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之後,天寶四年:北方烽燧無警,長安冤獄大興

《長安十二時辰》落下了帷幕,張小敬揹著他的無用短刀,離開長安,繼續行走江湖。李必揹著行囊,走出長安,歸隱修煉。他們兩個慢慢地淡出了長安人的視線。長安又恢復了原有的節奏,天寶三年上元節那天發生的事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在這之後,有發生了哪些激動人心的事呢?轉眼間,就到了天寶四年的正月。正當長安人在享受著新年的祥和與歡樂,從遙遠的北方傳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送來消息的是取代突厥的回紇使者,他還奉上了一顆人頭做為這個新的遊牧國家給大唐的投名狀。那顆人頭就是大唐北方最大的敵人突厥最後一任可汗白眉,這是怎麼回事呢?

《長安十二時辰》之後,天寶四年:北方烽燧無警,長安冤獄大興

草原部落

凡是關心大唐命運的長安人都知道,大唐雖處盛世,北邊和西邊漫長的國防線外都是敵人。這些敵人主要有包括東北的契丹,正北的突厥,西北的施寄突,西邊的西域各國(比如近年來比較強橫的小勃律)和西南的吐蕃。

為了保護大唐的子民,聖人決定在漫長的過防線上建立節度區,設立節度使長期駐軍,以防邊寇入侵。張小敬以前所屬的第八團就歸安西節度使管轄。安西節度區的北面就是北庭節度區,防範主要敵人是施寄突。往東是河西節度區和朔方節度區,防範的主要敵人是突厥。再往東,是河東、范陽、平盧三個節度區,防範的主要敵人是契丹,那裡有位如今很受聖人和宰相喜歡的節度使:安祿山。

在所有的這些大唐的敵人之中,突厥一開始最為強大。經歷了百年的長期戰爭,如今的突厥已經沒落,連手下都鎮不住了。 原本臣服於突厥的回紇,在酋長骨力裴羅領導下,建立起了回紇汗國,進攻並殺死了突厥最後一代可汗白眉。從此佔據了突厥原有的領地,並將白眉可汗的人頭奉獻給了大唐,以示臣服。聖人自然很開心,冊封骨力裴羅為奉義王。

突厥徹底瓦解之後,大唐北方的烽燧再也不用發出敵人入侵的警報,迎來了北部邊境前所未有的寧靜。

《長安十二時辰》之後,天寶四年:北方烽燧無警,長安冤獄大興

北方長城

然而在長安,一場大唐中央政府內部的鬥爭正在醞釀著。鬥爭的雙方是左相李適之和右相李林甫。李適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恆山愍王李承乾的孫子。天寶元年,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適之接任並且兼任兵部尚書。

李適之特別喜歡飲酒,酒量大, 能喝一斗不醉。還記得《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賀知章(何監)和焦遂嗎?那可都是很能喝的。他們三個,在喝酒方面與李璡、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五人並駕齊驅。他們八個在一起有個響亮的名號:酒中八仙”。 杜甫曾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其中描寫李適之的詩句是:“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長安十二時辰》之後,天寶四年:北方烽燧無警,長安冤獄大興

賀知章(何監)

可是這位喝酒水平一流的左相,在權力鬥爭上,就比李林甫差得遠了。 李林甫指使幾個御史上書給聖人,說兵部的官吏收受賄賂,一下子就逮捕了六十多人。

這些人被交付給京兆府與御史臺對審,審了好多天,也沒有審出什麼結果。京兆尹沒拌飯,請示了一下李林甫,李林甫搬出了手下的一張王牌吉溫來審問。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吉溫看上去聽沒用也挺蠢的。歷史中真實的他可是個讓人膽寒的酷歷。 他先讓兵部被抓的官吏呆在審訊大堂的外面,命人從其他地方押來了兩個重刑犯人審訊。

吉溫的手下對這兩個重型犯用盡酷刑,犯人號呼的聲音,可謂慘不忍聞。最後兩個重刑犯說:“苟存餘生,乞紙盡答(只要讓我活命,拿紙來,我什麼都承認)。”

兵部的官吏早就聽說過吉溫的手段,聽了這麼一場表演之後,都違心地認了罪。這件兵部的大冤案就此鑄成。為了展示審訊的公平,吉溫還堂而皇之地讓其他部門檢驗犯人,沒有任何被打過的痕跡。作為兵部的主管官員,李適之可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預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