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对于心爱的小动物,你是愿意将它圈养还是放归自然?《灰雀》讲述了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以及男孩知错就改的美好品德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今天的汉字学习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男”是田地里的壮劳力

我们知道,古文字的“女”是一位女性端坐的样子,那古人又是怎么造出 “男”字的呢?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男”由“田”和“力”两部分组成。“田”是田地,“力”是农用工具的样子,古人用它来犁地。“男”就是拿着犁地的工具在田地里辛苦耕作的人。古人认为劳动、耕作是男人的一项主要职责,于是他们就用此形象来表示男人。

可见,男性在造字之初就肩负着用劳动去给大家获取粮食、撑起一个家庭的艰巨任务。

后来“男”又引申表示“儿子”, 如《石壕吏》中有“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另外,“男”在古代还是一种爵位名称,男爵排在公爵、侯爵、伯爵、子爵之后,是第五等爵位。

汉字里“男”还可以做偏旁,表示跟男子有关系的意思,如外甥的“甥”、 舅舅的“舅”等。

“或”是保家卫“国”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甲骨文的“或”由“戈”和“口” 组成。“口”表示城池,“戈”表示武器,“或”就是“手持武器绕城巡逻”的意思, 指守卫一方城邦、一片疆域。金文字形 在“口”的上下各加一横,以突出城池的边界,使得绕城巡逻的形象更加明显。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或 + 囗(wéi)= 国(國),“囗” 表示“圈子、范围”,这里指“疆土”, “国”强调邦国、国家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或 + 土 = 域,“土”表示土地,这 里也指“疆土”,“域”强调疆界、疆域,引申表示某种范围,如地域、区域、领域。守卫城邦时,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危险和情形,所以“或”后来被借用作为虚词,表示“也许、有时、有的”等“不确定”的状态,如或者、或 许、或是。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肯”原本写作“肎”,“肎”和 “骨”很像,表示“骨关节之间的筋肉”。后来“肎”中的“冖”写作“止”,演 化成了今天的“肯”字。现在你能明白 “啃骨头”的“啃”为什么这么写了吧!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骨头和骨头之间,要靠“肯”去连接。有个故事叫“庖丁解牛”,说的是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 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但是有一位厉害的厨师,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宰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却像新的一样。原来他的刀都是找准了牛骨头上“肯”的部分。把“肯”切断了,牛身也就被分解了,所以他一点也不费刀。后来人们就用成语“切中肯綮”来比喻点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其中“綮”和“肯”的意思相同,也表示筋骨结合之处。词语 “中(zhòng)肯”中的“肯”也是此意, 表示言论正中要害或恰到好处

“肯”后来由“紧附在骨头上的筋肉”引申表示“赞同、许可”的意思,如点头同意,叫作“首肯”;心里同意, 叫作“心肯”;而不愿意、不同意,就 是“不肯”。《诗经·邶风·终风》中有“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说的便是刮大风时尘土飞扬,但是他还是愿意来赴约。后来人们就用“惠然肯来”来作 为欢迎客人光临的敬辞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日积月累

1、组组词

郊jiāo:郊外、城郊、郊游

养yǎng:养生、修养、教养

粉fěn

:粉尘、粉笔、面粉

粒lì:颗粒、米粒、粒子

男nán:男生、男女、男士

或huò:或者、或许、间或

者zhě:记着、读者、患者

肯kěn:肯定、首肯、宁肯

诚chéng:诚实、真诚、诚服

2、多音字

散sàn(散步)sǎn(散漫)

的de (我的)(的确)

3、近义词

婉转——动听 喜爱——喜欢

果然——果真 仰望——张望

可惜——惋惜 或者——或许

诚实——老实

4、反义词

高大——矮小 喜爱——讨厌

肯定——否定 诚实一一虚假

三年级上课文26《灰雀》|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qì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