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是檔好節目


《走近科學》是檔好節目


後知後覺才知道《走近科學》停播了,就在國慶節前的9月30號播完了最後一期。

都知道這檔節目播了很久很久,但看到其開播時間居然是98年,依然有點震驚,那年我應該剛學會加減乘除吧。

雖然沒有持續性關注《走近科學》這檔節目,但這些年多多少少都看過一期兩期的,印象頗深,先來一起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走近科學》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98-03年):為了宣傳我們的「科教興國」戰略,普及科學常識,節目應運而生。

彼時節目的內容通常是當時的新聞熱點,針對一些現象、問題進行探究,並賦予合理的科學解釋,激發公眾對科學的關注

第二個階段(04-10年):由於長期收視率不佳,根據央視的末尾淘汰條例,03年四季度節目受到「黃牌警告」,為避免被砍掉,節目開始劍走偏鋒


《走近科學》是檔好節目



改變後的節目開啟了「標題黨化」「推理故事化」的新模式,收視率也開始嗷嗷上漲,但網上的批評之聲不斷。

第三個階段(10-19年):由於許多人批評前一階段的節目偏離了走近科學的初衷,節目過於娛樂化,引發了網絡上的大範圍討論、爭議。

節目組壓力之下再次改版,重回嚴肅、正經的科普路線。自然,在收視率當道的今天,可以預見《走近科學》的命運只能是慢性死亡。最終,卒於2019年9月30日

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我還小,那時候對它充滿了崇拜,雖然不太記得具體的節目內容了,但印象中和《走近科學》這四個字還是十分符合的。

大多數人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第二個階段,這期間誕生了很多經典,在現實主義的拍攝手法下,結合懸疑、恐怖、極富轉折性的劇情,堪比大片,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第二階段代表作

《天降冰塊的真相》

河北一個村子裡,天上突然掉下了一些藍色冰塊,村子裡的老人認為這是所謂的「無源之水」,可以治百病,紛紛撿回家藏起來食用。

為了調查冰塊到死是什麼,節目組請了醫學、氣象學、環境學等方方面面的專家,均給不出合理解釋。

最後,明航專家出來解釋:這是飛機馬桶裡的排洩物

,經過化學處理後意外掉落形成的。


《走近科學》是檔好節目



《藍色的睪丸》

有一位大爺得了怪病,自己的睪丸變成了藍色,於是到處尋醫訪藥,結果都查不出問題。為了避免進一步癌變惡化,大爺忍痛切除了這枚睪丸。

可沒過多久,他發現另一個睪丸也變成了藍色,節目組又請了專家進行各種檢查。

最後查明:大爺的內褲褪色

《吐血奇人》

有位老兄有一個神奇的技能,他能隨意控制身體裡血液的走向,隨時可以口吐鮮血,而且可以在身體的任意部門吸出鮮血,堪稱現實版「吸血鬼」

節目組請來醫學專家為其進行各項檢查,最後終於找到了原因:該男子牙齒健康堪憂,牙齦出血嚴重。


《走近科學》是檔好節目



這樣的劇情貫穿了整個第二階段,客觀來說,確實槽點頗多,但是節目組硬是憑藉著強大的剪輯手法和氣氛烘托

,讓觀眾們按不下手中遙控器的切臺鍵。

起初大家都以為這是一個正常的節目,標題抓人眼球,劇情緊湊、刺激,但越看越不對勁,直到結局才發現被節目組忽悠了,於是義憤填膺,紛紛發帖抨擊。

吐槽人數越多,越證明其群眾基礎之廣。

網上流傳著當時《走近科學》在第二階段的「4321」選題標準

第一,選題的顯著性,故事是否吸引人,佔4分;第二,選題的曲折度,故事的發展過程是否是動態的,佔3分;第三,選題是否具有可視性,即能否拍到現場畫面或找到資料圖像,佔2分;第四則是對選題的闡釋是否具有科學上的權威性,選題沒有科學性,成了偽科學,就不能拍,佔1分。


總結一下就是:

標題黨、故事懸念、真實性、科學性


《走近科學》是檔好節目



這是《走近科學》火起來的原因,在第二次改版後,這個法則就不運用了,

科學性上升到了第一位,自然慢慢就失去了吸引力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走近科學》的受眾是全體人民,包含著近6億農村人口,這就決定了它肩負著破除迷信,對各類社會現象、問題賦予科學解釋的責任。

這樣一想,節目自始至終大方向上是沒有錯的,科學性太重,文化程度稍低的大多數就不愛看了,至於能在網上吐槽的那部分人了,可能你不是它的主要目標群體

倘若這檔節目不叫《走近科學》,取個和《老梁故事匯》類似的名字,主要側重講故事,再加點科學的輔料,這樣既可以科普大眾,也可以娛樂少數


《走近科學》是檔好節目



《走進科學》是檔好節目,只是出身和最佳定位有了偏差,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一晃21個年頭過去,這個曾忽悠不少80、90後的節目沒了,反而

有些遺憾,記憶裡的事物都會慢慢落幕,而我們只能繼續向前。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