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vs.“智慧”——從《瘋狂的亞洲富豪》說起

一群北美華爾街和硅谷工作的奶爸辣媽們~順應信息時代,我們學著變成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相得配偶、育得子女、理得財富的“全能”父母,聊養育牛娃渣娃、中年油膩職場、真實深度的北美見聞等,有趣有理想的現實主義者,與你共同成長。

前段時間,有個好萊塢電影非常火,《Crazy Rich Asians》(《瘋狂的亞洲富豪》,又名《摘金奇緣》),裡面的結尾讓筆者印象非常深刻。Rachel約楊紫瓊演的男友媽媽Eleanor,來自新加坡第一首富的家庭,打麻將。在麻將桌上充分展現了一個美國出生的華裔二代的智慧。

“聰明”vs.“智慧”——從《瘋狂的亞洲富豪》說起

首先,Rachel開誠佈公地問Eleanor為什麼從一開始就不喜歡自己。楊紫瓊回答,因為你不是旮給囊,潮汕話的自己人,是外國人。Eleanor認為美國人都是自私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但這麼大個家族持久的幸福是需要犧牲的,她認為Rachel做不到,信不過。

接著,Eleanor碰到好牌就馬上碰了,展現了中國人的搶佔先機的“聰明”。

Rachel看到偏見來自根本無法改變的出身,說道,Nick跟我求婚了,他願意放棄家庭。告訴Eleanor實際主動權在我手上。果然,Eleanor非常緊張。

“聰明”vs.“智慧”——從《瘋狂的亞洲富豪》說起

接著,說道,放心,我拒絕他了。Eleanor這才鬆口氣。Rachel說道,這裡沒有贏。如果Nick選擇了我,他將失去他的家庭,你知道如果Nick被迫放棄我,他將下半輩子怨恨你,展現了更高層次的“智慧”,不是考慮你贏還是我輸,而是明白很多時候贏了也是輸了,應該考慮怎麼樣能夠雙贏。

然後來到了最精彩的部分,Rachel摸到了能讓她出奇制勝的八條,抓在手中,半天沒有放下。說道,“我現在離開,和他分手,不是因為我怕你,也不是因為我不夠好,而是因為太愛Nick了,所以不希望讓他離開自己的家人。”隨後,她把這張本可以讓她贏的八條打出去了,然後Eleanor馬上拿走了八條,胡了。

Rachel接著說“如果將來Nick真的和哪個幸運女孩結婚了,當你和你的孫輩們共享天倫之樂時,我希望你會記得,你們會有那樣的幸福是因為曾經一個出身窮困、由單親家庭撫養長大的平民女孩放棄了自己的幸福。”然後站起來,把自己的牌亮出來,就轉身離去。

Eleanor看著Rachel母女離去的背影,再看看Rachel的牌,才發現Rachel本來就可以胡了,那個八條是Rachel讓給她的,就像她本來可以答應Nick的求婚追求幸福,卻為了成全Nick的家人而放棄自己幸福一樣。

以下是影片最高潮部分麻將鬥法的片段,大家感受一下楊紫瓊和女主的高潮演技~~

https://v.qq.com/x/page/j0823zbmor1.html


“聰明”往往體現在”絕不吃虧“上面,很多時候,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考慮他人的利益。

例如,在影片中,Eleanor只考慮她的兒子和家族的幸福,根本不考慮Rachel母女的感受,也不會尊重Rachel的感情。因為她的婆婆也是這樣對她的,她為了兒子的將來,其實也是她的未來,作出了重大犧牲,從小讓她的婆婆來撫養自己的兒子,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她的婆婆最愛的孫子,從而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家族的繼承人。現在冒出個Rachel,接受她的風險太大,可能“虧本”的生意,當然不做,哪有那麼傻?

“聰明”vs.“智慧”——從《瘋狂的亞洲富豪》說起

但是,人們常常忽略瞭如果你絕不吃虧,要求利益最大化,那必然有人要吃虧,有人讓步,這種靠佔別人便宜的合作不可能長久,就是一次買賣,甚至在別人認清你的本性後可能連一次合作機會都沒有。就像影片中,Eleanor絞盡腦汁調查了Rachel的身世,發現Rachel的媽媽是出軌懷上了Rachel然後逃到了美國,想以此讓Nick離開Rachel,卻把Nick推得越來越遠,甚至決定放棄整個家族而選擇Rachel。

而美國福利社會已經發展到了大家明白與其拼命壓榨他人的利益,讓自己利益最大化,最後兩敗俱傷,倒不如給予他人空間和讓步,共同發展,獲利更大。就像Rachel懂得與其跟Nick的家人搶Nick,將來即使得到了Nick也不會幸福,還不如把Nick讓給Eleanor,讓Nick和自己都擁有真正的幸福。而她的做法也讓Eleanor看到了Rachel的智慧,願意為了家庭謙讓,並不是她認為的美國人的自私自利,只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懂得顧全大局。因此,也最終願意接受Rachel,成全兒子,達到了合作雙贏。


中國式的“聰明”還體現在喜歡追求“捷徑”,也就是短視、功利。

比如,寫公眾號,自己原創需要從選題、研究、碼字、排版等全部親力親為,當然耗時耗力,可能還沒有什麼閱讀量。而把別人爆款的題材拿過來,改頭換面寫寫就發了,要快得多,可能連插圖、排版都有了。既然是爆款,閱讀肯定有保證,這不是一條保證成功率的“捷徑”嗎?

在育兒上也非常明顯。為什麼中國的教育市場那麼火爆,在美國就很難看到這樣的現象。本質上,中國父母都希望有一條穩妥、保證成功率的“捷徑”。早教能夠讓孩子智力開發,將來讀書、考試就輕鬆點,所以中國早教很盛行。考試考好了,就能進好的初中、高中、大學,就業就有保證。

每到高三,總看到很多家長非常焦慮地問“選什麼專業好,什麼專業好就業,工資高,穩定不裁員,未來上升空間大、前景好”,而不是問孩子喜歡什麼專業。

筆者有個朋友的兒子想學動物學專業,被父親堅決反對,說學動物學將來能幹嘛?找什麼工作?三番四次之後,兒子爭持不下,選擇了父親首肯的數據科學專業。

但實際上,

有時候“捷徑”未必是“捷徑”。或者,它只是短期的“捷徑"。而因為短期走了“捷徑”,還可能導致後面的路更加荊棘密佈、或者繞了更大的彎而難走。

“聰明”vs.“智慧”——從《瘋狂的亞洲富豪》說起

著名作家三毛學生時期數學非常糟糕,常常考零分。後來她發現可以背題通過考試,就背題,一次還考了滿分。老師不相信,認為她作弊,她堅決否認。於是,老師出了幾道同個知識點的新題,果然,三毛一道都不會,老師拿毛筆在她兩個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圈,表明“零蛋”,讓她去門外罰站。從此,三毛自尊心受到極大打擊,更加厭惡數學不說,還輟學了,變得非常叛逆,心理還一度出現問題。後來三毛的很多選擇和行為,其實都跟她當初這個經歷有關。

“聰明”vs.“智慧”——從《瘋狂的亞洲富豪》說起

“背”是一條短期內奏效的“捷徑",但選擇了這條”捷徑“,卻讓三毛付出了更加慘痛、影響她一生的代價。

我們今天仍然有很多孩子選擇”死記硬背“通過考試這一條“捷徑”,因為要學的內容太多了,升學的壓力太大了。可是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孩子根本沒有學會知識,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同時還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研究的動力。

“聰明”vs.“智慧”——從《瘋狂的亞洲富豪》說起

一路習慣了考試這條“捷徑”的孩子們,出來社會工作後,沒有考試了,就不知道怎麼辦了,為了升職,獎金,加薪,加上同齡人的攀比,往往陷入追求投機取巧的“捷徑”中,輕則可能被發現後領導批評幾句,重則可能被炒魷魚甚至身陷囹圄。

美國人的很多做法在中國人看來實在是笨透了,效率極其低下。比如,美國式教育很喜歡小組作業。中國人最討厭小組作業了,還不如自己會的全部做完了,最多把組員名字都寫上去就完事了。美國人不是,美國人喜歡真正的討論,雖然討論可能半天討論不在點上,討論總有學得慢搞不清楚狀況的人“攪局”,中國人這時就非常受不了,感覺浪費時間啊,而美國人會花時間教不會的人,確保所有人都明白了再往下走。這在中國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不懂的人已經“攪局”了,還花時間教他?太不“聰明”了。

這種看似“笨透了”的教育方法卻跟出來社會工作中非常類似。工作並不是你一個人完全工作就完了,需要跟別人合作,充分尊重他人才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

“聰明”vs.“智慧”——從《瘋狂的亞洲富豪》說起

之所以不走“捷徑”,不是因為“笨”,看不到“捷徑”,而且因為人生本沒有“捷徑”,任何通過走”捷徑”的方法獲得的,必然佔用了不屬於你的資源,或者得到了本不屬於你的東西,超過自己能力能夠駕馭,就只是個空心的花瓶,一碰就碎。

很多人可能會羨慕富二代,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一輩子無憂。在美國的文化裡,崇尚白手起家的人,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強者。即使在最講究出身的東北部,很多老富新貴都羞於標榜自己的家族和出身,因為不需要任何努力獲得的東西,這不值得炫耀。


中國式的“聰明”還體現在用很多外在條件的“包裝”自己,比如金錢、地位、他人的評價等等,認為表面功夫做好,就很有面子,就是別人眼中的“人生贏家”了,就幸福了。實際上,如果一個人對自我的價值認知來自外在,是永遠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在《瘋狂的亞洲富豪》影片中,Nick的家族朋友對於Rachel這個外來的平民非常排斥,從奚落嘲笑,到諷刺,到整蠱她,絞盡腦汁想讓她知難而退,認為他們自己很“聰明”。

而Rachel卻把這一切一一化解了,因為她內心很篤定,這些外在的財富並不是她評判人的標準,所以絲毫不影響她的自信心,她深知自己比他們更聰明、更能掌握自己的幸福。

所以當她瞭解到自己的身世,母親是出軌懷上了她,並且害怕被丈夫發現逃到了美國後,她也沒有自卑,更加沒有埋怨母親,怨恨這樣一個出身讓她“配不上”Nick,而是仍然感激母親辛苦把自己撫養成人。

“聰明”vs.“智慧”——從《瘋狂的亞洲富豪》說起

同時,面對Nick的求婚,也是這份內在的篤定和自信,讓她有勇氣和底氣拒絕新加坡第一鑽石王老五的求婚,因為她知道她的幸福不在於Nick的家族背景,而在於她自己的內心。

真正的“智慧”就在於,不用外在因素和他人的眼光來評判自己,追求表明的幸福,而是追求自己內心的幸福。


中國式的“聰明”還在於喜歡鑽空子,不遵守規則,而且鑽了空子還洋洋得意,認為這是自己的本事。而美國對於這種自作聰明、不遵守規則的人非常不齒,法律也是嚴格禁止的。

看過一篇文章,說美國之所以會出現Google、Facebook、Amazon這些世界巨頭企業,是因為這些企業在早期發展的時候,很少遇到像中國一樣的抄襲風潮導致的惡性競爭。美國認為一個企業idea出現了,比如Uber,有利可圖,其他人即使是效仿,至少在設計上、策略上需要有所區別,Lyft, Via等都跟Uber類似但不完全一樣,這樣也避免直接競爭最後變成價格戰,完全照抄就是抄襲,在美國是被看不起的,而且很可能會惹上官司。因為整個社會風氣已然如此,加上嚴格執行的法律,讓美國人根本不屑於去選擇“抄襲”的“捷徑”。

“聰明”vs.“智慧”——從《瘋狂的亞洲富豪》說起

正是由於這樣的“默契”,讓美國的創業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企業也有機會考慮長遠戰略而良性發展,真正為消費者謀福利。試想想,如果Facebook、Uber 剛開始發展就碰到一堆跟他們一模一樣的企業,過早地陷入價格戰等惡性競爭,必須通過讓利獲得用戶,企業生存都成問題,CEO哪有心思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呢?對於投了各個競爭企業投資人的也是一種資源浪費,更促進了他們的短視,追求短期套現退出而不是公司的長遠發展。

而中國消費者喜於樂見同類型企業打價格戰,還認為自己從中漁翁得利,也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惡性競爭的風氣。

有人會說,中國的國情不同,還沒有到美國的階段。10年前或許如此,可是如今的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廣東省的GDP都超過一些亞洲國家了,即使是三四五線城市的很多中國人的生活並不比美國普通老百姓差,仍然如此,不得不讓我們反思?

因為創新需要投入、需要調研、需要研發、需要思考,投入產出沒有保證,而模仿和抄襲簡單得多,投入產出有保證,所以本質上,還是追求“捷徑”和小富即安的思想。

對於法律和規則,中國式“聰明”更是非常喜歡鑽漏洞,認為只要不被發現,就僥倖賺到了。比如金融行業裡,內幕交易,收市托盤,操縱市場,私下給介紹費造成不公平競爭等等。在美國,任何一項被發現都會弔銷執照,失去從業資格,嚴重的,還可能需要坐牢,永遠不能進入金融行業。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規則和嚴重的法律後果,讓消費者相信金融從業人員是可信的,願意把錢交給金融機構進行管理而提高效率。

“聰明”vs.“智慧”——從《瘋狂的亞洲富豪》說起

反觀中國,不少人喜歡用各種方法可以繞過規則和法律,即使被發現了也不一定有什麼後嚴重果,因此大家也見怪不怪,看似“聰明”,很多美國人想都沒想過,相比之下,真是“笨多了”。但實際打亂了規則,使得規則形同虛設,大家都不信任規則了,大大加大了社會的信任成本,使得最起碼的準則缺失。因此,中國金融市場裡80%是散戶,造成巨大市場波動和效率底下,由於信任難以建立,企業間的合作損耗巨大,也給社會造成巨大的浪費。

中國已經步入小康社會,中國式“聰明”本質是追求“捷徑"、破壞規則和秩序、盲目虛榮和短視,看似“聰明”,實則愚蠢、低效,而且危害巨大。而筆者所在的美國,很多看似很“愚笨”的做法,或者沒有人鑽的空子,不是別人真的笨,想不到,而是大家在社會中形成的默契,不破壞規則,追求長久、健康、高效率的發展。所謂大智若愚,就像影片中的Rachel早已看破Nick家族的所有針對她的技倆,和婆婆對她的偏見,看破不說破,才是真正的智慧。

本文作者:傳承君,美國經濟學博士,師從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格曼,上得了名校,下得了廚房。原美國華爾街經濟學家,紐約上東區私校招生顧問,現居美國紐約。部分素材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不做商業用途,侵刪。轉載請聯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