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採取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和熱忱所在,讓孩子在未來任何環境中,都能獲得屬於他們的成功,這才是成功的教養方式。
最近參加一次孩子學校的活動,在操場上碰到一位白人媽媽和一位黑人媽媽。我兒子和她們的孩子在同一個年級,幾個孩子在班上玩的很要好,所以我們很自然打開了話匣子。
雖然這兩位家長明顯膚色不同,但都給孩子選擇了本地的私立學校,兩家都屬於中產或以上的階層。
白人母親好似更傾向於孩子能活得健康快樂,有能力追逐自己的夢想;而黑人母親則更希望孩子成才,在成才的基礎上收穫人生。
所以,白人孩子給人的感覺就比較開心,甚至有些放肆,被放養的那種,沒有很多的條條框框,我兒子比較喜歡這個孩子一些,因為他們可以一起惡作劇、搞怪,儘量發揮天性。
而黑人孩子就屬於那種雖然玩的時候儘量玩,平時則很認真。他很清楚自己父母給自己設定的角色和目標,也對自己的人生有清楚的認知和規劃。
我突然感覺到我的孩子和我卡在了十字路口,走哪個方向都可以。我們華裔的選擇性很大,無論是經濟基礎和學習基因都不差,但不知道往哪兒走才是最好的。
直到我最近在CNN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兩個美國男孩子分別在不同家庭裡、採用不同教養方式竟然殊途同歸的同時被8所藤校錄取,以及他們背後的故事,我才開始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一些頭緒。
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
衍生不同的育兒教養方式
被8所藤校同時錄取的馬丁·阿爾滕堡(Martin Altenburg)和誇西·恩寧(Kwasi Enin)就讓我不自覺地聯想到我在學校操場上碰到的白人媽媽和黑人媽媽。
被藤校錄取的學生雖然備受矚目,但是更多人好奇他們的父母,是如何培養孩子,成為藤校青睞的天之驕子的?
CNN專門採訪了馬丁和誇西的家人,試圖從他們家庭培養和育兒方式中,總結出他們可以同時獲得8所藤校錄取通知的相同之處。而令人意外的是,馬丁和誇西分別在美國兩個不同的州、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育兒方式下長大。
住在北達科他州(North Dakota) 法戈(Fargo)的馬丁來自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中產家庭,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快樂,從不給孩子施加壓力。按照馬丁的話來說,他的父母對他可以說是“放任自流”。他說:“他們讓我成為自由的人。”
而來自紐約州(New York)雪莉(Shirley)的誇西屬於非裔移民第二代,父母從小就對他高壓管教,誓要培養他成才。誇西這樣描述他成長的童年:“我爸媽就是非裔版的虎爸虎媽。”
馬丁: 佛系散養的放養式快樂教育
來自北達科他州的馬丁說:“我的父母的育兒方式,是讓我被這些藤校錄取的真正原因,但他們的教育方式並不能被很多人接受。”
馬丁的父母很少檢查他的成績,“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在學術上推動過我。他們只是讓我做我想做的事。”
“這對讀大學來說很重要,因為在大學環境中,沒有父母告訴你該怎麼做。” 馬丁這樣評價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
“我只是簡單地想,如果孩子們想做積極的事情,那就讓孩子們做他們需要做的事情!” 擁有護士執業執照的媽媽克里斯說,“他真的很喜歡學習,他爸爸和我從不推他。”
“我只希望孩子幸福。”克里斯補充道,在撫養馬丁的兩個分別為11歲和13歲的妹妹時,她和她的丈夫採用了類似的原則。
誇西: 非洲虎爸嚴苛的推娃高壓教育
誇西的父母埃埃寧夫婦,在他們20多歲時從非洲移民到美國。他們從小教導誇西和誇西的妹妹要把學習擺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誇西的妹妹Adwoa現在19歲,按照Linkedin上的信息,她已經被紐約大學石溪分校錄取。
“我的父母最討厭看到那些身體健全、頭腦聰明,但卻沒有盡其所能的人。” 誇西把他的成功歸結於父母傳遞的“努力比天賦更重要”的價值觀和理念。
誇西的父親埃比尼澤說,他不會容忍誇西成績單上低於95,因為他認為那絕不是自己兒子能達到的最好的成績,“我對孩子說,從95分到100分,這才是你該有的目標。只要你保持專注,你一定可以做到。”
埃比內澤說:“人們認為我的觀點很瘋狂,但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他補充道:“在美國,教育資源這麼豐富,孩子理所應當要做到最好!”
不同家庭環境中的孩子,
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感?
美國的常春藤名校一直以來偏愛有使命感的、能成為未來領袖的孩子。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名校學生出現的極端利己主義,越來越多的學校意識到:一個學校,應該培養具有使命感,能夠洞悉問題解決問題為社會造福的人。
馬丁和誇西雖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但都在高中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把興趣和具體的學科相結合,轉變成使命感,在小小年紀作出了改變世界的嘗試和舉動。而這種品質和價值觀,正是藤校看中的。
馬丁: 在石油小鎮上致力於氣象學和環境科學
小時候,馬丁會獨自一人坐在家裡讀數學書和科學書,“他睜著大大的眼睛,仔細地讀著,夢想用數學方程式來理解龍捲風和其他極端氣候。”
“如果我能夠獲得物理或氣象科學的學位,那麼我畢業後就能走上這一職業道路。”他選擇了去斯坦福大學追逐這個夢想。
至於為什麼會對氣象和環境感興趣,馬丁說,他成長於美國的北達科他州,那裡的石油業實力雄厚,石油生產也確實推動了本地的經濟發展。“但大家對環境的關注度很低,我想致力於改變這一點。” 馬丁說。
所以,在高中的時候,馬丁作為學校環境俱樂部的主席,開展的許多項目都著眼於轉變普通大眾對於環境問題的看法,提高溝通、傳播、交流的方式和途徑,提高人們對這個議題的認知。
誇西: 醫療中心的志願者和“治癒系”的音樂家
遠在1500英里外的紐約州的誇西,在高中時期,也渴望可以改變他的社區。不同的是,他所專注的領域在醫療,而他這個志願的養成,也深受家庭的影響和薰陶。
誇西回憶道:“在幼兒園和二年級之間,每當有人問我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時,我的回答總是:醫生!”
高中時,誇西在離紐約市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一家地方醫院當志願者。而現在,他繼續在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 紐黑文(New Heaven)的醫療中心擔任志願者,並進行獨立的生物學研究。
去年夏天,誇西研究了扁平蟲(一種扁平的蠕蟲)中的幹細胞是如何工作的。如果將扁平蟲切成其大小的三分之一,這些扁平蟲便可以完全再生,“我們想看看這些幹細胞中的哪些關鍵蛋白質,使它們如此活躍。”誇西解釋道。
誇西認為,高中生不僅該有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領域,還要在這些領域從事相對應的課外活動,“嘗試接觸不同的職業道路,因為做事的最佳機會往往開始於大學之前。你可以在讀高中的一個暑假,到醫院裡跟隨一名醫生,觀察和了解他的日常工作;或者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積累經驗;甚至在該地區找到音樂製作人,如果他感興趣的話,看看是否有可能與他們合作製造音樂。”
兩個孩子一致認為,擁有幾乎滿分的標準考試分數,並不是他們被八所藤校錄取的最重要原因,而是他們自願參加了相應的課餘活動,並擔任領導職務,展現了過人的能力。
順勢而為,根據孩子特質選擇教養方式
我個人認為,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專屬的教育模式,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特性和品質順勢而為,而不是對所有的孩子套用千遍一律方式。
我父親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把鎖,只有找到適合TA的鑰匙才能讓其開竅。這裡的開竅,就是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並激發孩子的能動性,從外界的父母驅動變成孩子的內驅力。
每個人的人生節奏都不同,每個人發現自我的時間點也不同,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這把鑰匙。
我父母都是國內著名高校的教授,對於我們兄弟倆有很高的教育期望值。但我倆,一個活潑好動,一個文靜內斂。
我屬於比較“省心”的孩子,因為自覺性高,學習能力強,加上內斂的學霸個性,深得各科任課老師的喜歡,總是能在學校得到老師充分的關注。因此父母給我很多的自由,放手讓我選擇和決定自己喜歡做的學習以外的事情。
而我哥喜歡嘗試和冒險,不拘一格。在我父母80年代初來美國做訪問學者的幾年時間裡,他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班級排名倒數。父母回國以後,從哥哥最弱的英語抓起,親力親為地幫助和引導他。經過我父母的努力,我哥的成績一日千里,從班級倒數第4名到班級24名,14名,再到前4名,後來考上本地最好的重點高中。
如今,我和我哥殊途同歸,都是留美的高學位人才,配偶都是美國博士,事業成功,家庭美滿,這與我們父母的智慧引導密不可分。所以,根據孩子特點和性格,選擇合適的教養方式,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才是為人父母的大智慧。
撇開經濟基礎和教育回報率,
適合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前不久,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和馬蒂亞斯·多普克(Matthias Doepke),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了父母的教育方式。
兩位教授通過研究全球各國在歷史不同階段的育兒模式演變,發現如今的育兒方式越來越趨於密集,育兒差距也越來越大。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在齊利博蒂教授看來,影響父母育兒行為的關鍵因素包括:
1、孩子未來的收入水平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的成功;
2、教育機會不平等的程度。
在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報率較低的國家,父母往往更寬容,而在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報率較高的國家,父母可能會更熱衷於“推娃”,並更傾向於向孩子灌輸出人頭地的理念。
比如,日本家庭大多是放任型父母,他們更看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獨立性。日本和中國的一大不同在於社會財富的分配。和中國相比,日本收入差距不是那麼大。
而在階層貧富差距懸殊的國家,即便是對於那些準備佛系育兒的父母們,在如火如荼的推娃雞娃的潮流和形式下,也難免難於保持談定,轉而產生許多的困惑和糾結。
父母養育子女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成就
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是中國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兼教授南希·希爾(Nancy Hill)說:事實證明,父母及其養育子女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成就。
孩子上學期間,過分苛刻的育兒可能會適得其反。當學生表現良好並且與學校的老師和其他成年人保持牢固的積極關係時,“放手”的教育模式是可行的,也可能是更加符合孩子天性的順勢而為。
而對於那些在學校中沒有得到成年人的良好關注和支持的學生,“放任不管”的養育方式,不僅不會幫助孩子,而且有可能會使青少年感到邊緣化甚至脫離學業。
希爾教授說:“在面臨挑戰的情況下,嚴格的父母養育方式對青年人可能是有益的。” 比如許多有色人種的學生會受到歧視、老師的偏見,“在這些情況下,嚴格的養育方式是有益的,父母的付出與孩子的成就成正比,尤其是考試成績和行為習慣。”
總之,不論採取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和熱忱所在,讓孩子在未來任何環境中,都能獲得屬於他們的成功,這才是成功的教養方式。
閱讀更多 天天輔導 的文章