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也不想自己這麼糟下去

你說,人會在什麼時候的挫敗感最強?

我想,大概是學生身份時,不管怎麼努力去備課複習做筆記,始終拼不過別人聰明的頭腦隨便搞搞;

大概是工作以後成了職場人,總有人比你腦子靈活,辦事漂亮高效率,懷疑是不是自己進步太慢時;

大概是你以為萬把塊的工資可以過上不錯的生活,可事實上卻只能在“體面地月光”和“拮据地積累”中艱難平衡時;

大概是你以為,只要上了一個臺階日子能夠稍微好過一點,而那些在小城市的朋友們,卻領著比你少一大截的工資,各個買得起房子生的起孩子時。

這樣的挫敗感每天都有,就像空氣裡的灰塵,一旦你開始注意的時候,哪哪都蒙著灰。

其實我也不想自己這麼糟下去

01

其實我不是個喜歡“喪”的人,但在一段時間裡,我卻把自己活得“戾氣”十足。

這大部分原因可能是,我好像沒能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建立好平衡。

我一直跟身邊朋友說,今年可能就是我去年太閒的報應。

從年前一家閒散的工作狀態跳出來以後,接近大半年的時間,我都在新賽道上要努力去抓補不足。

說真的,這是件挑戰心理落差的事。

對於新從事的文字工作,儘管是如願以償,把興趣變成了現在的工作。

但把興趣變成職業,註定只有兩種下場:一是你想不開,二是你想開了。

在嘗試做好一件未知事情裡,投入時間越久,越會讓人計算時間成本和效率回報。

在創作上同理。

會因為拿到新選題毫無靈感,切不準角度,寫不出有邏輯、筆鋒流暢的文章而抓狂、焦慮。

不管我再怎麼努力寫,出來的效果都像是強行堆砌了大堆的豐富辭藻,華而不實,沒有邏輯。

重新去修改文稿和測試文案效果,每次更像是在鍛造我賭徒的心態,就想賭把運氣,可能就出乎意料。

這種情況,到現在也沒有好多少。

因為毫無頭緒和行業專業感不強,常常因為要麻煩同事為不合格的稿子給意見而感到愧疚。

所以挫敗感的時間久了,我也會開始懷疑,我要面對的事實,會不會已經不再是“我做得還不夠好”,而是“我不行”。

因為“我不行”的念頭,轉變成繼續就是一種煎熬的時候,放棄就成了一個合乎情理的選擇。

其實我也不想自己這麼糟下去

02

10月,連著國慶7天小長假,加上一場匆忙的考試,讓這個月的時間像開了倍速。

忙裡偷閒給家裡人打了通電話。

除了老一套的關心有沒有對象,他們還會異常關心你的工作。

畢竟按老家的女性年齡計算,也算是“老大不小”了,工作如果沒有起色就跟沒找對象一樣有罪。

過著“沒有保障”的生活,長期離家太遠就是他們眼裡的“罪”。

所以我爸媽開始輪番上場,紅臉黑臉連哄帶騙,無所不用其極的勸我回家,想我至少該找個離家近、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單位。

見我油鹽不進,我爸又開始戳心講各種極端情況的壞事壞話:

“你在外面打工,都是給老闆賺錢,自己賺的了幾個錢?

我看你一個月生活都過不下去,只能管個肚子;

你現在年輕不覺得,當你創造不出價值,老闆會毫不猶豫的把你踢走,還不給你補償金。”

我媽則負責把語氣放軟勸和:

“女孩子家的,在外面又照顧不好自己。

離家近了沒事還可以回家吃媽做的飯,省錢還吃的好;

就在我們這附近找個單位,穩定又保障多好哇,又不指望你賺多大的錢。”

最後想著這個話題註定死循環,藉著明天要上班的由頭我便掛了電話。

電話掛完之後,我便開始沉默。

換做以前,我肯定是把他們的話當耳邊風。

但這一次,我卻真的動搖了。

因為在壓力和焦慮大到爆炸的時候,在不斷被挫敗感湧上來的時候,我會懷念起以前做人事崗的日子。

沒有月績效,沒有增粉和引流,沒有文章閱讀量和打開率的惶恐;

作息規律不熬夜,自由時間多;

上下班有班車接送,生日月有員工晚會,還有嚴格的打卡制度幫你記錄好加班時間。

晚上下班可以約室友出去看電影吃飯吹海風,雖然苟且但也很愜意。

曾經被我嫌棄過一眼到頭的安穩生活,現在轉念一想,倒發覺,似乎庸俗但舒適的生活,也是一種追求。

其實,我和家裡人都很清楚,我不一定非得要在外面混出個人樣。

所以在我還沒拼盡全力的時候,他們不斷地告訴我,你還有退路。

而我也清楚,踏上的這條退路很輕鬆,但卻意味著,當我想要再重新起步時,我要比現在更加艱難。

其實我也不想自己這麼糟下去

03

無獨有偶。

過完國慶假期,有段時間沒有聯繫的一個朋友,正好來上海出差,想起我今年也來上海了便邀著見一面。

距離上一次見面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還是,第一次擇業應該選擇進創業公司挑戰全能,還是去大公司培養專項能力。

不成想,一晃2年多的時間,她都已經從創業的小公司,跳槽進了某個知名互聯網企業。

因為在輪崗試用期間,業務能力很出色,她被調到了更加具有挑戰性的部門。

小半年以後,現在也是能獨自帶隊的主要負責人。

薪資待遇自然不談,也是預想比過去好了太多。

儘管在我們熟識的朋友圈中,她已經算是賺錢能力很強的了。

但這次跟我聊起來卻說著,自己的本科學歷含金量不夠高,在其它專業領域還是遜色別人很多,打算利用空餘時間再報個培訓班。

這樣工作之餘,及時充電覆盤,也不至於落的太遠。

作為朋友,聽著她聊完自己的規劃,想到她一路走來的篤定和努力。

我有理由相信,她確實很值得這份薪資待遇,而且可以繼續發展的更好。

可能出於自己對未來規劃的不確定,借勢問朋友:

你有想過回老家工作嗎?

憑你的能力,在老家照樣可以風生水起。

朋友回答我,說:

不,我喜歡待在節奏感快的城市,我能收穫的事物更多。

羅胖說:“所有成長,都是因為站對了地方。”

選擇在一座什麼樣的城市生活,生活在哪裡,雖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個人選擇。

但是選擇的基礎,在於充分了解每一個選項,見過世界之大,才能篤定心之所向。

選擇在一個文化程度、經濟發展程度、社交圈子大小程度上閾值都非常小的城市,那這個城市的文化最高值,會決定(限制)了你的思想達到的最高值;

其次,這個城市的市場經濟的最活躍程度,又決定(限制)你可以活動的範圍;

最後這個城市的人口多少,還決定(限制)了你社交的可能性。

由此推演,選擇另外一種很大可能還面臨著:

當你的價值觀,不符合這個城市最大的包容性的時候,比如你在適婚年齡沒有對象、性取向等問題時。

你不是會被排擠沒有歸屬感,就是你被同化,你的價值觀消失;

當你的思想跑在了這個城市前面一點點(並不是跑在前面很多),你實際上對這個城市的現狀,能產生影響的可能性很小,而這個城市影響你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你的思想跑在前面很遠很遠的前面,那麼也許你可以出書、發表言論、參與社會活動來成為一個小城市的文化引領者)

另外,當你已經習慣了大城市的工作變動較大,同事之間的關係不那麼複雜。

尤其大城市的很多技術崗位,並不強求你外向,你一定會不習慣小城市的工作人事。

內向孤僻會對你的“混江湖”產生不利。

再說現實點,一座城市節奏的快慢其實是相對的。

這意味著,相同的時間裡,在節奏快的城市裡能夠積累到更多的資產,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

而且,相同的資產也只有在大城市裡,才有著更高的價值。

這樣一種情況下,節奏慢反而對自己是一種消耗。

其實我也不想自己這麼糟下去

聽完她的話,我開始意識到留在老家的選擇,只會讓我走得更慢,並不能幫我走得更遠。

我也明白,家人對我的勸告是基於“現實考慮”。

只不過他們的考慮是幾十年後的現實,而且同樣是把解決現實問題的希望,寄予在了縹緲的未來。

考慮現實,並不是想辦法過上更加輕鬆的生活,而是我應該想辦法提高解決難題的能力。

其實我也不想自己這麼糟下去

04

愛默生說,人們對世界的見解,其實是他們品格的自白。

所以人的氣度,人的成長,不只需要一顆熾熱的發心,還需要有一個同樣積極的環境。

老家生活或許安逸,但只適合用來懷念,並不適合留下。

憂患才能使人成長。

我有個上海朋友,時不時常跟我念叨:

想回鄉下老家閣樓上待上2-3個小時,捧著本舊漫畫慢慢看,然後快樂的吃五香豆。

我說,你現在回到家裡,拿個躺椅出來,舉個pad,再吃五香豆看漫畫,也是可以的呀。

朋友搖頭,她說少了點氛圍——要有老樟腦、五斗櫥、樓下面正做紅燒魚香味、手裡拿著五香豆、隔壁半導體在播評彈,這種氛圍下面看老漫畫,才開心。

許多時候,我們理想中的桃源鄉,其實與我們記憶中的氛圍息息相關。

所謂老家,其實很多時候是個氛圍。

老家的床不一定睡著更舒服,老家的飲食不一定真的更香,只是更熟悉,更能讓人獲得安全感。最重要的是,隨時能回去。

所以老家作為一個理想的歸去處,很好;

真待久了,未必讓人開心,一樣還想去遠方,還想去其他理想的所在地。

理智看來,我現實的處境,不過是在走一條吃力的上坡路,我需要開足馬達前進。

如果現在選擇調頭,或許輕鬆下路,但極大可能我就會從此熄火不再動彈。

我同樣知道,生活,從來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

不願放棄的理由,還是好奇自己可以走多遠,還是想在做選擇之後,憑著股信念,一點一點的把當初做的選擇變得正確。

哪怕說,現在的“不夠好”這件事會讓人難過,要面對的,也不全是那個不好的結果。

我真正還需要面對的,是“變更好”這個行動。

你說,對嗎?

其實我也不想自己這麼糟下去

寫在最後:

特別喜歡日本著名設計師山本耀司說過的一段話: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人什麼東西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其實我承認自己是不太努力的人,會做半途而廢的事情,愛幹些三分鐘熱度的事情,還能給自己心理編織舒適區。

所以,在把興趣當職業遇到瓶頸的時候,我想放棄;

在家裡人適時提出“調頭”的選項時,我在動搖。

不過,好在我還算有點責任心。

有點責任心的人,在對“成果”的要求上,至少讓我有了一絲堅持下去的毅力。

因為小長假和考試的來返奔波,工作時間節點安排得也不好,我一直在和疲憊較著勁,整個人碼字根本不在狀態。

所以打了很多字,修改了很多字,又刪減了很多字,但都覺得不滿意。

要麼看著內容太乏味,要麼踩點跑偏,要麼文章結構有問題。

就連這篇稿子,也是被拖拉了一週,才斷斷續續敲完。

可以說,想要結果呈現的好看,背後體會的都是“不容易”。

而,在“變更好”的過程中,誰又特別容易呢。

唯一變得容易的方法,只能是不斷逼迫自己面對它,不斷把“會變好”轉化的更積極,成為“變更好”的行動。

努力不會上癮,但它有慣性。

一旦你習慣那種沒有安全感必須靠雙手實現什麼的生活,這輩子再榮華富貴你都註定勞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