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國學專家白志永--聚水與藏風

所謂風水,可理解為聚水與藏風之道,以水聚生氣,防風散生氣,得水為上,防風次之高山平地聚水/有江河阻隔,或小池塘攔擋,或要有一雖然沒有遮蔽,有河流橫穿,便不照條猶如河流的痕跡。心地界寬廣。藏風山脈自山腰處有流轉態勢,群巒懷抱。避開野風吹襲、無所遮蔽之地,尋我有土丘阻攔的地方。指穴山前水聚成沼。古代環境文化學認為,水是生氣厚蓄之地,為吉貴之象。徐善繼在《地理人子須知•水法》中說:“穴前水最宜深聚,蓋水本動,妙在靜中,聚則靜矣,此其所以為貴。”“藏風”指穴場四周形勢與佈局緊湊嚴密,能夠護衛穴庭,使之不受外風侵襲而耗散“生氣”。郭璞認為,堪輿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保定國學專家白志永--聚水與藏風


保定國學專家白志永--聚水與藏風


保定國學專家白志永--聚水與藏風

風水的選擇方法,以能夠聚水為第一要務,以能夠藏風為第二要務。平支和高壠兩種地形,都需要做到“得水”。世上的生氣,沒有永不枯竭的。因而,選擇埋葬地要能使生氣積聚不散,才是風水寶地。無論是高地還是平地,水流都是最好的工具,來積聚生氣。水流如同一堵牆,能擋住生氣的發散。高坡之地,有的能從半山腰落下水流,即使沒有大江來攔截,也得有個池塘來橫在埋葬地前方,積聚生氣。不然,即使靠山脈來圍堵藏風,是不夠的,生氣終究會消散殆盡。平地,不管有多遼闊,不管有沒有遮蔽,也必須用水來攔截。不然,氣平鋪於開闊地,難以積聚。外氣橫行,內氣止生水在土壤外流淌,這叫外氣;氣藏在土壤中,這叫內氣。外氣行橫,則土中的內氣自然停止向外擴散,氣自然積聚在土壤之中。氣雖然在外四處飄蕩,但剩餘的必定會有所停留;雖然散佈四處,飄忽不定,藏在深處的也有所積聚。就像水流各式各樣,漂流不定,但總是會有地方能積聚在一起,形成池塘和溪流。故云:氣之盛雖流行,其餘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在高壠所在的地方,雖然附沒有江河的阻隔,但是也要有一小的池塘流以擋住內部的生氣,如果距離流較遠,則至少要在其中有一條猶如河流一般的痕跡。如果連這種痕跡的界∠沒有,則會導致陰陽失去平衡,就算可以防風也是不可用的。在平支上,雖然沒有遮蔽,只要有一條河流橫穿而過,便不用擔心地界過於寬廣。所以說,這兩種地形都將聚水作為第一要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