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春曉》賞析

詩人儘管感傷,但並不傷感,他通過傷春惜花,思考並了悟了人生:春天易逝,不必傷感,好好珍惜;韶華易逝,不必哀婉,多多珍惜。通過“傷春—了悟—惜春”這一心理的轉變,詩人把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調整到了最美好的狀態。

本文共734字,閱讀時間約2分鐘。

春 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天生機無限,繁花似錦,美到了極致,稍有風吹草動,文人就會敏感地生出美好轉瞬即逝的傷春惜花之情。這種傷春惜花的情結,源於日常生活情感,但又超越了日常生活情感,歷來是中國文人獨特的文化心理情感,也是中華民族“物極必反”智慧的典型體現,更是人性之美的體現。

孟浩然《春曉》賞析

結合“情本體”哲學,我重新解讀《春曉》如下:

春風春雨的春夜,詩人惋惜著嬌美的春花難捱風雨的吹打,聯想到人之韶華易逝,一時悽美無限。此種心境,正如歷代經典詩詞所言:“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詩人儘管感傷,但並不傷感,他通過傷春惜花,思考並了悟了人生:春天易逝,不必傷感,好好珍惜;韶華易逝,不必哀婉,多多珍惜。通過“傷春—了悟—惜春”這一心理的轉變,詩人把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調整到了最美好的狀態。

詩人恬然入夢,不知不覺天亮了,婉轉的鳥鳴喚醒了詩人的美夢,恍如還在夢境,他信手拈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詩意呈現了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晨畫卷。“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恰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呈現出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令人心醉神迷。

沉醉之餘,詩人又想起了昨夜的風雨,再聯想到當下的落花,輕輕嘆息一聲,隨口吟出“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全詩到此戛然而止,餘味無窮。

《春曉》傳唱了一千多年,昇華為中華民族千古流芳的傷春惜花之大美記憶,成為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詩意絕唱,大哲學家李澤厚曾高度評價道:

“儘管傷春惜花,但所展現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麗的春晨圖畫,它清新活潑而不低沉哀婉。”


淘寶·一封家書名店

孟浩然《春曉》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