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可能並不只是酒

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課文《元日》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9課《古詩三首》,選編了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三首古詩。其中第一首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描繪了春節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景象。詩文如下:

元日

 [宋]王安石

爆 竹 聲 中 一 歲 除 ,

春 風 送 暖 入 屠 蘇 。

千 門 萬 戶 曈 曈 日 ,

總 把 新 桃 換 舊 符 。


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可能並不只是酒


在部編版的課本中,課文上的註釋寫中有關於屠蘇的解釋:

 [屠蘇]這裡指一種酒,根據古代風俗,常在元日飲用。

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可能並不只是酒


對於第一句的解釋,大部分的因為配套的教師用書中並沒有提及,武天老師查閱了很多的教案和課件,大家的解釋基本一致——“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由“入”字產生的疑問

在武天老師錄製視頻微課程時候,有學生問我,“春風送暖入屠蘇”中的“”是什麼意思?於是我按照著查閱到的解釋來尋找“”的意思,最能體現我們解釋的就是把這個“”當作“暢飲”、“飲入”的意思,“入屠蘇”就是“飲入屠蘇酒”。

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可能並不只是酒


給學生解釋完,總感覺很彆扭,王安石為什麼把飲屠蘇酒說成“入屠蘇”呢?難道寫成“春風送暖屠蘇”不更好嗎?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

屠蘇。“和王安石同是宋朝的蘇轍和蘇軾,寫喝屠蘇酒,都用到了”“字。在宋朝之前的唐朝,李白寫《將進酒》,飲酒用了”進酒“這個詞。所以,要寫暢飲屠蘇酒,完全可以寫”飲屠蘇“或者”進屠蘇“,為什麼王安石非要用一個”“字呢?

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可能並不只是酒


由“入“字,說詩句意思

既然有了關於“入“字的疑問,那麼是不是我們的解釋有問題呢?於是我又查詢了不少資料,發現了對於”春風送暖入屠蘇“的另一種解釋:

春風把暖氣吹進了屠蘇酒(意思是說,喝了屠蘇酒,暖洋洋地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  

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可能並不只是酒


這種解釋,就顯得非常的合理,這句裡面,把”入屠蘇“解釋為”(春風的暖)吹入了屠蘇酒裡“。那麼屠蘇酒到底是什麼酒呢?為什麼叫屠蘇呢?

屠蘇

為了給學生解釋清楚屠蘇酒是什麼,也是好奇心驅使,我查閱了關於屠蘇的資料,不查不知道,原來,屠蘇其實有兩個意思:

1、屠蘇,酒名。古代漢族風俗於農歷正月初一飲屠蘇酒以避瘟疫。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於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屠蘇酒、膠牙餳。”

2、屠蘇,房屋,草菴,《太平御覽》引漢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屠蘇。”。

看來第二個解釋,我們如果把屠蘇的第二個意思,用以解釋“春風送暖入屠蘇

”似乎更合理:“溫暖的春風吹入了房屋裡“,再結合全詩來看,如果這句解釋為“溫暖的春風吹入了房屋裡“更能和下面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更貼合,意思上更有承接的關係,解釋起來也更為順暢。

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可能並不只是酒


想法終究是想法,為了弄清楚,我們還是要繼續探究下,屠蘇酒為什麼叫屠蘇酒。通過查閱資料,我找到了屠蘇酒名字的由來:屠蘇酒,是在中國古代春節時飲用的酒品,故又名歲酒。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屋,因為是在這種房子裡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明朝楊慎解釋到 :“屠蘇本草名,畫於屋上,因草名以名屋。”因為屠蘇草畫上屋樑,所以在古詩中屠蘇也被代指為房屋。

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可能並不只是酒


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可能並不只是酒

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發現,王安石的這首《元日》中的“屠蘇”似乎也可以解釋為房屋,或者這裡“屠蘇”二字,本來就是作者的一語雙關,畢竟這裡解釋為“屠蘇酒”和“房屋”都可以講得通。您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