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來來回回,兜兜轉轉,仍舊越不過歲月的河,走不完時光的路,以為會就此捨棄筆下早已疏淡的文字,可有些放下只是暫時的遺忘。仰望星空,那一輪漸次圓滿的月影穿越星河天際落在我的眼裡,水中的倒影是鏡花水月還是花間夢事?


又是一年月圓,浪漫紅塵,依舊獨善其身安守小城。我不懼悲喜離合,卻怕在這明月當空的夜想翻起宋詞,見那些來來去去,合合離離的身影。總為這世間的石林古道,清間溪流,牽繫一生。那河中自在的魚兒是我的前生,那天邊飛翔的鳥兒是我的後世,不管這樣的情緣是真是假,這一生註定與山林落葉、晨風曉露,結下了說不清的因緣。


去年中秋,寫下疏淡文字,以作記憶。如今,春去秋來,柳綠殘枝,那些夢事,已隨風遠去,成了塵封的女兒紅。都說上等的陳年佳釀封存得越久越顯香醇,我想把這如詩一樣的酒永遠地埋藏下去沒有期限,無須想起,即使腐化黃土也不開啟。若有一天我乘鶴歸去,遠上白雲間而它依舊完好無損,我會託夢給來生的那個我,在明月中秋時完好取出,為這個閤家團圓的日子增添幾分詩意,幾分喜悅。


人間情紛塵繚亂,而世人執念最多的莫過愛情。情乃穿腸之物,一半是毒一半為藥,如同生與死,誰又能輕易做出決定,一個轉身,一個微笑,一滴眼淚,足以令人心緒波動寢室難安。

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世人的眼裡,蘇軾應當是豪邁灑脫的,是曠達高遠的,殊不知,從古至今每一個灑脫的靈魂內心深處,皆曾有過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柔情如水。“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蘇軾也有過令他撕心裂肺的疼痛。但對於胸懷博大志趣高遠的蘇東坡而言,舊日的生離死別都只是一味良藥,苦澀過後,消瘦孱弱的身體又恢復了往日的健壯。風雨能使一個人學會珍惜晴朗明媚的日子,複雜艱難的仕途讓他學會了夜飲東坡醒復醉,學會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這個名字也因此多了幾分豪邁豁達,如同江河之水,奔放豪宕。


人說,宋詞是憂傷的,它會讓一個人更加的多愁傷感。其實,詞是清淡的,其間包含了豪放與婉約。傷感只是因為沒有尋見那闕能讓你一見傾心的詞。如同那個隨你海角天涯,不離不棄的人,有時候遇見遠比相守來的情深緣重。


詞,有時如一杯濃酒熱烈醉人,那些幻想借酒消愁的人永遠不會醒來;有時則如一杯清茶,那些甘於簡單寧靜的人反而輕易得到了清醒和透徹。世事紛蕪,雲松霧海,走過未必放下,不知歲月會將原本安排好的命運交付何人?是否我們不來,故事便不會開始,我們不走,故事便不會謝幕?假如真的如此,又還會有誰在意月圓月缺,人聚人散?


1076年中秋,時年41歲的蘇軾,因思念遠方的弟弟和親人,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此時的他身居密州,正是秋風冷落時,與其弟子已有長達六七年不見。我們總將心中的愁緒,怪罪於風景舊物,認為是它讓我們本就殘缺的心支離破碎,可那輪明月千年不語,順應年輪按時殘缺,又何曾傷過你我分毫?他知道,人生在世不得意事十之八九,他不怪那輪圓月牽起他的思念之情。他有他的辛酸淚,它也有它的淚闌珊,同在一片天空下,何不趁今夜舉杯對飲,共度良宵。

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獨處的時日深了,就習慣了聚散分離江水過往。我不許諾,我只想默默地安守庭院,做一個沒有風情的男子,不懂世俗,不戀冷暖,不爭朝夕,生命起時醒,命運終時悟,風來雨去,煙輕雲淡。悲歡皆尋常,既已嘗過百次,應當明白珍惜比感懷更具意義,在這日益減少的生命裡,應早日懂得且行且珍惜。無論此刻你是身處天涯孤身一人,還是花前月下與家人團聚,都不重要,倘若沒有歸處就把心安處當做故鄉。


窗外的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無從而知?但我知道廣寒宮裡,吳剛和嫦娥又迎來了相見的機會,她們的感情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減,如那輪清澈明亮的月恆古長存。流轉千年,仍舊耳熟能詳家喻戶曉。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一說和農業生產有關,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類果品相繼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便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也有歷史學家說,起源於隋末唐初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唐軍在這一天以圓月作為構思,發明月餅,並作為軍餉,成功解決了因大量吸收隋軍而衍生的軍糧問題。直到北宋年間才正式將八月十五這一天定為中秋節。


不管真相如何,我更喜歡那些傳說:“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玄宗故事”。我也曾是個多情的人,雖嚮往禪院鐘聲,靜深流水,晨鐘暮鼓,到底還沒有到斷絕塵寰的時候。翻開書卷,我亦是為情所困,尋求解藥的伶人。人生來去一場戲,你方唱罷我登臺。願歲月知我心意,在明月殘缺之前將你送到,待曲終人散我陪你離開,從此海角天涯,相伴無期。

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夜深夜暗,明月依舊,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來結束這場相聚,我不願為一個結局,而苦思無眠。因緣有定,蘇軾早已在千年前就將結局寫定,又豈容我一個尋常男子隨意更改?“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人間沒有十全十美,世事皆有殘缺,古人既已告知,我們理當從容接受。我想當時的蘇軾,一定是早已看透,才會想要竹杖芒鞋青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夢醒來,那些零散的片段,皆已尋到了自己的歸所,圓滿謝幕。月已消散無蹤,又到了背上行囊離去的時候,秋雨綿綿,時光遙遙,希望來年我們都有了自己的港灣,是歸人,不是羈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