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人生的智慧書,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職場之上,風雲變幻,龍爭虎鬥。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想要出人頭地,幹出一番成績,想要“C”位出道被他人“pick”,除了實力,還要有智慧。面對逆境、壓力、慾望、誘惑、競爭、退讓……究竟該如何應對呢?

人生猶如一條拋物線,有高點也必然有低點,有波峰自然也會有波谷。只有具備相應的智慧和能力,才可以把低潮期、迷茫期、孤獨期、無助期,統統打造成自己的升值期;才可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這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智慧,就來自《菜根譚》。四百年來,它一直被奉為“職場聖經”。無論是IT鉅子比爾蓋茨,還是股神巴菲特、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以及締造阿里神話的馬雲,他們都在潛移默化地運用其中的謀略,出奇制勝,獨步天下。

《菜根譚》,人生的智慧書,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菜根譚》是一部主講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語錄體的經典著作。說到語錄體的經典,我們最熟悉的自然是《論語》。幾年前,再度興起了《論語》熱,好多人都喜歡看、喜歡研究、喜歡琢磨,喜歡體味幾千年前的賢言哲思。為什麼時隔幾千年,我們讀它仍然會有實用價值呢?這就是“經典”的力量。“經典”本身是可以穿越時空的,也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是一個“經典”。中國人即便沒有讀過《論語》,大多也都聽說過,可是《菜根譚》,知曉的人卻是寥寥無幾。

《論語》是是孔子的弟子收集他的言論整理而成的,書中所記的語錄,大多都有其談話的對象或是所針對的事件。《菜根譚》則不同,全書的語錄並沒有明確的聯繫,只是說話,並沒有指明談話的對象或是所談論的內容。書中一共有360多條語錄,少的幾十字,多的上百字,文辭典雅、清新雋永,讀起來朗朗上口。

從宋朝到明朝,這類講究修身養性的語錄體典籍並不少,但是直到今天仍然閃光的則當屬《菜根譚》。《菜根譚》寫成的年代是晚明萬曆年間,作者是洪應明。萬曆帝明神宗是一個非常出名的昏庸的皇帝,他有20多年沒有上過朝,整天深居宮中、荒淫享樂、朝政荒廢、政治腐敗。

我們熟知的《三言二拍》和《金瓶梅》,書中就寫到了很多晚明時期社會形形色色的眾生相。比如,當時社會上有很多“西門慶”這類的人物,一個潑皮無賴,竟然靠著關係捐些錢、買了官,置了田產,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戶。這種人整天也沒什麼正事,除了喝酒和打牌,就是找女人,而身邊的那些女人也大都是爭風吃醋、撒潑耍混之流。

《菜根譚》,人生的智慧書,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那個時代,物質慾望雖然極大的滿足了,可內心和精神卻是前所未有的空虛和荒蕪。

在這樣的一個充滿著喧囂和騷動的年代,究竟應該信仰什麼?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呢?作者洪應明就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寫出了《菜根譚》,故此,書中的很多字句都能看到作者內心深處的衝突、掙扎和思考,以及在這種思考之後所作出的種種選擇。

比如,《菜根譚》中說:“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意思是說:萬古只是一瞬,依附於權勢富貴的人轉眼如冰山見日,而持守道德者則如日月永恆。耐得住寂寞,就不會寂寞;耐不住寂寞,就永遠寂寞。千萬不能因為追逐眼前的物慾,而失去自我,放棄對道德的持守。這句話對今天的我們,仍有啟迪和借鑑價值。

《菜根譚》,人生的智慧書,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作者洪應明是晚明的一位老儒生,字自誠,號還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他和所有的讀書人一樣,年輕的時候也有過追求功名利祿、出將入相的夢想。但非常遺憾的是,洪應明一生命運多舛,非常的顛沛流離,所以直到晚年仍然是一介書生,布衣終生。飽讀詩書的洪應明不僅對儒學有很深的理解,而且對於佛道二教亦有深入的研究。他把儒家的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與道家的從容自然、樂天達觀,以及佛家的隱忍、豁達、客觀、冷靜、有機結合,建立了一種非常獨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洪應明並不像孔子那樣有名氣。其實孔子當年也不是名人,孔子在當時,活的也很疲憊。年輕時候,家裡很窮,父母早早過世。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所以他什麼活都幹,看倉庫,吹鼓手,什麼都做過。後來即便當了官,官職也不大,官運不亨通。後來一度四處逃荒,甚至在城門底下被雨澆,被人稱為“喪家之犬”。說起來,很多經典之作的作者,創作之初時都是普普通通的“草根”,其作品在當時也不見得大紅大紫,不僅《菜根譚》如此,《紅樓夢》也如此。

《菜根譚》,人生的智慧書,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生活中,有的人看起來,普普通通,平平常常,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是,他一舉手一投足,總是讓人不知不覺地被其吸引,眼球追隨。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魅力。《菜根譚》就是一個貌似平常,但是卻驚世駭俗的一部奇書。論其書名,有些俗。“菜根”,顧名思義,沒什麼意思。“譚”,說白了就是語錄體的含義。可是誰也不能否認,它是一部智慧書,是講生活當中慢慢體悟下來的智慧的書。

洪應明也曾經是一個特別想在職場上有所作為的人,混出個樣子。好好讀書,好好考科舉,然後好好當官,博取功名,這個就是洪應明曾經所追求的人生。可是有的時候往往是這樣,很多的時候也許你努力了,也許你爭取了,也許你拼搏了,但是命運就和你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讓你無果而終。洪應明就是這樣,老了仍是一介布衣,還是一個平頭百姓,什麼都沒有。但是他在整個的追求、經歷、體驗的過程當中,他曾有過激烈的內心鬥爭,有過思索,有過奮鬥。直到最後的時候,他將自己的種種體悟寫了下來,就是書中的這些話。



不管你做什麼,在書中都能找到與自己暗合,對自己有所啟示的話。比如《菜根譚》裡說:“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長,使人有不匱之思。”意思是說,做什麼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要放長遠。就比如做生意,不能只做眼前的生意。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生意,才是真正的大買賣。這句話對做生意的人有幫助,對職場上的人也同樣有意義,這不屬於技術範疇,不是方法論,而是智慧,放之四海皆準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