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樣才能讓你知道,“你貸款和刷信用卡上癮的樣子,又醜又蠢”

我用故事的形式寫這件事,讓人遺憾的是,這不是故事。

巴菲特的投資總讓人津津樂道,對我而言,或許學一下他老派的思想更有意義:

不要超過負擔能力舉債,把錢攢下來讓它幫你去賺錢。


01

電話裡,A哭了。不想哭又憋不住的那種。

“太他媽混蛋了!”他摔了手機,把一邊玩王者的老公嚇了一跳。

“怎麼了這是?”

“你可千萬別在外面招惹小貸公司啊,快把你那東西卸了,什麼狗屁這唄那唄的,都是殺人犯。”

她越說越生氣,拿起老公手機就開始卸載支付寶。

他抓緊搶走躲一邊去了,一邊走一邊嘟嘟“有沒有文化啊,還唄不是你馬爸爸家的。”

A是她的閨蜜,會在被窩裡說悄悄話的那種。

即便如此,和她的上一個電話,也已經是半年前了。因為錢。

是在接到很多同學的落實電話後,她才知道,A一直沒有跟自己說實話。

在自己這裡借了三次的幾萬塊錢,估計是打水漂了。

最後一個電話,止於她的拒絕借錢,那是第幾次說兩三天就能還的借款,她已經忘了,三萬。

她才意識到,這個社會,借錢是如此容易。

電梯間、微信、廣播、美團、京東……都告訴你,缺錢嗎,我能借給你!

所以當有人繞過如此容易的渠道一再找你的時候,

就代表這些渠道,已經對她關閉了,情況很糟糕了。

經過後來擠牙膏一樣的詢問,慢慢知道一點真相,她才知道自己是真的沒有能力拉A出火口了。

而這個時候,不聯繫,成了一道彷彿不會撕破臉的屏障。

2

10年前,嫁給初戀的A可怎麼也不會想到,錢,這個從小並不太在意的東西,會讓自己栽那麼大跟頭。她更不會想到,自己一個月入5000的人,能背上幾百萬的債。

父親從小做點小生意,所以自己家要比鄰居們明顯的富裕一些。即便是在大家都窮的時候,兜裡的泡泡糖也沒缺過。所以,A的媽媽並沒有一個攢錢的習慣,初戀,自然也沒有。

結婚三年,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小兩萬,年底的存款竟然還不到兩萬塊錢。

A的老公張小北,則對她給倆人的理財建議嗤之以鼻。

四處找“朋友”做起了發財的路子。


第一次的10萬塊,在兩人吵了一架後,由A的老公自己在“朋友”的小貸公司順利的貸出來了。

“利息不高,一萬塊錢一天一包煙錢,一個月才1.5%,”張小北抽著煙盒上全是外國字的“朋友搞來的煙”,得意的很。A可也覺得,好像不高。


直到事發後說起這一段,被她劈頭蓋臉的罵豬:

“你們兩口子是豬嗎?一個月1.5%一年是多少算過嗎,18%,借10萬還一萬八,這種公司就是喜歡玩數字遊戲,你自己不過腦子嗎?沒上過小學嗎?”


不過,那是後話。

很顯然,這個10萬沒帶來什麼“大錢”,事實上,連本也沒回來。

而這位從小也不缺錢的小夥子,開始了從各種“好借錢”的地方弄錢的經歷。

那一天一包煙的利息,很快變成了一天10包。

而他們能還的除了利息,很快加上了“逾期利息。”

終於有一天,房貸、車貸的電話都開始響起來,可是兩個人竟然算不出自己究竟欠多少錢。

跟她兜底的時候,她驚訝的發現,兩個月入接近兩萬,竟然欠債200萬還不包括房貸和車貸。車已經被小貸公司的人開走了,人家有鑰匙。

竟然不想告訴爸媽,她老公還是一幅“混不吝”的能把老子怎麼樣的模樣。而這個對貸款上癮的男人,已經從任何一家公司都貸不出錢來。那個雪球,已經幾乎將兩人壓死。

終於,在對他戒掉貸款徹底失望的時候,

她搬出了總是被敲門逼債鬧得不夠安生的房子。

帶著一無所知的小女兒,她實在沒有辦法拿出美麗人生裡的笑臉對待孩子。


3

她的電話,是在A搬進出租屋一個月之後打來的。房子賣了。


她沒有想到,工作十年,自己重新搬回了出租屋。

她終於知道知道了1.5%的利率原來比銀行6%的利率高多了;

知道了信用卡的“您可以選擇最低還款額”是個有成本的,而萬分之五的利息是用在你所有透支額裡,摺合起來年利息也到了18%了;

知道了原來信用卡還款公司不是公益組織,也是要利息的;

知道了原來花唄、借唄、還唄都是小貸公司;

知道了銀行催收最多就是電話短信上法院,別的公司竟然敢直接開車走人。

信用卡還不上了,破產行嗎?信用卡還不上了,不還了銀行能找到我嗎?

看了看知乎,看到有個學生在那裡感慨:

花唄太好了,我家條件一般,原來每個月錢都不夠花,現在有了花唄充裕多了。

看到下面有人語重心長的說:

不要借貸消費,你會爬不出來的。而他遭遇的回覆嘲諷多於感謝。

“傻逼。”她心裡罵了一句。

虧都得自己吃夠了才能改。

別人的經驗,都是青春期的叨叨媽,多聽一句會死的。


孩子們:如果不經商,除了買房,不要貸款。

如果貸款,不要聽她說打幾折,你就問清楚自己要還多少利息!!!

你貸款買的那個LV,很可能要裝進去你整個的人生。

不是危言聳聽,卻不敢寫的很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