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主義——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一)

“孤立主義”政策是美國獨立之處對外政策的基石

內憂外患的年輕國家

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英美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獨立之處,美國自身實力十分弱小。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人口不到300萬,面積僅限於東部的13個洲,同時承擔著戰爭期間欠下的鉅額外債。截至1783年,美國共欠外債788萬美元,到了1790年,外債達1208萬美元。與此同時,美國在獨立之處還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國際環境,老牌殖民主義強國虎視眈眈,尤其是美國的“前宗主國”英國,更是對這個新誕生的國家抱有敵意,而此時的美國,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都無法同英法等殖民國家抗衡。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必須謹慎的處理自己同殖民強國的關係,避免自身捲入歐洲的殖民戰爭。

孤立主義——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一)

To be or not to be

1793年,英法戰爭爆發,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首次得到運用。英法戰爭讓這個年輕的國家自獨立以來迎來了首次重大考驗。由於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給予了美國巨大的幫助,因此當英法戰爭爆發時,美國國內的親法勢力要求美國向英國宣戰,與法國結盟共同對抗英國。

孤立主義——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一)

嚴守中立

但時任美國總統也是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沒有屈從於國內政治的壓力,他從美國自身實力角度出發,認定美國現階段並不具備干涉歐洲大陸事務的能力,美國當下最重要的任務是增強自身實力,避免捲入歐洲列強的紛爭中去。最終華盛頓決定採取“中立主義”的政策:“英國既已開戰,我國政府宜於努力嚴守中立,千方百計防止我國公民把我們捲入旋渦,站在其中任何一方”,從而定下了“嚴守中立”的基調。1793年4月22日,華盛頓發表《中立宣言》,宣佈對英法交戰雙方“誠心誠意地”採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政策,嚴禁美國人以任何形式參與、幫助或支持交戰雙方的活動。儘管這一決定在美國國內引發了強烈的批評與不滿,但事實證明,華盛頓的這一決策是明智而正確的。

孤立主義——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一)

1796年華盛頓在他的告別演說中第一次全面地概括了“孤立主義”的基本思想:“美國人要建立的山巔之城,照亮整個世界,美國需要擺脫對某些國家依附;許多外國政治勢力會對美國發展造成影響,美國需要擺脫這些不利的影響,努力增強自身的實力;美國應當避免和外界的政治勢力結盟,不介入歐洲列強的爭鬥中去,而是發展與歐洲國家的經濟關係。”

“歐洲有一套基本利益,我們則沒有,或關係甚遠。因此歐洲必定經常忙於爭執,其起因實際上與我們的利益無關,因此,在我們這方面通過人為的紐帶把自己捲入歐洲政治詭譎風雨,與歐洲進行友誼的結合或敵對的衝突都是不明智的……我們真正的政策是避開與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聯盟”。

孤立主義——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一)

孤立而不封閉

華盛頓指出了捲入錯綜複雜的歐洲列強之間的紛爭關係的弊端,雖然文中沒有出現“孤立主義”字樣,但卻闡述了“孤立主義”的基本思想,把傳統的孤立思想第一次用明確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從此“孤立主義”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準則被確立下來了。

孤立主義——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一)

值得一提的是,傑斐遜就任總統後,曾短暫的推行過激進的“孤立主義”政策,要求全面禁止與英法兩國之間的貿易。但這一政策極大地傷害了美國的自身利益,使美國執政者意識到全面的封鎖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孤立主義的精髓在於不介入外部紛爭的前提下,又能利用混亂的局面創造最大的價值,從而實現美國利益的最大化。

孤立主義——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