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大禹崑崙

字數 1213 · 閱讀 50

2020-01-19 12:42

讀山海經解上古之迷八百三十三:“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日期:2019年12月2日

山海經中提到“眾帝之臺”一共有兩處,一處是海內經,


帝堯臺(埃及第三王朝法老左賽爾金字塔,階梯型金字塔)、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彎曲形金字塔,大禹主持修建。),各二臺,臺四方,在崑崙東北。(抄譯錯誤,應為西北。崑崙指帝王谷)

為四帝建的各兩臺位置在“崑崙”的東北。

另一處在海外北經中記載: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

這裡比較詳細的描述了臺的特徵,是四方形的且角有一蛇。

那麼這個“臺”到底是什麼建築呢?

根據我破解的山海經“以形命名”的規律,要想破解“臺”,須先破解“臺”字甲骨文、金文象形圖形代表的外形特徵。“臺”字甲骨文、金文象形圖形如下: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對其分析後得到如下圖示: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根據上述破解的“臺”字甲骨文、金文象形圖形,結合“臺四方”的文字描述,經過搜索、比對、分析,最後確定埃及塞加拉(Saqqara)地區的階梯形金字塔就是山海經中所說的“臺”,見下圖: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階梯形金字塔是為古埃及第三王朝法老左賽爾而建,這個左賽爾正是五帝之一的帝堯,見我的《山海經之堯》一文。

帝堯階梯型金字塔底座是四方形的,逐層向上堆積成尖頂,正好體現了“臺”字甲骨文、金文象形圖形的特徵,非常準確。

“眾帝”指“帝堯、帝嚳、帝舜、帝丹朱”這四人。他們的“臺”都在埃及開羅南部薩卡拉地區。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從谷歌地圖上看,可以發現帝丹朱、帝舜的“臺”確實是兩座,而帝堯與帝嚳的“臺”目前只發現了各一座。他們這四帝“臺”確實在崑崙的北邊。這也證明了山海經所說不虛。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與眾帝之臺相對應的是共工之臺,

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

從文中敘述來看,這個共工之臺位置在眾帝臺的北面,共工臺的一角有一人面蛇身雕像,頭衝南方。

之前我已破解“共工臺”在波斯尼亞,見我的《山海經之系昆之山》一文。

“共工臺”如下圖: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從位置上看完全符合在眾帝臺北的描述。

這個“共工臺”的地形圖正是“共工”二字甲骨文、金文的象形圖形,以及古埃及第二王朝法老赫特普塞凱姆威的王名圖案,見下圖:

“共工”二字甲骨文、金文象形圖形如下: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赫特普塞凱姆威的王名圖案也反映了這個地形圖,見下圖: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上圖是方尖碑上的“共工”王名,也是古埃及第二王朝法老赫特普塞凱姆威的王名圖案。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上面是赫特普塞凱姆威的另一個方尖碑王名圖案。

之前曾有研究者提出“共工”是赫特普塞凱姆威。通過我的深度破解,徹底印證和確認了“共工”就是赫特普塞凱姆威的結論。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赫特普塞凱姆威的墓葬被發現在古埃及塞加拉,如下圖: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其金字塔在歐洲波斯尼亞,這說明當時非洲與歐洲全部都是在華夏帝王的統治之下。


山海經之“眾帝之臺”與“共工之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