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百年大戰中前赴後繼的偉大使者們:張謇、蘇武和常惠

你是否知道由漢高祖劉邦開創的西漢王朝歷時兩百多年,其中有居然有一半的時間用在了和匈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

這場東亞世界裡最早的一場遊牧民族(匈奴)與農耕民族(漢族)之間驚心動魄持久爭霸戰,歷經了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漢元帝四代人, 其結局對整個亞歐大陸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和重大的影響。

在這場漢匈百年大戰發生的初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將其納入到西漢國家整體對外經營體系中做了通盤考慮後,堅定了對匈奴這個戰略方向的重視,百年多未曾輕易動搖。

回到漢武帝執政的初期,你可以發現當時的西漢有四條陸地通商線路和兩條海上通商線路。

陸地第一條通商線路(東北線)自薊出發,東北經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直到朝鮮半島。

陸地第二條通商路線(西北線)自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南北邊緣,遠達中亞、南亞乃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及南歐、北非等地。這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緣起。

陸地第三條通商路線(西南線)自巴蜀出發,經西南夷,通於身毒(印度)等地。

陸地第四條通商路線(東南線)自番禺出發,經蒼梧(今廣西梧州)、鬱林(今桂平),達於交趾、九真、日南(在越南境內)等地。

海上第一條通商路線(東太平洋航線)自齊(今山東北部)東渡渤海,達朝鮮半島,然後南繞半島,東到日本。

海上第二條通商路線(南海-印度洋航線)自徐聞(今廣東徐聞)、合浦(今廣西合浦)乘船南行5 個月,可達都元國(馬來半島),又繼續航行4 個月,到邑盧沒國(緬甸沿岸),再航行20 餘日抵湛離國(緬甸沿岸),然後步行10 餘日到夫甘都盧國(緬甸蒲甘城附近),再乘船航行兩個月,最後抵達黃支國(在印度建志補羅)。回程可經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皮宗(在馬來半島),到日南等地回國。

漢匈百年大戰中前赴後繼的偉大使者們:張謇、蘇武和常惠

攻擊西漢的匈奴人

以上六條通商路線,使得西漢與周圍國家建立了頻繁的政治和商業往來。在當時西漢可以認知的“世界”裡,北邊崛起的匈奴是一個可以與西漢全面抗衡的軍事大國,並且可以從東北和西北兩個方向上(特別是通過西北方向的西域)威脅西漢國家的生存。

在西域, 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的西漢初期,分佈著三十幾個國家,大的有幾十萬人,小的不過數千人。從地理分佈上看,主要分佈在以下四個地區:

塔里木盆地的南部: 包括樓蘭、且末、于闐、莎車等國;

塔里木盆地的北部: 包括疏勒、龜茲、焉耆、車師等國;

準噶爾盆地的東部: 散佈著姑師、卑陸、蒲類等一些小國。

準噶爾盆地的西部: 伊犁河流域,原來居住著塞人。西漢初年,居住在敦煌祁連山一帶的月氏人,由於被匈奴所迫,西遷到此處,趕走了塞人,建立了大月氏國。不久,河西地區的烏孫人為了擺脫匈奴人的壓迫,向西遷徙,把月氏人趕走,佔領了這塊土地。

西漢初年,匈奴的冒頓單于征服了整個西域,並設置僮僕都尉,向各國徵收繁重的賦稅。匈奴還以西域作為軍事上的據點和經濟上的後盾,向西漢進攻,直接威脅著西漢的首都長安。

西漢王朝在同匈奴鬥爭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別是漢武帝即位後,從匈奴的一個俘虜口中得知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復匈奴之意後,便決定溝通與西域的聯繫,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從此,西漢的使者便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公元前138 年(建元三年),漢中(陝西城固)人張騫自願出使西域。他率領了一百多名隨行人員出隴西,向西域進發。西行不久,張騫等人便被匈奴俘獲,被拘禁了十餘年。在經歷了種種困難之後,終於找到一個機會逃了出來。

漢匈百年大戰中前赴後繼的偉大使者們:張謇、蘇武和常惠

張騫雕塑

他們越過蔥嶺,經大宛、康居,終於在媯水(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一帶)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佔有大夏故地,這裡土地肥沃,又很少有敵人騷擾,人民安居樂業,已無報復匈奴之意。加之與漢朝相距太遠,便謝絕了漢提出的聯合對付匈奴的要求。張騫在大月氏停留一年有餘,後取道塔里木盆地南緣東歸。

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後趁匈奴內亂,與奴隸出身的堂邑父一起逃出。公元前126 年(元朔三年),二人回到了西漢王朝的首都長安。張騫雖然沒有達到聯絡大月氏共擊匈奴的目的,但卻溝通了西漢王朝與西域的聯繫,使西漢政府增加了對西域的瞭解,獲得有關西域和匈奴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

公元前119 年(元狩四年),在與西漢的對抗中失去河西走廊後之,匈奴向西北退卻。漢武帝再次任命張騫為中郎將,率領300 多名隨員,攜帶金幣絲帛等財物“數千鉅萬”,牛羊萬頭,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個是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聯絡,東歸以斷匈奴右臂; 另一個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王朝的“外臣”。

張騫到達烏孫時,恰逢烏孫內亂,沒有達到勸說烏孫東歸的目的。不過,張騫的副使則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漢王朝的政治影響,增強了相互間的瞭解。張騫一行偕烏孫使者數十人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返回了長安。

張騫是西漢開闢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個使者,他的堅強意志和勇敢精神一直為後人所傳頌。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此後,漢朝和西域各國經常互派使者,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促進了雙方貿易的發展,形成了“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的景象。

但是,處於西域東端的樓蘭、姑師(後稱車師)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他們在匈奴的挑唆下,經常出兵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旅財物,成為漢通往西域的嚴重障礙。為確保西域通道,漢將趙破奴、王恢於元封三年(公元前108 年)突襲樓蘭,後來趙破奴又率軍擊破姑師,並在酒泉至玉門關一線設立亭障,作為供應糧草的驛站和防守的哨所。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隨張騫至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報告漢王朝的強盛後,增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表示“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請求與漢和親。元封六年(公元前105 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作為公主嫁給昆莫,並“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細君死後,漢王朝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這兩次和親,對於鞏固漢與烏孫的友好關係,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發展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張騫之後, 第二個著名的西漢使者是蘇武,字子卿,杜陵(陝西西安東南)人。天漢元年(公元前100 年),由於匈奴單于再次表示要求和親,並送還以往扣留的漢朝使者,武帝遂命中郎將蘇武率百餘人攜帶大批禮品出使匈奴,並送還漢朝扣留的匈奴使者。當時,匈奴中有人準備劫持單于的母親歸漢,蘇武的副使張勝捲入了這一行動。事發後,蘇武受到牽連。匈奴單于採用種種方法威逼利誘蘇武,勸其投降,都遭到蘇武義正辭嚴的拒絕。

漢匈百年大戰中前赴後繼的偉大使者們:張謇、蘇武和常惠

蘇武牧羊圖

單于無可奈何,便把他流放到人跡罕至、荒原千里的北海(今貝加爾湖)邊放羊,並宣稱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蘇武回去。蘇武在那裡歷盡艱辛,經常以挖掘野鼠穴中的草籽為食,但他出使時所持的漢節卻從不離身,天長日久,節上的毛全都脫落了。即使這樣,仍未動搖他對漢朝的忠心。

昭帝即位後,匈奴於始元六年(公元前81 年)派使者向漢王朝請求和親。在此之前,漢曾多次向匈奴索要蘇武回國,匈奴皆偽稱蘇武已死。後來漢使復至匈奴,探知蘇武的下落,便對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苑中射下一隻雁,雁足上繫有帛書,說蘇武現在北海。單于大驚,只好允許蘇武隨漢使回國。

蘇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時尚在壯年,回國時已經鬚髮盡白了。為了表彰他不辱漢節的功績,昭帝封他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漢宣帝時,被賜爵關內侯,後復為右曹典屬國。

在蘇武之後,第三個著名的西漢使者是常惠。他在年輕時作為蘇武的副使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漢昭帝時回國,封為光祿大夫。出使烏孫,擊敗匈奴,被封為長羅侯。 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 年),長羅侯常惠,監護烏孫發兵5 萬大破匈奴後,回朝途中,惠調集龜茲以西諸兵2 萬人,又遣副使調集龜茲東面諸國兵2萬人,令烏孫發兵7 千,從三面進擊龜茲。龜茲王只能臣服。其後龜茲王絳賓娶烏孫漢解憂公主之女為夫人。絳賓及其後多次入漢朝,與漢親,誠心臣服於西漢。

就這樣,以張謇、蘇武和常惠為代表的西漢使者們, 前赴後繼,為西漢百年大戰的最終戰略性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