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三年級上課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對於心愛的小動物,你是願意將它圈養還是放歸自然?《灰雀》講述了列寧在公園裡找灰雀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主動放回灰雀的故事,列寧對男孩的尊重以及男孩知錯就改的美好品德值得我們學習。那麼今天的漢字學習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男”是田地裡的壯勞力

我們知道,古文字的“女”是一位女性端坐的樣子,那古人又是怎麼造出 “男”字的呢?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男”由“田”和“力”兩部分組成。“田”是田地,“力”是農用工具的樣子,古人用它來犁地。“男”就是拿著犁地的工具在田地裡辛苦耕作的人。古人認為勞動、耕作是男人的一項主要職責,於是他們就用此形象來表示男人。

可見,男性在造字之初就肩負著用勞動去給大家獲取糧食、撐起一個家庭的艱鉅任務。

後來“男”又引申表示“兒子”, 如《石壕吏》中有“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另外,“男”在古代還是一種爵位名稱,男爵排在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之後,是第五等爵位。

漢字裡“男”還可以做偏旁,表示跟男子有關係的意思,如外甥的“甥”、 舅舅的“舅”等。

“或”是保家衛“國”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甲骨文的“或”由“戈”和“口” 組成。“口”表示城池,“戈”表示武器,“或”就是“手持武器繞城巡邏”的意思, 指守衛一方城邦、一片疆域。金文字形 在“口”的上下各加一橫,以突出城池的邊界,使得繞城巡邏的形象更加明顯。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或 + 囗(wéi)= 國(國),“囗” 表示“圈子、範圍”,這裡指“疆土”, “國”強調邦國、國家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或 + 土 = 域,“土”表示土地,這 裡也指“疆土”,“域”強調疆界、疆域,引申表示某種範圍,如地域、區域、領域。守衛城邦時,需要面對各種“不確定”的危險和情形,所以“或”後來被借用作為虛詞,表示“也許、有時、有的”等“不確定”的狀態,如或者、或 許、或是。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肯”原本寫作“肎”,“肎”和 “骨”很像,表示“骨關節之間的筋肉”。後來“肎”中的“冖”寫作“止”,演 化成了今天的“肯”字。現在你能明白 “啃骨頭”的“啃”為什麼這麼寫了吧!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骨頭和骨頭之間,要靠“肯”去連接。有個故事叫“庖丁解牛”,說的是好的廚師,每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肉;一般的廚師,每月換一把刀, 因為他們用刀砍斷骨頭。但是有一位厲害的廚師,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宰的牛有幾千頭了,可是刀卻像新的一樣。原來他的刀都是找準了牛骨頭上“肯”的部分。把“肯”切斷了,牛身也就被分解了,所以他一點也不費刀。後來人們就用成語“切中肯綮”來比喻點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其中“綮”和“肯”的意思相同,也表示筋骨結合之處。詞語 “中(zhòng)肯”中的“肯”也是此意, 表示言論正中要害或恰到好處

“肯”後來由“緊附在骨頭上的筋肉”引申表示“贊同、許可”的意思,如點頭同意,叫作“首肯”;心裡同意, 叫作“心肯”;而不願意、不同意,就 是“不肯”。《詩經·邶風·終風》中有“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說的便是颳大風時塵土飛揚,但是他還是願意來赴約。後來人們就用“惠然肯來”來作 為歡迎客人光臨的敬辭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日積月累

1、組組詞

郊jiāo:郊外、城郊、郊遊

養yǎng:養生、修養、教養

粉fěn

:粉塵、粉筆、麵粉

粒lì:顆粒、米粒、粒子

男nán:男生、男女、男士

或huò:或者、或許、間或

者zhě:記著、讀者、患者

肯kěn:肯定、首肯、寧肯

誠chéng:誠實、真誠、誠服

2、多音字

散sàn(散步)sǎn(散漫)

的de (我的)(的確)

3、近義詞

婉轉——動聽 喜愛——喜歡

果然——果真 仰望——張望

可惜——惋惜 或者——或許

誠實——老實

4、反義詞

高大——矮小 喜愛——討厭

肯定——否定 誠實一一虛假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