚待進一步解決,一些阻礙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尚未完全破題,加上這次疫情的衝擊,未來一段時間,可能仍將是東北經濟較為困難的時期,仍將是東北積蓄力量探索方向的時期。

從有利之處來看,這次疫情有可能演化為全球經濟格局的大調整,東北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在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民營經濟、深化對外開放等方面發力。在整體不利的環境中,爭取相對有利的發展條件,為實現振興戰略打下新的基礎。

三、新冠疫情中東北應該抓住的機會

在新的基礎上來判斷東北經濟形勢,東北振興可能需要一些大的動作和大的政策,需要類似“重構”這樣的概念來思考問題。例如,如何重構東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如何重構東北的開放格局?如何重構東北營商環境?如何重構東北的市場主體等等。在疫情這樣的情況下,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變化,其中也蘊含著重構東北的機會。

一是要抓住疫情衝擊下全球產業鏈深度調整的機會,提高在全球產業鏈當中的戰略定位,要打贏產業鏈調整的戰役。經濟危機本身蘊含著“有危機就有復甦”的週期性規律,每一次經濟危機都面臨著市場份額的重新調整,在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中國順勢而為,佔領了更大的市場份額,這裡有我們自己的努力,也有危機帶來的市場調整作用。全球產業鏈、全球市場份額的深刻調整可能是疫情對中國、對企業,包括對東北企業帶來的最大機遇,是東北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機遇。這個是我們可以抓住的,建議東北各地政府要抓住這個機會,要發揮我們的產業優勢,主動而為。

二是要抓住東北亞率先走出疫情的機會,加大開放尤其是對日韓開放的力度。現在看東北亞有可能率先走出疫情,如果東北亞率先走出疫情會怎麼樣?是不是會在東北亞地區率先恢復或者促進國際合作?東北亞尤其是中日韓通過抗擊疫情加強了合作的基礎,地緣政治更加接近,有可能使東北亞經濟合作的進程加快或者相對加快,這是東北的另外一個很大的機會。

東北振興要破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思路就是深度開放,開放是東北振興最大的助力。能否把“深耕日韓”作為東北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要抓住東北亞率先走出疫情的機會,將促進東北亞經濟合作進程,促進東北深度開放,作為東北振興最基本的思路。在這方面東北應該更主動。

三是要抓住疫情衝擊之後的市場需求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機會,順勢而為調整產業結構。東北產業結構偏重偏老,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能支撐起全面振興,這是東北振興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過去一直沒有解決,破題較難。能不能找到機會?加深對外開放是機會,國內需求變化也是機會,發展新產業、新基建,發展服務業,包括新型消費品產業也是機會。這次東軟的醫療設備,原來產品在國內基本是第二等或者第三等的醫院來用,現在一下就爆發了,現在意大利、俄羅斯也開始用它的設備,所以醫療相關的產業本身就是可以抓住的機會。

四是要抓住疫情衝擊下的危機處理機會,改造營商環境。這次疫情中,東北地區的公共醫療衛生力量,在全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實際上包括高等教育和中小學教育,都是東北的相對優勢。現在我們能不能利用疫情中展示的優勢,繼續推動營商環境的改變?原來的基礎好,但是沒有市場化,沒有對市場經濟直接產生影響,能不能把這兩方面掛鉤?比如說醫療條件和教育好,但是不能在吸引人才上發揮作用,在市場上能不能利用這個資源,能不能打通這樣的關係。即利用疫情帶來的展示和重新認識的機會,繼續推進東北營商環境的改變,也是我們的一個建議。

五是從疫情防控入手,從防疫信息共享入手,推進東北經濟一體化進程。東北經濟一體化發展涉及到東北長期發展的問題,也是東北振興需要破的題,現在東北三省經濟總量加起來不到廣東的一半,這麼相對小的經濟份量,再不搞一體化就會有很多資源浪費。所以能不能考慮以疫情中的聯防聯控作為突破口,推進東北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尤其是在“十四五”期間,在若干領域實現一體化的重大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